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6篇
  免费   10篇
农业科学   36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4篇
  2022年   9篇
  2021年   5篇
  2020年   4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3篇
  2016年   2篇
  2015年   1篇
  2012年   3篇
  2011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3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1.
【目的】探究番茄潜叶蛾马铃薯种群幼虫肠道细菌组成结构与多样性及功能,为番茄潜叶蛾寄主适应性机制研究及综合防治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采用传统分离培养法和16S rDNA序列分析对取食马铃薯的番茄潜叶蛾肠道可培养细菌进行分离鉴定;采用单分子实时测序技术对其肠道细菌16S rDNA序列进行全长测序,分析肠道细菌的组成结构与多样性,并进行功能预测分析。【结果】番茄潜叶蛾马铃薯种群幼虫肠道细菌有5门13科13属15种,优势门、科、属、种分别为厚壁菌门(Firmicutes)、肠球菌科(Enterococcaceae)、肠球菌属(Enterococcus)和蒙氏肠球菌(E.mundtii)。其中通过传统分离培养法共分离到可培养细菌2门5科5属6种,优势门、科、属、种分别是厚壁菌门(90.38%)、肠球菌科(83.71%)、肠球菌属(83.71%)和蒙氏肠球菌(83.71%),桑肠杆菌(Enterobacter mori)(6.56%)、松鼠葡萄球菌(Staphylococcus sciuri)(5.98%)和粘质沙雷氏菌(Serratia marcescens)(2.30%)为细菌主要种类。通过单...  相似文献   
2.
莱氏野村菌Nr0815对不同龄期斜纹夜蛾幼虫的毒力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明莱氏野村菌Nr0815对不同龄期斜纹夜蛾幼虫的毒力。【方法】采用浸渍法分别测定莱氏野村菌菌悬液对斜纹夜蛾2~5龄幼虫的致病死亡率。【结果】从校正死亡率来看,对同一龄期斜纹夜蛾幼虫接种时,幼虫的校正死亡率均随着接种浓度的升高而增加,不同接种浓度间幼虫的校正死亡率均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各龄期间的校正死亡率在10~7 m L–1接种密度下无显著性差异(P0.05),10~3~10~6和10~8 m L–1接种密度下均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且以2龄幼虫的校正死亡率最高。从致死中密度来看,不同龄期的致死中密度LC50间存在极显著性差异(P0.05)。且龄期敏感性随龄期的增大而减弱;对2~5龄幼虫的LC50分别为(2.63±0.25)×10~4、(4.79±0.18)×10~5、(8.04±0.21)×10~5、(2.20±0.25)×10~6 m L–1。从致死中时来看,接种密度为2.18×10~8 m L–1时,对2~5龄幼虫的致死中时LT50分别为4.72、6.24、6.09、6.88 d。【结论】莱氏野村菌Nr0815对斜纹夜蛾2~5龄幼虫具有一定的致病效果,且对2龄幼虫的致病力最强。  相似文献   
3.
番茄潜叶蛾Phthorimaea absoluta Meyrick是一种重要的世界性检疫性害虫。2017年8月入侵我国,现已扩散蔓延至我国多个省市,对露地和保护地鲜食番茄生产构成了严重威胁。在田间种植的番茄和马铃薯上,番茄潜叶蛾与同科的马铃薯块茎蛾常混合发生,且形态与取食为害特征相似,较容易混淆,给田间识别带来困难。本文详细描述和比较了番茄潜叶蛾和马铃薯块茎蛾成虫、卵、幼虫和蛹的外部形态及幼虫为害症状。本文将为番茄潜叶蛾和马铃薯块茎蛾的准确识别及田间调查提供指导,还可为这两种害虫的精准测报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4.
采用孢子浴法测定了新蚜虫疠霉(Pandora neoaphidis)KM0107菌株在RH85%、光周期L:D=12:12、不同温度(15、18、21、25、28℃)条件下的产孢量及其对桃蚜(Myzus persicae)、萝卜蚜[Lipaphis erysimi(Kaltenbach)]、麦长管蚜[Sitobion avenae(Fabrici-us)]、豌豆长管蚜(Macrosiphum pisi)和玉米蚜[Rhopalosiphum maidis(Fitch)]的毒力。结果表明,在28℃条件下菌株KM0107的产孢量最高,培养30 min时产孢量为99.60±4.04孢子。该菌株对桃蚜、萝卜蚜、麦长管蚜、豌豆长管蚜和玉米蚜均具有一定的毒力,在高剂量82.42孢子/mm2的接种剂量下,麦长管蚜、豌豆长管蚜、萝卜蚜、桃蚜和玉米蚜的累积死亡率分别为(92.75±3.54)%、(73.33±4.32)%、(93.75±4.53)%、(98.21±5.46)%、(92.00±5.63)%;致死中分别为(2.3±0.42)、(3.2±0.35)、(2.7±0.35)、(2.6±0.32)、(3.5±0.25)d;接种处理后第7 d致死中量分别为1.61、1.72、1.63、1.53、1.59孢子/mm2。  相似文献   
5.
