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95篇
  免费   6篇
  国内免费   44篇
农业科学   245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7篇
  2022年   7篇
  2021年   2篇
  2020年   7篇
  2019年   14篇
  2018年   10篇
  2017年   3篇
  2016年   4篇
  2015年   5篇
  2014年   11篇
  2013年   14篇
  2012年   5篇
  2011年   18篇
  2010年   23篇
  2009年   26篇
  2008年   18篇
  2007年   16篇
  2006年   10篇
  2005年   7篇
  2004年   1篇
  2003年   4篇
  2002年   5篇
  2001年   8篇
  2000年   4篇
  1998年   7篇
  1997年   1篇
  1996年   1篇
  1994年   2篇
  1985年   1篇
  1984年   2篇
  195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4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2.
在冬小麦季设置秸秆不还田翻耕(CT)、秸秆还田翻耕(CTS)、秸秆还田旋耕(RTS)和免耕秸秆覆盖(NTS)4种处理,研究耕作方式对华北小麦-玉米两熟区作物周年产量和水分利用的影响。结果表明:耕作方式对当季冬小麦产量和水分利用影响显著,对夏玉米产量和水分利用影响不大,但秸秆还田提高了夏玉米产量。RTS、CTS、CT 3个处理小麦季产量差异不显著,而NTS由于有效穗数不足,产量显著低于其他处理;与CT相比,NTS周年产量平均减产5.13%,RTS增产2.69%,CTS增产2.33%。耕作方式对当季小麦土壤水分含量影响大,而对后茬夏玉米土壤水分含量的影响较小。NTS提高了小麦季土壤水分含量,增加了土壤储水量,与CT相比,0~60 cm土壤储水量2010年和2011年分别增加39.07 mm和26.65 mm。从耗水构成来看,土壤水在冬小麦耗水中所占比例最大,其次为灌水和降水;而夏玉米耗水以降水为主,且降水中有一部分转化为土壤水储存起来。NTS提高了冬小麦季土壤储水量,降低了土壤水分的消耗,冬小麦季耗水最少。与CT相比,NTS小麦季平均节水22.40 mm,周年耗水量也以NTS最少;但NTS冬小麦产量降低导致其小麦季和周年水分利用效率均最低。从作物周年产量和水分利用的角度来看,如何提高免耕秸秆覆盖小麦季产量,进而提高周年产量,发挥其节水优势,是该耕作模式在华北地区冬小麦?夏玉米两熟区推广应用亟需解决的关键问题。  相似文献   
3.
通过静态和动态试验研究了6种阴离子交换树脂对植酸的吸附与解吸性能.结果表明,D201树脂对植酸的吸附交换作用较好,且在pH值为2.2时吸附能力最强,静态吸附量达到94.54 mg/g,1.5 mol/L的NaOH溶液利于植酸解吸;Freundlich吸附等温方程可以较好地描述D201树脂对植酸的等温吸附,表明吸附在常温下进行即可;D201树脂对植酸的吸附过程符合Lagergren一级速率方程,表观吸附速率常数k与植酸起始植酸浓度呈负相关关系,与温度呈正相关关系.在D201树脂对植酸的动态吸附与解吸过程中,层析柱管径、上样液浓度、上样液流速和洗脱剂流速对吸附与解吸效果影响较大.  相似文献   
4.
横泾镇是苏州市吴中区的一个大镇,原有水稻面积4万余亩、山林面积2万多亩。随改革开放的深入和社会经济的迅速发展,镇村面貌焕然一新,农业产业结构调整也进一步加大,种粮面积逐年减少,而种植瓜、种菜及养殖业仍保持一定比例。该镇为积极贯彻落实党中央提出的科学发展观的重大决策,积极开展农业科技和农业科普工作,使广大农户全面掌握科学技术,  相似文献   
5.
基子水分敏感指数的作物水分生态适应性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作物与水分的关系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对作物水分生态适应性的科学评价有利于为制定合理的节水灌溉制度、确定适宜的灌水定额、作物布局以及种植结构调整提供依据.评价作物水分生态适应性应体现水分与作物产量的关系,基于这样的考虑.引入作物水分敏感指数(λi)的概念,并将其与作物各生育时期需水量、有效降水量合理地联系起来,计算出作物水分生态适应性度(WEAJ),以此为依据评价了北京地区冬小麦、夏玉米的水分生态适应性.结果表明:冬小麦、夏玉米的水分生态适应度分别为0.374和0.594,夏玉米的水分生态适应性强于冬小麦.评价体系综合反应了作物需水耗水特征、作物生育期内降需水平衡特征及水分与作物产量的关系,方法科学合理,适用于其他地区和作物.  相似文献   
6.
