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8篇
  免费   0篇
农业科学   28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3篇
  2022年   6篇
  2021年   3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3篇
  2012年   2篇
  2010年   1篇
  2009年   4篇
  2008年   2篇
  2002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2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1.
黄鳝肠道益生菌HY-136的鉴定与系统发育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分离自健康黄鳝肠道118株菌进行点种法病原菌拮抗试验,结合产酶能力分析试验结果,得到了对病原菌拮抗作用显著和产酶能力较强的拟选菌株HY-136.通过对该菌株进行形态观察,常规生理生化鉴定和应用API 50 CHB鉴定盒鉴定,结果表明该菌与枯草芽孢杆菌属的形态及生理生化特征相似;进一步利用PCR技术对该菌株16S rRNA序列作测定与分析,序列结果在GenBank中进行Blast同源序列检索,并用Mage4.0软件与芽孢杆菌属的其它菌种进行序列分析比对,结果表明其与已报道的枯草芽孢杆菌序列(登录号为EU346662)具有99.8%的同源性,且二者在所构建的系统发育树上处于同一个分支.确定菌株HY-136为枯草芽孢杆菌(Bacillus subtilis).  相似文献   
2.
在全球气候变暖背景下,干旱普遍发生,而农业干旱对国民经济发展的影响尤为明显,同时农业干旱还威胁着国家的粮食安全和生态安全。基于贵州省2015年不同季节的landsat8 OIL遥感数据,利用影像数据所获取的植被覆盖指数和地表温度数据,拟合植被指数(NDVI)和地表温度(LST)的特征空间,设计得到贵州省2015年春、夏、秋、冬四个不同季节的不同的土壤湿度,将TVDI作为监测农业干旱状况的指标,得到贵州省2015年的农业干旱时空分布图。结果表明,土壤含水率的高低与植被覆盖和地表温度有关,且TVDI更适宜中等植被覆盖的土壤湿度反演。贵州省2015年全年旱情较缓,各地区均不存在春旱或伏旱,只有冬季绝大部分地区土壤含水率较低,更有力地促进了农业干旱的发生。因此,对农业干旱的监测研究为贵州省农业干旱的监测管理提供有力依据,为今后减少农业干旱的影响和进一步促进农业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3.
为探究贵州省植被生长变化趋势对多时间尺度气象干旱的响应,基于2001—2020年的逐月MODIS-NDVI、EVI影像和气象数据,利用皮尔森相关系数、slope趋势性分析等方法,对贵州省20 a的植被生长状况及气象干旱时空变化特征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1)贵州省不同时间尺度下的SPEI在整体上呈现出缓慢增加趋势,表明干旱程度有所降低; 空间分布上干旱化趋势表现在北部的遵义、铜仁及黔西南地区。(2)贵州省植被生长状况整体呈现出增加趋势,空间分布上的黔东南地区以降低趋势为主,毕节西部地区以增长趋势为主;(3)贵州省植被生长状况与不同时间尺度的气象干旱呈现出不同程度的正相关性,以贵州省植被在黔西南和北部地区对干旱的响应最强,其次为贵阳和毕节东部; 不同的土地利用类型中,草地对SPEI3的响应最强,其次为耕地和林地; 生长季内的不同植被类型对SPEI3和SPEI12的响应较强。综上,贵州省植被和气象干旱时空分布特征存在一定的差异性,且不同植被类型对不同时间尺度气象干旱的响应情况也有所差别。  相似文献   
4.
为探究气候变化下贵州省极端降水未来变化特征,基于台站观测和5个CMIP6模式的逐日降水资料,利用Delta降尺度、趋势分析等方法,分析了4种极端降水指数的历史与未来变化时空特征。结果表明:(1)利用Delta修正过后的CMIP6模式数据取得了良好的效果,适用于贵州省极端降水的预估。(2)在1961—2019年的历史时期,贵州省的R95P,R25mm和CWD均呈南高北低的空间分布,而R95C呈明显的东中西差异;除CWD外,其它3个极端降水指数在1961—2019年均呈不明显的增加趋势。(3)未来3种SSPs情景下,无论是在时间还是空间上,4个极端降水指数均呈上升的趋势。(4)相较于历史时期,4个极端指数除R95C外均有增有减。R95P与R25mm在空间变化上相似,都表现为西北部较历史时期有减少,其余地区则表现为增多,且随SSPs升高而增大;CWD在中南部地区表现为减少,其余地区为增加,以北部较为明显,且在SSP126情景下最为显著;R95C则在整个地区都较历史时期增多,在中西部变化最明显,且在SSP245情景下最显著。总体而言,在气候变化背景下,贵州省的极端降水随SSPs的不同而变化,但...  相似文献   
5.