从草地贪夜蛾成虫尸体中分离获得一株杀虫真菌。经形态和分子鉴定,确定该虫生真菌为莱氏绿僵菌,并命名为Nr Sfadult202104。生物学特性的研究结果显示,该菌株在SMAY+0.5%草地贪夜蛾蛹粉培养基上生长速率和分生孢子产量最佳;在28℃时菌落生长速率最快,20℃时产孢最为适宜;在全光照条件下该菌株产孢量最高。对草地贪夜蛾成虫和3龄幼虫的致病力测定结果显示,该菌株对草地贪夜蛾雌、雄成虫以及3龄幼虫都具有一定的毒力效果。当孢子浓度为1.0×108孢子/m L时,其感染雌、雄成虫校正死亡率分别为61.2%和58.1%;菌株接种3龄幼虫后,随孢子悬浮液浓度的升高,幼虫的感病死亡率也随之增加,当浓度达到1.0×108孢子/m L时,3龄幼虫的致死中时(LT50)为5.30 d,接种8 d后3龄幼虫的校正死亡率为66.12%。综合以上结果,莱氏绿僵菌Nr Sfadult202104菌株对草地贪夜蛾具有潜在的生防作用,值得深入研究。  相似文献   
6.
目的明确寄生草地贪夜蛾(Spodoptera frugiperda)的甲腹茧蜂 (Chelonus sp. ) 雄成虫触角和胸足感器的种类、形态和分布。方法利用扫描电镜技术系统观察寄生草地贪夜蛾的甲腹茧蜂雄成虫触角和胸足(前、中、后足)感器的超微结构。结果甲腹茧蜂雄成虫触角和胸足共分布有5种感器,分别为毛形感器(3种亚型I~III)、板形感器、刺形感器、锥形感器(4种亚型I~IV)和钟形感器。寄生草地贪夜蛾的甲腹茧蜂雄成虫触角和胸足上均有毛形感器和锥形感器分布,毛形感器数量最多且分布最广,板形感器仅分布于触角鞭节,钟形感器仅分布于中足腿节。结论寄生草地贪夜蛾的甲腹茧蜂雄成虫触角和胸足感器类型丰富,但不同类型感器的分布部位不同,可为探讨草地贪夜蛾寄生蜂的行为机制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7.
以分离自鳞翅目甜菜夜蛾[ Spodoptera exigua (Hübner)]、斜纹夜蛾[Prodenia litura( Fabriciu)]和银纹夜蛾(Argyrogrmma agnate)罹病虫体的3个莱氏野村菌(Nomuraea rieyi)菌株NY-LE01、NY -PL02和NY -AA00为材料,研究了各菌株的生长速度、产孢量、萌发率、抗旱力及对甜菜夜蛾3龄幼虫的毒力.结果表明,菌株NY-LE01菌落生长速度、产孢量、培养24h的孢子平均萌发率及抗旱能力明显高于NY-PL02和NY-AA00菌株.菌株NY-LE01、NY-PL02和NY-AA00对甜菜夜蛾幼虫的侵染致病毒力回归方程分别为Y=2.53 +0.46X(r =0.936),Y=3.67 +0.21X(r =0.942),Y=2.78 +0.31X(r =0.892);各菌株对甜菜夜蛾幼虫的LC50(孢子/mL)分别为(2.342 ±0.132)×105、(2.154±0.215)×106和(1.450±0.21)×107孢子/mL.在1.26×105~1.26 ×108孢子/mL接种处理后,各菌株对甜菜夜蛾幼虫的LT50估计值范围分别为5.6~7.8、6.2 ~9.9和7.5 ~10.3 d.表明菌株NY-LE01对甜菜夜蛾具有较强的毒力,可作为甜菜夜蛾生防制剂开发的菌株.  相似文献   
8.
