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8篇
  免费   0篇
  国内免费   6篇
农业科学   24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5篇
  2022年   2篇
  2021年   2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1篇
  2016年   2篇
  2014年   4篇
  2013年   3篇
  2010年   2篇
  200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531 毫秒
1.
乡村"三生空间"的协调发展和格局重构有利于推进乡村振兴.通过构建"三生空间"分类体系,以重庆市綦江区高庙村和团结村为研究对象,采用"三生空间"转移矩阵、重心迁移、耦合度和耦合协调度等方法,对研究区2010~2018年"三生空间"的演变轨迹进行了分析,并探讨了乡村"三生空间"格局的重构.结果表明:(1)从面积变化上来看,生产空间面积持续减少,生活空间面积有所增加,生态空间面积波动较大,主要是生产空间和生态空间之间的相互转化.(2)从重心迁移的角度来看,生产空间和生态空间整体由西向东迁移,生活空间由东北向西南迁移,生活空间迁移距离较远.(3)研究区"三生空间"总体处于"磨合—基本协调"的水平.(4)生产空间重构以产业发展为着力点,优化产业结构;生活空间重构着重改善人居环境,推动传统单一的生活空间向"生活—生产"复合空间转变;生态空间重构以划定山水林田湖草边界为主,保护乡村生态环境.  相似文献   
2.
农户生计资源重组是在耕地流转胁迫下对经济机会的反馈响应。基于重庆市合川区川柠柠檬示范园188户耕地流转农户及其394块流转耕地地块的调查数据,分析了流转农户劳动力特征和流转耕地的数量、质量及耕作半径特征,进而剖析耕地流转后农户多元化生计选择策略,并基于可持续生计框架,从生计资本、生计策略和生计成果3方面构建农户生计可持续性评价指标体系,采用自然资本、物质资本、人力资本、金融资本、社会资本、生计多样化指数、收入多样化指数、非农化水平及家庭纯收入指标,对农户生计可持续性水平进行评价。结果表明:1)耕地流转致使农户自然资本严重减少,家庭生计结构由农业主导型向非农主导型转变,生计种类显著增加,趋于多元化。2)耕地流转后,农户生计资本总指数增加,且农户生计资本属性间及各类型农户间的增长率存在分异。耕地流转导致5大资本失调,生计资本耦合协调度降低。3)不同类型农户生计可持续水平在流转后得到不同程度的提升,提升强度从大到小表现为非农主导型农户>农业主导型农户>非农型农户>纯农型农户。总之,农户在家庭承包耕地流转的内部冲击下,生计资本得以重组,致使农户生计的分化与转型,而多元化生计有助于农户生计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3.
探索多元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动态演变过程,明晰主体发展与产业间的响应关系,以期为构建立体式复合型现代农业经营体系,助推乡村产业振兴提供参考.以重庆市(江津)现代农业园核心区的慈云镇为例,基于2000-2019年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微观面板数据,从经营主体多元化视角,解析近20年各类新型主体的进退动态发展过程,并采用标准差椭圆方...  相似文献   
4.
为了解乡村土地流转的镇域差异,丰富对土地流转尺度效应的认知,选取重庆市现代农业与统筹城乡示范窗口江津区为样区,基于2007—2012年24个乡镇的农经统计面板数据,利用统计分析法、主成分分析法与Logistic多元回归分析法,从镇域尺度视角研究乡村耕地流转形式、流转去向和流转规模的时空演变特征,并从区位状况、经济水平、资源禀赋、农业政策和市场5个方面剖析驱动镇域水平耕地流转时空变化的影响因素。结果表明:镇域水平耕地流转形式均以出租和转包为主,呈现多样化;土地流转去向中,农户是耕地最主要流入方,其次是企业,专业合作社最少;镇域水平耕地流转年际差异显著,变化趋势以“先增后减再增型”和“增加型”为主,呈现多元化;镇域水平耕地流转规模属随机分布,空间自相关程度逐年减弱,且空间关联类型格局随年际变化总体表现出不稳定性;镇域水平上,农业劳动力数和养殖业商品化率对耕地流转规模影响最大,流转率随农业劳动力数减少而增加,而随养殖业商品化率提高而增加。此外,固定资产、劳均耕地和农转非率对耕地流转规模也有正向促进作用。最后立足镇域特色,以不同层次发展需求为导向,提出促进土地顺畅流转的施政策略。  相似文献   
5.