潘杉  贺中华      陈莉会  王茂强 《水土保持研究》2023,30(3):279-288
[目的]基于气候因子分区条件下,分析贵州省不同区域在不同时间尺度下气象干旱的时空演变特征,可为干旱监测和预测、抗洪救灾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基于贵州省31个气象站点1970—2019年的逐月降水和气温数据,利用主成分分析讨论贵州省降水及气温变化特征,结合SPEI指数研究贵州近50年气象干旱时空演化规律。[结果](1)贵州近50年气温变化由东向西逐渐递增,即西部为气温极端变化和重度变化区、中部和东部为中度变化区、南部和北部边缘为轻度变化区; 贵州省降水变化由西向东逐渐递减,其中西部为极端变化和重度变化区、中部为重度变化区、东部为轻度变化及正常区;(2)贵州省近50年气象干旱强度中度变化区最大、其次是轻度变化区,重度变化区最小; 随着年代的递增及时间尺度增大,气象干旱逐渐增强,并呈现“峰—谷”交替现象,其中1970—1985年及1990—2000年为干旱“低谷”期、1985—1990年及2000—2019年为干旱“峰值”期;(3)贵州近50年逐月干旱频率以中低频为主,主要发生在贵州东部、南部及北部; 轻度变化与中度变化区70s干旱频率最小、变幅最大,10s干旱频率最大、变幅次之,其余年代干旱频率变化相对较小。[结论]气象干旱具有显著的时间尺度特征,干旱的时空演化是气候变化、流域地表及人类活动时空耦合的结果。  相似文献   
6.
水产养殖作为世界粮食生产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在近几年取得了稳健的发展。中国水产行业规模不断扩大,年均增长率达到了3.2%,有效缓解了食品供应压力,同时也促进了经济的进一步发展。然而,随着水产养殖业务的高速拓展,排放的废水对环境造成的污染问题日益突显。研究人员致力于开发相关技术和方法以解决水产养殖废水污染的问题。目前,循环水产养殖系统(RAS)成为最为广泛应用的技术之一,同时还包括生物、物理和化学处理等多种方法。对当前水产养殖废水处理技术进行了深入的剖析和介绍,详细探讨了其优缺点、处理效率以及工艺流程。结果表明:在生物处理方法中,生物反应器、生物絮凝体、湿地和植物修复等被广泛应用,这些方法具有高效率、低污染等优点。而在物理化学部分,综述了吸附、高级氧化工艺(AOPs)和膜技术等方法。就这些技术进行全面探讨,为水产养殖的健康发展提供有力的支持,分析各种废水处理技术的优缺点,提出了未来的建议和展望,旨在确保水产养殖业在发展的过程中保持生态友好性和可持续性。  相似文献   
7.
MIC法测定9种抗生素对不同血清型副溶血弧菌的抑菌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年来,由于在水产动物疾病治疗中抗生素的广泛和大剂量应用,致使细菌的耐药株显著增加,给水产动物细菌性疾病的防治带来了极大的困难。抗生素最低抑菌浓度(minimum inhabitory concentration,MIC)的测定对指导水产动物用药和设计最佳给药方案具有重要意义,是正确使用抗菌素药物的基础,拟定合理抗菌方案的主要依据。  相似文献   
8.
为探究喀斯特区域气象干旱向水文干旱传播过程特征,使用SPI与SRI标准化指数识别区域干旱,采用交叉小波、小波相干、状态转移概率等方法探讨传播强度、响应率等干旱传播特征。结果表明:(1)上世纪60 s和70 s气象干旱、水文干旱的干旱持续时间较短,而80 s与21世纪初期区域干旱持续时间较长;SPI与SRI间呈显著的正相关关系,气象干旱向水文干旱传播的过程需要1.5个月。(2)喀斯特区域的干旱传播强度DPI>1,且响应率偏高,水文干旱对气象干旱的发生极为敏感,尤其是在地表切割深度较浅、岩溶发育较为强烈的区域。(3)传播过程主要受地表切割深度的影响较大,各下垫面条件对干旱传播过程的影响程度依次为地表切割深度>岩溶发育强度>高程>地形地貌,其中,干旱传播特征与地表切割深度呈显著的负相关,与岩溶发育强度、高程、地形地貌呈正相关;在浅切割、中等切割或海拔较低、岩溶发育强烈的区域,各等级间的DPI、Rr的转移较为活跃,整体上传播特征在57年间呈增强的趋势。研究结果旨在为区域干旱防治与监测提供理论依据,尤其是为喀斯特生态环境脆弱区的可持续发展规划提供理论参考。  相似文献   
9.
指出了农业干旱是一种反复出现、破坏性极大的自然灾害,对社会经济和人民生活造成严重影响,也是学术界高度重视的热点问题。干旱指标是农业干旱程度的定量表达,合理地选用干旱指标对于旱情监测、灾情分析、制定有效防旱抗旱政策具有重要意义。旨在把握农业干旱监测指标研究进展,从气象、遥感、与遥感综合监测指标对国内外农业干旱的监测方法进行了分类综述,力求对农业干旱监测方法及适用性做全面总结及评价,以期促进对农业干旱监测领域的全面认识。  相似文献   
10.
在静水条件下,采用1×10^9CFU/ml,1×10^8CFU/ml,1×10^7CFU/ml,1×10^6CFU/ml,1×10^5CFU/ml的副溶血弧菌(Vibrio parahaemolyticus)对异育银鲫幼苗进行人工注射感染,通过96小时急性毒性试验,测定不同浓度副溶血弧菌血清型对异育银鲫LC50值和安全浓度。结果显示,血清型为O1:KⅢ,O1:KⅥ,O5:KⅣ的副溶血弧菌对异育银鲫96小时的LC50值分别为7.9×10^6CFU/ml,2.0×10^6CFU/ml,7.9×10^6CFU/ml。异育银鲫对血清型O1:KⅢ,O1:KⅥ,O5:KⅣ的安全浓度分别为6.3×10^4CFU/ml,1.66×10^5CFU/ml,3.7×10^5CFU/ml。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