采用17株分离于苜蓿和草木樨的根瘤菌为研究对象,进行了RAPD分子标记技术检测和耐盐碱筛选实验。结果显示:供试根瘤菌菌体基因组RAPD电泳图谱分为6组不同的条带,说明17株菌中有6个不同菌系。不同菌系的根瘤菌耐盐碱筛选试验表明,来自临泽的根瘤菌耐盐碱能力均比来自天水的强,其中两株能在pH14的YMA培养基上生长,一株可耐1.539 mol/L的NaCl,两株能耐1.971 mol/L的Na2SO4,尤其菌GL007对高pH和两种盐都有较强的忍耐性,是实验筛选出的珍贵耐盐碱菌种资源。  相似文献   
7.
亚热带红壤区不同土地利用方式下的土壤剖面水流特征   总被引:5,自引:2,他引:3  
以江西省鹰潭市的典型旱地、稻田和林地为研究对象,采用野外亮蓝染色示踪试验结合室内图像处理的方法,量化了各样地土壤剖面染色特征参数,明确了水流类型的剖面分布规律,并揭示了土壤理化性质对水流特征的影响机制。结果表明:染色面积比(SAR)随着土层深度的增加急剧降低,0—60 cm土层的平均SAR表现为稻田(28.16%)高于旱地(21.95%)和林地(18.64%),SAR差异主要体现在5—25 cm土层;染色路径数(SPN)随着土层深度的增加先增加后减小,整个剖面的平均SPN为稻田最多(20条),旱地其次(12条),林地最少(9条)。各样地0—20 cm土层染色路径宽度(SPW)均以1—10 cm为主,水流类型从上至下依次为均质流、非均质指流和高相互作用大孔隙流;对于20 cm以下土层,旱地和稻田的SPW以1 cm为主,水流类型分别以低相互作用大孔隙流和混合作用大孔隙流为主,林地以1—10 cm的SPW为主,主要水流类型为高相互作用大孔隙流。有机质含量、根系密度和土壤机械组成等性质影响了土壤的孔隙特征,进而影响了土壤的饱和导水率和水流特征。为提高红壤区的水分利用效率、减少水土流失,可以通过破除旱地犁底层、减少稻田干湿交替下的裂隙发育,以及增加林地植被多样性等多种方式实现。  相似文献   
8.
围绕安全生产目标任务,着力开展好检查整改工作,对设备事故等不安全事件易发领域、安全生产薄弱环节、重点工作和反措落实等进行深入排查,集中治理,有效防范和坚决遏制事故,全面提升安全生产各项工作,切实强化本质安全企业建设,保持安全生产稳定态势,为全年安全生产任务打好基础。  相似文献   
9.
轮耕对双季稻田耕层土壤有机碳储量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针对南方稻田连续免耕存在的有机碳表层富集现象,进行土壤轮耕效应的初步研究。【方法】试验选择双季稻区连续免耕7年稻田,研究了轮耕对耕层土壤有机碳含量及其对等质量法计算的耕层土壤有机碳储量影响。【结果】长期免耕后,翻耕、旋耕降低了表层0—5cm土壤有机碳含量,提高了下层5—20cm土壤有机碳含量,进而降低了耕层土壤有机碳层化率;而翻耕、旋耕后免耕土壤有机碳含量相对于翻耕、旋耕分别呈相反的趋势。2006—2009年表层600Mg·hm-2土壤有机碳储量均以长期免耕最高。长期免耕后,翻耕、旋耕秸秆还田会提高下层土壤有机碳储量,进而在一定程度上影响耕层2550Mg·hm-2土壤有机碳的累积;而翻耕、旋耕后免耕耕层土壤有机碳储量较翻耕、旋耕有所降低。【结论】长期免耕后,连续免耕秸秆还田会增加表层600Mg·hm-2土壤有机碳储量;而翻耕、旋耕秸秆还田会提高下层土壤有机碳储量。  相似文献   
10.
甘蔗脱毒健康种苗田间繁育关键技术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甘蔗脱毒健康种苗是目前防治甘蔗花叶病和宿根矮化病的主要技术之一。我国许多地区也正在大规模推广甘蔗脱毒健康种苗。在生产上,甘蔗脱毒健康种茎的繁育必须采用适当的措施,才能保证其成活率及产量。总结近年来广东地区种植甘蔗脱毒健康种苗从出圃、移栽种植、田间管理等技术和经验,为今后甘蔗健康种苗种茎繁殖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