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篇
  免费   0篇
农业科学   7篇
  2020年   1篇
  2013年   3篇
  2012年   2篇
  201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75 毫秒
1
1.
金安桥水电站弃渣场边坡不同部位土壤物理性质特征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弃渣场不同地形部位条件下土壤物理性质的差异,以期为类似地区水电站项目弃渣场土地复垦和生态重建提供理论依据。【方法】以金安桥水电站2#弃渣场为研究对象,以原生植被区为参照,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的方法研究了2#弃渣场不同坡位、平台以及原生植被区的土壤物理性质差异特征。【结果】①土壤水分含量以原生植被区最高,不同坡位的土壤水分含量大小表现为平台>中坡>上坡>下坡,且表现出下层土壤含水量高于表层土壤含水量;2#弃渣场各样地土壤含水量之间以及同一样地不同土层深度之间均存在显著性差异;②在粒径组成方面,渣场不同坡位的>4mm粒径的颗粒组成百分比以上坡最高,其余依次为平台>中坡>下坡,2#弃渣场的表层渣体粒径都较粗,下层渣体粒径略小于表层土壤;③土壤容重和土壤孔隙度表现出显著的相关性,各坡位的土壤容重在1.62~1.92g/cm3之间,上坡的土壤容重最小,土壤孔隙度最大;在垂直分布上,随土层深度的增加土壤容重呈下降的趋势;2#弃渣场各样地土壤容重之间以及同一样地不同土层的深度之间均存在显著差异。【结论】2#渣场各部位的土壤物理性质均比对应的原生植被区的物理性质差,不利于植被的自然恢复。  相似文献   
2.
水电站建设弃渣场废弃地是植被恢复最困难区域之一,为了解渣场与其周边森林土壤种子库的关系,采用种子萌发实验的方法对金安桥水电站不同类型渣场与其周边森林土壤种子库相似性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就平台与相应周边森林群落土壤种子库的相似性而言,美河渣场平台与相应周边森林群落的相似性系数最高,为0.46;3#渣场平台的次之,为0.44;2#渣场平台的最小,为0.27;相似性随着距离及高差加大呈降低的趋势。平台与相应周边森林群落土壤种子库相似性系数都比边坡的大。各类型渣场土壤种子库中以十字花科、菊科为优势科,周边森林群落土壤种子库以菊科、莎草科、十字花科为优势科,均以草本为优势生活型。渣场中20个种有17种与其周边森林群落相同,土壤种子库相似性系数为0.49。  相似文献   
3.
土壤养分水平是衡量植被自然恢复效果的一个重要指标,为了更好地进行植被恢复,采用野外调查和室内试验相结合的方法,选取云南金安桥水电站工程2#、3#弃渣场的渣体为研究对象,以渣场对应的原生植被区土壤作为对照,从土壤化学性质方面探索植被恢复的土壤养分状况,结果显示:弃渣场土壤pH均值为8.22,为碱性,超出了大多数营养元素的有效pH值范围,不利于植被恢复;弃渣场土壤有机质含量较低,2#、3#渣场分别为4.85%、10.56%,仅占对应原生植被区土壤有机质含量的8.33%和6.69%,无法提供植物正常生长所需的养分;弃渣场土壤全氮、全磷、全钾及水解氮、速效磷、速效钾含量均较低,但除氮素外,其余基本上可满足植被正常生长的需要。  相似文献   
4.
金沙江金安桥水电站废弃地植被恢复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为了解废弃地植被形成与演替的规律和机理,进而指导水电站废弃地植被的恢复与重建工作,对金沙江金安桥水电站废弃地的植被自然恢复过程及特征进行了调查和分析,结果表明:金安桥水电站废弃地的植物共有49种,分属23科45属;废弃地植物群落的形成是先锋植物种类入侵、定居、群集和竞争的结果,并且草本层的发育要明显好于灌木层;研究区植物群落目前处于次生演替的初级阶段。在今后的植被恢复中,戟叶酸模、白花鬼针草、荩草、扭黄茅、芦苇、含羞草、芨芨草和孔颖草等都是该地区植被恢复的优选物种。  相似文献   
5.
选取金安桥水电站2 #、3 #弃渣场不同部位土壤为研究对象,以其周边灌草地土壤作为参照,在土壤理化性质分析基础上,选定土壤质量评价指标,运用相关系数法确定评价指标的权重,对土壤质量进行定量评价与分析,以期为弃渣场的植被恢复提供理论依据.土壤理化性质分析结果表明,弃渣场土壤有机质、全氮、水解氮含量与周边灌草地土壤相比都相对较低;全磷、有效磷、全钾含量,弃渣场与灌草地无显著性差异;速效钾含量,2 #弃渣场与灌草地差异显著,3 #弃渣场与灌草地差异不显著;2弃渣场的土壤均为弱碱性土.土壤质量综合评价结果表明,2 #弃渣场的边坡中部>平台>边坡上部>边坡下部,3#弃渣场的平台>边坡上部>边坡中部>边坡下部;弃渣场平台的土壤质量相对较好,边坡下部最差;弃渣场各个部位土壤质量均低于附近灌草地土壤质量,除2#弃渣场边坡上部和3 #弃渣场边坡下部表层土壤质量较下层差外,弃渣场不同部位上层土壤质量均优于下层土壤.  相似文献   
6.
[目的]通过分析流域的土地利用变化对流域内各个自然过程生态服务价值的影响,为流域土地资源的合理利用和流域生态安全保护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基于土地利用转型变化,分析1980—2015年人类活动影响下的甬江流域土地利用变化及其生态服务价值变化。[结果]①甬江流域土地利用变化以耕地的减少与建设用地的增加为主要特点,且土地利用程度不断上升。土地利用类型之间发生复杂的相互转化,转移面积最大的是耕地转向建设用地。②35 a间,甬江流域土地综合利用动态度为0.42%。建设用地土地利用单一动态度最大,耕地面积减小幅度最大。③甬江流域生态服务在时间层面上,总价值先增大后减小,在1995年之前不断增加,但在之后不断减少。④在空间层面上总体呈现出由西南向东北逐渐变低的趋势。[结论]甬江流域土地利用转型剧烈,土地利用的快速变化加剧了生态系统功能退化。  相似文献   
7.
植被恢复过程体现在物种多样性的动态变化上,以金安桥水电站弃渣场植被恢复过程为研究对象,采用典型样方法对其植被群落恢复进行了调查,并对其植被恢复过程中的物种多样性动态变化进行分析.结果表明:2009年弃渣场植物物种由7科10个种组成,2010年增加到9科12种,2011年增加到10科14种.同时随着渣场植被恢复年限的增加,植物群落的物种丰富度指数从1.23增加到4.47,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从0.75增加到0.81,Pielou均匀度指数从0.29增加到0.43,生态优势度Simpson指数从0.39下降到0.28.在植被恢复过程中,群落空间异质性增强,草本层和灌木层从较为均匀的状态逐渐形成镶嵌型空间格局,植物群落中各个种群的水平分布呈集群分布趋势.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