从田间道、生产路尺度,分析了新农村建设与农地整理结合试点下重庆市合川区大石镇高川等4个行政村田间道路廊道特征及其不同缓冲带土地利用景观格局变化.研究表明:①新农村建设与农地整理结合试点下农村田间道路建设标准逐步提高.生产路密度从51.103 m/hm2降到45.581 m/hm2,田间道密度从12.934 m/hm2提高到22.11 m/hm2,连通度从41.94%提升到55.06%,环通度从12.62%提升到32.38%.②田坎路与废弃道路的复耕和道路沿线田块规整,改善了景现破碎度.斑块边界的复杂弯曲程度降低,斑块形状规则化程度与连接度提高,景观破碎度减小.③农村田间道路对土地利用景观干扰强弱呈规律性变化.田间道10 m以内干扰强度最剧烈,10~25 m较剧烈,25 m以外干扰度随距离增加逐渐衰减.生产路2.5 m以内干扰度随距离增加急剧增强,2.5~10 m干扰度最强且随距离增加而减弱,10~30 m干扰强度基本不变,30 m以外随距离增加干扰度逐渐衰减.  相似文献   
6.
依据重庆南川金佛山水利工程、渝北观音洞水利工程、长寿龙门桥水利工程可行性研究报告有关数据,采用替代法、影子价格法等研究方法,研究大中型水利工程建成后区域耕地社会稳定价值的变化.研究结果显示:以农业灌溉为主要供水功能的水利工程所在区域社会稳定价值发生增加,南川区和渝北区分别增加26 203万、4 306万元;以城市及工业供水为主要功能的水利工程所在区域社会稳定价值减少,长寿区耕地社会稳定价值减少322万元.新增灌溉农地面积越大,灌溉效益越高,区域耕地社会稳定价值增加越多.耕地社会稳定价值作为耕地价值的重要组成部分,应作为工程项目社会效益的一项重要指标进行社会评价,进而促进水利工程用地的节约集约利用.  相似文献   
7.
【目的】随着乡村产业转型发展,设施农用地的高效利用有利于满足农业产业多样化的用地需求,探索微观经营主体设施农用地的来源途径,揭示不同类型产业设施农用地的供需状况,以期壮大农业新产业新业态。【方法】以重庆市涪陵区义和镇为例,基于156户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调研数据,采用描述性统计分析、空间缓冲分析法,对产业发展的设施农用地来源、需求意愿及供需匹配问题进行分析研究。【结果】(1)在有/无设施农用地配套情况下义和镇从事果蔬产业的主体均较经营其他类型产业主体数多,且有设施农用地的产业规模较无设施农用地的产业规模大。(2)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设施农用地来源具有多样性,其中农户住房及附属地为主要来源,裸地、劣质耕地、荒山、荒草地、闲置居民点次之,最少的为闲置村办公室、废弃学校;同时不同类型经营主体设施农用地来源又具有差异性,如农业企业、农民合作社、家庭农场、专业大户中分别有12.50%、18.74%、45.45%、52.38%主体的设施农用地来源于农户住房及附属地。(3)有/无设施农用地配套的产业类型中果蔬产业经营主体意在扩大、缩小、不变设施农用地规模的比例均高于其他产业经营主体,且在无设施农用地的产业...  相似文献   
8.
