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篇
  免费   1篇
农业科学   7篇
  2024年   1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1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1.
2.
采用分形理论的位序-规模法,系统研究了广东省2005—2011年间样点灌区各年度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的尺度变异规律。结果表明,样点灌区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年度变化总体呈明显的双分形结构,分维值为5.95~10.92,整体呈逐年增大和均衡发展趋势。同时,基于优势分析法,种植结构、输配水、用水管理、灌溉技术和田间用水5类因素中,用水管理和灌溉技术因素贡献作用最大,占总贡献的48.25%。  相似文献   
3.
以2010年广东省21个地市区域为研究对象,选取13项指标作为评价因子,利用洛伦茨曲线和基尼系数计算各指标的协调度,各指标在协调度上的变异较大,加权计算得到广东省水利综合水平协调度为0.358 1,为一般水平。通过主成分分析法获得各市域水利-社会经济综合水平指数,并进行空间自相关分析,全局相关Moran’s值为0.341 0,存在着显著的空间集聚的特征,71.43%的市域水利-社会经济综合水平表现为空间正相关。在此基础上对各主成分因子及综合水平指数的空间分异特征进行了分析,发现市域空间具有南北分异、东西分异和从西南向东北变化的梯次差异,区位条件和各项因素协调较好的市域综合水平较高的总体特征,并对其差异产生的原因进行了定量分析。  相似文献   
4.
基于区域回归水重复利用的理论灌溉水利用系数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作为国民经济发展的一项重要的资源利用效率指标,也是实行最严格的水资源管理制度中用水效率控制红线的三项主要指标之一,国家提出了明确的阶段目标。通过以水量平衡法为主线,采用根据年度区域作物结构变化修正的"浮动定额"法计算了广东省1997-2011年间理论灌溉水利用系数,并以全省6个地理分区为单元,采用彭曼公式计算了历年灌溉需水量,并计算得到各年度灌溉回归水量。结果表明,期间广东省多年平均灌溉回归水利用系数为0.27,考虑灌溉回归水基础上的年度理论灌溉水利用系数值多年均值为0.56,年际间变化总体表现出灌溉水利用系数上升而回归水利用系数下降的趋势。比2005-2011年度的实测值年均高0.16,说明灌溉回归水的影响客观存在。研究对于计算区域理论灌溉水利用系数和灌溉回归水利用系数提供了新的途径。  相似文献   
5.
基于实测的年度灌溉用水有效利用系数组合预测与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广东省"十一五"期间"首尾测算"分析法测算灌溉用水有效利用系数的基础上,采用灰色关联度定性分析筛选出了主要影响因素,并用主成分分析法进行了验证;通过用灰色系统,回归分析和时间序列指数平滑方法构建了5种单一预测模型,在此基础上按最优加权组合预测方法建立了组合预测模型,定量表达了灌溉用水有效利用系数与各主要影响因素之间的响应关系,并通过实例验证了该预测模型具有很高的预测精度。最后,对2000—2015年间灌溉用水有效利用系数的长期变化趋势进行了分析。探索利用年度统计资料进行广东省年度灌溉用水有效利用系数计算的方法,为缺乏实测工作的前提下,利用年度统计数据进行灌溉用水有效利用系数预测评估提供一条简便可行的途径。  相似文献   
6.
对地处四川盆周西缘山地的彭州市林场天台山林区的退化天然阔叶林中的红桦、房县槭、卵叶槭、野樱桃、稠李、灯台、椴树、五角枫和花楸等主9种主要乔木树种进行了树冠调查,并选择其平均木进行树干和枝解析,测定各单木树冠特征,包括全树高、平均冠幅、冠长、冠长率、一级枝数、二级枝条数、一级枝条着生密度、一级枝条年生长数、树冠曲线、树冠体积(大小)、树冠密度等。通过SPSS拟合其树冠曲线,利用V=∫baπf2(h)d(h)求得树冠体积,定义并计算了9个树种的树冠密度(枝密度)。研究结果表明:(1)阔叶树树冠曲线表现出稳定的抛物线特征;(2)各阔叶树树冠体积变化较大,符合其各自生物学特征;(3)阔叶树枝密度能反映其树冠生长状态,可作为树冠特征指标使用。  相似文献   
7.
通过对广东省2005-2011年度实测基础上的资料进行统计,对影响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的相关驱动力措施进行量化分析,采用通径分析法对农作结构措施、输配水措施、用水管理措施、灌溉技术措施和田间用水措施五类措施的驱动力贡献权重进行了量度。结果发现各措施贡献主要以非稻面积比和节灌率指标为代表的措施为主,最大两类措施权重占到总贡献的79.11%。该研究从驱动力贡献的角度解构了影响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的各因素内在作用机制和传导路径,为更有效提高灌溉水的利用效率指出了具体实施的重点和方向,对于区域水资源的优化配置和保障区域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有着重要的理论和实际意义。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