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3篇
  免费   1篇
农业科学   14篇
  2023年   1篇
  2021年   1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1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2篇
  2013年   1篇
  2011年   5篇
排序方式: 共有1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通过分析2个结构单板层积材国家标准,简述了结构单板层积材标准框架及技术内容对比,介绍了结构单板层积材足尺检测和评价方法及尺寸效应,为新标准的实施奠定了应用基础。  相似文献   
2.
樊晓敏  于志明  孙玉慧 《安徽农业科学》2011,39(23):14429-14431
通过试验确定了异氰酸酯胶芦苇碎料板的主要工艺参数。结果表明:14 mm厚芦苇碎料板的较优工艺参数为热压温度170℃、热压时间7 min、施胶量6%、粗料比例20%,板密度0.85 g/cm3。按照以上工艺条件压制的芦苇碎料板性能可以达到刨花板国家标准的要求。  相似文献   
3.
发展秸秆人造板产业对保护森林资源和人类环境,解决我国木材原料供应不足的矛盾具有重要的意义。论述了芦苇人造板在制板工艺方面的研究进展,在此基础上指出了芦苇人造板的发展趋势。
Abstract:
Developing the straw-based panel industry in China would be beneficial to solving the shortage of wood supply and protecting forest resources and environment.The research progress on manufacturing technologies of reed-based panels is discussed,based on wh  相似文献   
4.
通过试验确定了芦苇碎料—木纤维复合板的主要工艺参数。其结果表明:14 mm复合板的较优工艺参数为:木纤维比例30%,木纤维施UF胶、施胶量12%,芦苇碎料施MDI胶、施胶量5%,热压时间7 min,热压温度170℃。按照以上工艺条件压制的复合板性能可以达到刨花板国家标准的要求。  相似文献   
5.
通过对不同厚度落叶松结构胶合板力学性能的测试试验,首次给出了7种厚度落叶松结构胶合板面外剪切强度和大板弯曲强度性能,以及达到的力学性能的等级标准。  相似文献   
6.
采用目测和色差计两种方法,对柞木的耐光色牢度进行试验。结果表明,染色柞木的耐光色牢度等级要好于未染色的柞木;未染色木材在处理15 h之前色差变化较快,而15 h后变色趋于平衡;染色木材色差变化较未染色木材缓慢,约在处理40 h左右变色趋于平衡;色差目测结果与用△E*ab公式计算结果差别较大,但与用△E00公式计算结果较接近,△E00公式计算结果更符合目测结果。  相似文献   
7.
通过正交试验研究了竹OSB指接的较优工艺参数,以及指榫类型、施胶量和端压等3个因素对竹OSB指接材抗弯强度和抗拉强度的影响,并分析了竹OSB指接材的破坏形式。结果表明,较优工艺参数选用指榫类型Ⅲ,施胶量290g·m~(-2)、端压3MPa时,竹OSB指接材的静曲强度、弹性模量和抗拉强度分别是58.46MPa、8.05GPa和18.41MPa;指榫类型对竹OSB指接材的静曲强度和抗拉强度影响显著,对弹性模量影响不显著;施胶量和端压对静曲强度、弹性模量和抗拉强度影响不显著;竹OSB指接材的弯曲破坏形式主要有胶层破坏和指榫折断,拉伸破坏形式主要有胶层破坏、指榫折断和指接破坏引起的基材断裂。  相似文献   
8.
不同种类的木材或同一块木材的不同部位,如边芯材,其光泽和颜色不尽相同,人们为了获得更好的视觉效果,有时需要对木材进行染色处理.通常,经过染色处理的木材颜色更美丽,纹理更为赏心悦目,更突出木材原有的视觉效果和装饰特质.另外,木材通过染色,还能模仿珍贵树种的颜色,提高木材的装饰作用和产品价值.因此,染色的木材越来越受到消费者的青睐和家具及装饰行业的重视.  相似文献   
9.
通过对国内外木质工字梁的研究现状进行归纳和分析,总结了木质工字梁的设计规范及材料、连接方式、截面尺寸、腹板开孔和环境对梁物理力学性能、应用性能及耐久性能(蠕变)的影响。同时阐述了竹质工字梁的设计与制造技术,物理力学性能检测与评估等方面的研究进展。  相似文献   
10.
采用足尺测试方法,对杨木单板层积材的力学性能特征值进行测试;分析了不同生产工艺条件下,不同承载方向和不同规格尺寸的杨木单板层积材力学性能特征值的差异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