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08篇
  免费   4篇
  国内免费   20篇
农业科学   732篇
  2024年   3篇
  2023年   15篇
  2022年   24篇
  2021年   20篇
  2020年   20篇
  2019年   20篇
  2018年   15篇
  2017年   12篇
  2016年   15篇
  2015年   36篇
  2014年   42篇
  2013年   20篇
  2012年   49篇
  2011年   47篇
  2010年   39篇
  2009年   49篇
  2008年   45篇
  2007年   47篇
  2006年   37篇
  2005年   17篇
  2004年   15篇
  2003年   17篇
  2002年   17篇
  2001年   13篇
  2000年   9篇
  1999年   8篇
  1998年   9篇
  1997年   5篇
  1996年   6篇
  1995年   10篇
  1994年   8篇
  1993年   9篇
  1992年   5篇
  1991年   10篇
  1990年   2篇
  1989年   4篇
  1988年   2篇
  1986年   2篇
  1985年   1篇
  1984年   4篇
  1983年   1篇
  1982年   1篇
  1981年   1篇
  198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73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查处客户的违约用电和打击窃电行为,整顿社会用电秩序是电力稽查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如何开展好这项工作,笔者通过多年的工作实践,总结了“五个办法”,现作以介绍,供同行参考。  相似文献   
2.
用模糊识别技术鉴定小麦品种(系)抗蚜性研究   总被引:24,自引:1,他引:24  
利用模糊识别技术在田间对577个小麦品种(系)进行抗蚜性鉴定。结果表明,不同小麦品种(系)对麦蚜的抗性有显著差异。对麦蚜混合种群抗性表现较稳定的有16个品种(系),其中中抗的有9个,低抗7个;单测对麦长管蚜高抗的有中无芒,KOK(1679)等2个,中抗的有洛夫林10号、北京10号、Chul(1497)、L1、JP等11个,低抗的有小白冬麦、西农6028、丰产3号等10个。对禾谷缢管蚜抗性较稳定的有22个,即高抗有5个,中抗6个,低抗11个。其中Chul(1497)、KOK(1679)、JP、中无芒、L、郑州831、北京10号、洛夫林10号等抗性比较好。  相似文献   
3.
不同绿豆品种萌发期的自毒作用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晋绿2号、豫绿2号、郑绿5号、中绿8号等4个绿豆品种的幼苗植株浸提液浸种处理后进行种子发芽试验,通过对种子发芽率、发芽势、发芽指数、活力指数及幼苗叶绿素含量、根系活力和过氧化物酶(POD)活性等指标的测定,比较了不同绿豆品种萌发期的自毒作用.结果显示:与用蒸馏水浸种培养处理相比,发芽率和发芽指数变化不明显,种子活力指数、发芽势、叶绿素含量、POD活性和苗高下降,而幼苗根系活力升高,说明4个绿豆品种均有自毒作用;测定结果还表明,4个绿豆品种的自毒作用强弱有差异,自毒效应大小顺序为:晋绿2号>郑绿5号>中绿8号>豫绿2号.  相似文献   
4.
调查结果表明,肚倍蚜(KuburagiarhusicolaTakagi)越冬种群在自然气候室内不同层次、方向的越冬寄主上的分布无本质差异,空间格局符合“复合波松”等理论分布型,由三重疏松个体群组成,个体群面积分别为28,20个和12cm ̄2,个体群平均有虫3.8453头,在此基础上建立了理论抽样模型。抽样方法比较结果以五点取样,每点在相邻两层冬寄主上取样10个(×4cm ̄2)代表性最好。  相似文献   
5.
质外体汁液(apoplastic washing fluid, AWF)在植物生长发育和抵抗生物及非生物逆境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目前普遍采用真空渗透离心法提取质外体汁液,但具体提取流程和条件却因植物培养条件、种类和器官等不同而不同。本试验以营养液培养的棉花幼苗为材料,改进了棉花根系和叶片AWF分离的取样方法、渗透条件和离心参数等。结果表明,相对于通常的非整体取样,改良后整体取样简单易操作且显著降低了质外体与共质体的苹果酸脱氢酶(malate dehydrogenase, MDH)活性比值,更适宜开展质外体汁液组分研究。根据真空渗透鲜重增加和AWF稀释因子,进一步证明根系不用真空渗透;而叶片需真空渗透,适宜真空强度/时间为-60 kPa/1min,真空后恢复到正常压强约110s。证明叶片颜色变深面积可作为判定真空渗透强度或时间是否适宜的一种简易可行方法。最后,AWF体积、质外体与共质体的可溶性蛋白含量比值和MDH活性比值综合分析表明,棉花根系适宜离心力大小/时间长度为800×g/10~20 min,叶片为400×g/5 min。本改进方法为棉花AWF组分,如蛋白质组学和代谢组学等研究结果的准确性和可靠性奠定了基础,为其他作物AWF分离方法的优化提供了参考。  相似文献   
6.