为探明乡村产业融合水平的差距及障碍因子,该研究基于重庆市(江津)现代农业园区6镇15个样点村的调研数据,从产业融合行为、融合效益2个维度构建指标评价体系,采用熵权-TOPSIS法、耦合协调度模型和障碍度模型,测算不同种植型乡村产业融合水平,并诊断其障碍因子。结果表明:1)样区乡村产业融合水平整体偏低,均值仅0.210。分产业类型来看,花椒型(0.399)>粮油型(0.254)>花木型(0.134)=蔬菜型(0.134)>水果型(0.127)。从同类产业乡村差距来看,花木型、蔬菜型和水果型乡村之间融合水平差值均低于0.110,但花椒型和粮油型乡村差距较大,分别为0.732和0.361。2)乡村产业融合耦合协调水平不高,14个样点村处于不同程度的失调状态,占比近93.33%。耦合协调度最大的是花椒型乡村(0.436),其次是粮油型乡村(0.369),最后依次是蔬菜型(0.291)、花木型(0.285)和水果型(0.274)乡村。同类乡村内部之间的耦合协调度差距也较大,花椒型(0.372)>粮油型(0.201)>水果型(0.157)>蔬菜型(0.098)&...  相似文献   
9.
丘陵山区新型农业经营主体适度规模经营反思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培育因国家及区域政策调整、产业发展阶段不同而异,面临着合作博弈风险,它较传统农户在土地、人力、资本、技术、信息、金融、社会等资源要素方面更具优势,使其成为丘陵山区发展多种形式适度规模经营的核心载体.从国家战略和区域发展需求2个方面阐明借力多元主体发展多种形式适度规模经营的时代要求.在此基础上,揭示了新时代下多元主体适度规模经营"度"确定的多维困惑,进而对丘陵山区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规模经营"度"的确定进行思考与展望.结果表明,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培育、适度规模经营的发展是实现乡村振兴的国家战略要求,也是促进农业转型、产业扶贫的关键,同时还是农业现代化的特征所要求,更是由丘陵山区地域特色及现实生产力所决定的.新时代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培育与适度规模经营二者不可分割,新型主体须找准合适的"度","度"应兼顾主体培育的产业阶段性、要素资源的异质性和经营类型的差异性.丘陵山区新型农业经营主体适度规模经营的解析与重构须兼顾3个方面:首先,不同产业发展阶段以引领什么类型的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为重点,如何基于要素差异性、功能互补性、产业关联性,处理大小业主、先进后进业主、本地与外来业主等经营主体间的关系,规避主体培育中的合作竞争风险?其次,针对现代农业经营目标转变,丘陵山区土地生产力水平约束、经营主体资源禀赋差异,产业发展阶段演化和产业类型规模需求差异,新型农业经营主体适度经营规模的"度"如何把握?最后,实现适度规模经营的路径是多种形式的,不同阶段、尺度、资源禀赋、生产经营性质、种养品种等所对应的最优实现路径应有所不同.  相似文献   
10.
【目的】丘陵山区农业经营规模小、土地细碎化等问题难以适应现代农业规模化发展,揭示家庭农场规模经营意愿、行为及意愿转为行为的影响因素,助力于推进规模经营,发展现代农业。【方法】以重庆市江津区现代农业示范园区271户家庭农场为例,基于行为转化路径视角,建立无序多分类Logistic模型,探究家庭农场规模经营意愿、行为及意愿转为行为的影响因素。【结果】(1) 26.57%的家庭农场主对规模经营有意愿有行为,表现出意愿与行为的一致性;37.27%有意愿,但无行为,表现出差异性;36.16%没有意愿也没有行为,表现出一致性。(2)经营风险感知、经营规模满意度、适度规模的认知、经营耕地面积等对家庭农场主的规模经营意愿和行为均有显著影响;同时,有无专业技能、地块破碎度和区域环境等对意愿有较为显著影响,家庭劳动力人数、商品化率等对行为有较为显著影响。(3)经营耕地面积对家庭农场主规模经营意愿转为行为有显著影响,家庭劳动力人数、有无产业链、商品化率、适度规模认知影响次之,而亩均年收入、政府补贴率、非农收入比等资金特征影响较弱。【结论】规模经营风险越小、对适度规模经营越了解、对目前经营规模越不满意且经营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