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9篇
  免费   1篇
农业科学   30篇
  2014年   1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2篇
  2011年   3篇
  2010年   1篇
  2009年   6篇
  2005年   1篇
  2004年   5篇
  2003年   4篇
  2002年   4篇
  2001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3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甜菜黑腐病是我省河西走廊甜菜生长期发生的1种新病害,发病植株急剧萎蔫死亡,根部由根尾向上变黑腐烂。据调查,一般发病率2%~5%,个别严重地块高达21%,且有逐年加重的趋势。因此识别和防治该病已成为当地生产上亟待解决的问题。1病害田间识别田间5月份可发现病株,发病盛期在6~7月。地上部症状有两种类型:①植株矮化,仅为健株高的1/2~2/3。病叶直立,灰绿色,随着病害的发展,由基部叶片叶缘开始变黄,并成V字形向叶基扩展,然后全叶变黄枯死,并由下向上部叶片蔓延,严重时全株枯死。②植株外观无显著变化,日…  相似文献   
2.
为提高当归茎线虫病(Ditylenchus destructor)田间抽样的准确度,用7种聚集指标判断了当归茎线虫病的田间分布型.结果表明,当归茎线虫病在田间呈聚集分布,其中奈曼分布(核心分布)的适合率为100%,嵌纹分布(负二项分布)的适合率为77.8%.理论抽样数量约820株.4种抽样方法差异均不显著,在保证抽样数量合理的情况下,4种方法均可采用.  相似文献   
3.
紫花苜蓿白粉病病原鉴定   总被引:11,自引:2,他引:11  
通过对甘肃定西县一年生紫花苜蓿白粉病蜡叶标本上的白粉菌的显微观察和计测,该菌闭囊壳直径85.5~128.3 m,平均直径95.7 m。每个子囊壳附属丝平均数量为27条,多数为20~30条。每个子囊壳含子囊6~8个,多数为6个,子囊大小为85.5m32.1 m。子囊内有子囊孢子2~4个,绝大多数为2个。167个子囊孢子计测结果,大小为32.1~21.4 m。附属丝褐色,多数基生,少数侧生,菌丝状,长度为子囊壳直径的0.6~1.6倍。经鉴定苜蓿上的白粉菌为蓼白粉菌(Erysiphe polygoni DC.)  相似文献   
4.
甘肃省草本植物白粉菌调查(一)   总被引:5,自引:2,他引:3  
对甘肃省部分草本植物白粉菌进行了调查研究 ,共报道发生在甘肃省草本植物上的白粉菌12种 ;对症状、病原形态、寄主植物及采集地进行了记载 ,对生产实践中预防和控制该病害的发生有实际意义和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5.
为掌握禾谷镰孢在甘肃中部地区的分布及变异情况,从根部表现有坏死和叶鞘发褐的小麦幼苗的不同部位、小麦地土壤及玉米籽粒、玉米茎秆上分离禾谷镰孢,并以形态学为基础,参照Nelson分类系统进行鉴定。结果表明,在分离到的43个镰刀菌菌株中,有14个菌株经鉴定为禾谷镰孢,均从玉米茎秆上分离到,小麦根部、小麦叶鞘、小麦地土壤、玉米籽粒中分离到的镰刀菌中未见禾谷镰孢。将禾谷镰孢在特定条件下培养后,发现14个禾谷镰孢菌株产生子囊壳的数量不同,为2~90个。在以Fg16为引物的PCR反应中,随机选取的11个禾谷镰孢菌株都产生0.41kb的PCR产物,而6个对照菌株都产生0.50kb的片段,证明引物Fg16可以区分禾谷镰孢菌株群体的遗传多态性。以Tri13为引物的PCR反应显示,11个禾谷镰孢菌株以及3个中国对照菌株都产生脱氧雪腐镰刀菌烯醇(DON)毒素,而3个澳大利亚对照菌株产生雪腐镰刀菌烯醇(NIV)毒素。  相似文献   
6.
崔岩  王蒂  柴兆祥  李金花  余斌 《草业学报》2014,23(1):276-282
利用稀释平板分离法从甘肃国营条山农场马铃薯连作田植株根围土样中分离到1株真菌菌株,经形态学特征、ITS序列分析将其鉴定为俄罗斯木霉(Trichoderma rossicum),为国内木霉新记录种。将其有伤接种马铃薯块茎,发现其对马铃薯块茎无致腐能力。对峙培养法测定该菌株对马铃薯干腐病优势病菌茄病镰刀菌(Fusarium solani)、接骨木镰刀菌(F.sambucinum)和黑痣病菌(Rhizoctonia solani)的拮抗效果,其拮抗系数均在0.70以上,证明其具有较好生防应用潜力。  相似文献   
7.
针对农机作业生存的问题,就如何更好地发挥农业机械的综合作用,提出了加强农机监理的措施。  相似文献   
8.
苯丙氨酸解氨酶与苜蓿种质根和根颈腐烂病抗病性研究   总被引:7,自引:2,他引:5  
通过对10个苜蓿品种人工接种和不接种尖孢镰刀菌的处理,研究了各品种幼苗根部和叶部的苯丙氨酸解氨酶活性,并探讨了酶活性与品种对根和根颈腐烂病抗性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不论接菌与否,苜蓿品种间幼苗根和叶中的苯丙氨酸解氨酶活性均存在着显著差异。同时,幼苗叶部不接菌时,苯丙氨酸解氨酶活性与品种对根和根颈腐烂病的抗性达到显著正相关。而经过接菌处理的幼苗根中,或接菌处理后幼苗叶片中苯丙氨酸解氨酶活性虽与种质抗病性有一定的相关性,但没有达到显著水平。结果表明苜蓿幼苗叶片中苯丙氨酸解氨酶活性可以作为种质对该病抗病性的评价指标.  相似文献   
9.
壳聚糖抑菌作用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纸碟抑菌圈法,对分离自贮藏期马铃薯腐烂块茎的3种细菌(欧文氏菌Erwinia persicinus,泛菌属菌Pantoea sp.和假单胞菌Pseudomonas sp).进行了抑菌效果的研究。试验药剂为壳聚糖、双氧水和农用药剂爱诺链宝,后两种药剂作为对照。结果表明,壳聚糖的抑菌效果最好,即使最低浓度的壳聚糖(1.0%)对3种细菌的抑制效果也较最大浓度的其它两种药剂明显,并且随着壳聚糖浓度的增大抑菌效果增加,超过最适浓度后抑菌效果下降。对不同的细菌种类,同一浓度的壳聚糖有着不同的抑菌效果。  相似文献   
10.
张茹  李金花  柴兆祥  王蒂 《草业学报》2009,18(2):138-145
从甘肃省西部地区农牧交错区的马铃薯根际土壤中共分离到108株木霉菌株,通过平板对峙法筛选出10株对马铃薯干腐病主要病菌接骨木镰刀菌拮抗效果较好的木霉菌株,抗性系数均在0.826以上,其中天祝3株、永登4株、山丹3株。根据形态学特征、培养性状和ITS序列分析,将这10株生防木霉菌鉴定为哈茨木霉、长枝木霉、深绿木霉和粘绿木霉4个种。研究结果还表明,马铃薯根际土壤中的优势生防木霉菌种为哈茨木霉和长枝木霉,长枝木霉与深绿木霉对病原菌接骨木镰刀菌的拮抗作用最强。长枝木霉菌对接骨木镰刀菌有较好的拮抗效果,在国内系首次报道。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