过硫酸氢钾复合盐颗粒现场消毒效果试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评价过硫酸氢钾复合盐颗粒的现场消毒效果,探究最佳使用浓度,试验将过硫酸氢钾复合盐颗粒配成不同浓度的溶液,分别对牛舍、鸡舍进行地面消毒和空气消毒,并与进口的过硫酸氢钾复合粉进行消毒效果比较。结果表明:地面消毒中,过硫酸氢钾复合盐颗粒溶液高浓度(1∶100)消毒10 min,中浓度(1∶200)消毒30 min,杀菌率可达99%以上,与对照消毒剂过硫酸氢钾复合粉溶液(1∶200)消毒30 min效果相当;空气消毒中,过硫酸氢钾复合盐颗粒溶液高浓度(1∶100)和中浓度(1∶200)消毒10 min,杀菌率可达到99%以上,与对照消毒剂过硫酸氢钾复合粉溶液(1∶200)消毒10 min效果相当。说明使用过硫酸氢钾复合盐颗粒溶液对畜禽舍进行地面和空气消毒,在作用时间30 min以上时,溶液浓度为1∶100和1∶200的消毒效果好,杀菌率可达到99%以上,建议使用浓度为1∶200。  相似文献   
7.
[目的]研究大蒜浸提液对菜豆种=产萌发的化感作用强度。[方法]以乙醇为提取剂对大蒜进行提取,用大蒜浸提液处理4个菜豆品种(安蔬高产架豆王、赤裕五号、赤裕三号、抗病泰国新架豆王),测定不同处理的发芽势、发芽率、发芽指数、活力指数、幼苗长度、电导率和POD活性。[结果]大蒜浸提液对4个品种发芽率的抑制率都在20%以下,种子活力指数的抑制率均达80%以上,对幼苗长度的抑制率均达70%以上,对抗病泰国新架豆王发芽势和发芽指数的抑制率最大,分剐为71%和65%。经大蒜浸提液处理后,幼苗电导率和POD活性显著提高。安蔬高产架豆王和赤裕五号的POD活性分别提高了69%、68%。[结论]大蒜化感物质对菜豆种子萌发有较强地抑制作用。  相似文献   
8.
食用保健型甘薯新品种龙薯3号的选育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龙薯 3号系福建省龙岩市农科所于 1 996年在岩薯 5号茎尖组培苗变异株中选育而成 ,具有高产、优质、高抗蔓割病等特点 ;2 0 0 2年 1月通过福建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1 选育经过1 997年将岩薯 5号变异株移植到大田试种 ,经测产比岩薯 5号增产 9.6% ,比金山 57增产 2 3 .6% ,后经几年的单株筛选和品比试验。1 998~ 2 0 0 1年在福建省的长汀、连城、新罗、上杭、惠安、丰泽、泉州等地进行多点试验、试种 ,龙薯 3号增产显著 ,且外观品质受到农民的欢迎。 1 998~ 2 0 0 0年经福建农林大学植保系薯病组连续 3年的抗病性鉴定。 1 999~ 2…  相似文献   
9.
棉花品种间苗期钾吸收效率的差异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在水培条件下研究了转基因抗虫棉中棉所41和常规棉中棉所36、中棉所35三个品种苗期钾吸收效率的差异及其机制.结果表明,在营养液中钾浓度为0.5 mmol·L-1,可使棉花幼苗生长速率达到最高生长速率80%左右的条件下,中棉所35和中棉所41在6~7叶期的生物量和体内钾吸收量显著高于中棉所36.中棉所35的吸钾量多主要与其根系活跃吸收表面积大有关;中棉所41的吸钾量多可能是相对较大的根系活跃吸收表面积和相对较高的Imax综合作用的结果.中棉所36的Imax虽然显著高于其它两个品种,但体内钾累积量却比较低,这与其较小的根系活跃吸收表面积有关,该品种体内较高的钾浓度也可能对吸收产生反馈抑制作用.在本试验条件下,转基因抗虫棉中棉所41的苗期钾吸收能力与常规棉相比并不低.  相似文献   
10.
西瓜与土壤中吡唑醚菌酯残留的分析方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张志勇  王冬兰  刘贤进 《安徽农业科学》2010,38(34):19386-19387
[目的]建立西瓜和土壤中吡唑醚菌酯残留检测方法。[方法]用乙腈提取西瓜和土壤样品,经硅胶柱净化后用液相色谱紫外检测器检测。[结果]在添加水平为0.05~1.00 mg/kg时,吡唑醚菌酯在瓜瓤、全瓜和土壤中的添加回收率分别为81.4%~92.3%、101.1%~102.6%、80.0%~92.0%;RSD分别为3.0%~4.3%、3.9%~7.2%、4.4%~6.5%;检出限均为0.02 mg/kg。[结论]该方法灵敏度高,检测限低,重现性好,完全能够满足西瓜和土壤中杀菌剂吡唑醚菌酯残留的检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