\t\t\t\t\t目的\t\t\t\t\t探明莱氏野村菌Nr0815对不同龄期斜纹夜蛾幼虫的毒力。\t\t\t\t\t\t\t\t\t\t\t\t\t方法\t\t\t\t\t采用浸渍法分别测定莱氏野村菌菌悬液对斜纹夜蛾2~5龄幼虫的致病死亡率。\t\t\t\t\t\t\t\t\t\t\t\t\t结果\t\t\t\t\t从校正死亡率来看,对同一龄期斜纹夜蛾幼虫接种时,幼虫的校正死亡率均随着接种浓度的升高而增加,不同接种浓度间幼虫的校正死亡率均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各龄期间的校正死亡率在107 mL–1接种密度下无显著性差异(P>0.05),103~106和108 mL–1接种密度下均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且以2龄幼虫的校正死亡率最高。从致死中密度来看,不同龄期的致死中密度LC50间存在极显著性差异(P<0.05)。且龄期敏感性随龄期的增大而减弱;对2~5龄幼虫的LC50分别为(2.63±0.25)×104、(4.79±0.18)×105、(8.04±0.21)×105、(2.20±0.25)×106 mL–1。从致死中时来看,接种密度为2.18×108 mL–1时,对2~5龄幼虫的致死中时LT50分别为4.72、6.24、6.09、6.88 d。\t\t\t\t\t\t\t\t\t\t\t\t\t\t\t\t\t\t结论\t\t\t\t\t莱氏野村菌Nr0815对斜纹夜蛾2~5龄幼虫具有一定的致病效果,且对2龄幼虫的致病力最强。\t\t\t\t  相似文献   
9.
室内研究了莱氏野村菌Nr120815在12种云南元阳哈尼地方水稻品种谷粒上的产孢量,并对促产孢的碳源和氮源进行了筛选,同时测定其对孢子萌发的影响。结果表明:红糯谷上的产孢量和萌发率均最高,分别为(1.840.15)109 g-1和(83.220.69)%。继而以红糯谷为培养基质,以添加不同碳源和氮源为营养物质,比较其产孢量和孢子萌发率的差异,结果表明:当添加单一碳源时,添加0.40%的麦芽糖后产孢量和萌发率最高,分别为(4.550.15)109 g-1和(85.001.00)%;当添加单一氮源时,添加0.20%的(NH4)2SO4后产孢量和萌发率均最高,分别为(5.580.26)109 g-1和(86.001.32)%;当同时添加碳源和氮源时,麦芽糖和(NH4)2SO4的均为0.20%时产孢量最多,为(7.090.05)109 g-1;添加0.60%麦芽糖和0.40% KNO3后的萌发率最高,为(88.830.76)%。综合以上结果,当以麦芽糖和(NH4)2SO4作为碳源和氮源营养时,二者均以0.20%质量分数添加可达到良好互作效应,能用于有效孢子生产,产孢量和孢子萌发率分别达(7.090.05)109 g-1和(83.671.04)%;当以蔗糖和NH4NO3作为碳源和氮源营养时,二者分别以0.2%和0.40%质量分数添加后互作效应明显,产孢量和孢子萌发率分别为(6.390.14)109 g-1和(87.671.53)%,可用于莱氏野村菌Nr120815有效孢子生产。  相似文献   
10.
为了筛选生物防治大黑鳃金龟(Holotrichia diomphalia Batesa)的高毒力生防虫生真菌,室内生物测定和比较了金龟子绿僵菌[Metarhizium anisopliae Metschnikoff (Sorokin)]KMa0107菌株、球孢白僵菌[Beauveria bassiana (Balsamo) Vuillemin]菌株Bb070610和Bb070917对大黑鳃金龟2龄幼虫的致病力。结果表明:接种后5~12 d,KMa0107,Bb070610和Bb070917菌株对大黑鳃金龟2龄幼虫的致死剂量对数值间差异显著(F=19.45,P0.01),分别为(9.451.71)~(4.730.37)、(9.761.87)~(5.200.79)、(10.481.24)~(5.990.43)。用密度为1.15108~1.15105个/mL的孢子悬浮液接种后,对大黑鳃金龟2龄幼虫侵染致病的LT50估计值范围为5.7~8.7 d,6.4~9.2 d,6.3~8.6 d。接种孢子悬浮液后,随着病原菌的侵染及其在虫体内的繁殖,大黑鳃金龟2龄幼虫血淋巴中蛋白质质量浓度逐渐减少。接种后第4天,幼虫血淋巴中蛋白质质量浓度均明显下降,接种KMa0107及Bb070610的大黑鳃金龟2龄幼虫血淋巴蛋白质质量浓度下降速度显著大于Bb070917菌株处理。接种后第10天,菌株KMa0107及Bb070610处理的大黑鳃金龟2龄幼虫血淋巴蛋白质质量浓度显著低于对照及Bb070917菌株处理(F=17.36,P0.01)。综合以上结果,金龟子绿僵菌KMa0107及球孢白僵菌Bb070610菌株对大黑鳃金龟2龄幼虫具有较强的致病力,具有良好的生防制剂开发潜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