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篇
  免费   1篇
农业科学   8篇
  2023年   2篇
  2022年   2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
沋河流域下游水化学特征及影响因素分析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为研究城市水质特征及影响因素,监测并治理城市景观用水,在沋河流域下游(沋河公园、渭南老街)测定城市水景中的主要化学离子,运用统计学方法,并通过Gibbs图和Piper三线图,分析该地区地表水的水化学特征以及成因。研究河段总离子浓度自沋河水库往下呈波状变化,主要来自可溶性岩石的岩溶和风化产物的Na+ 和Ca2+较多,NH4+和K+变异系数较大,说明受人类活动影响大;农村污水排放区地表水接受两河流岸高电导率(EC)和Cl-浓度的地下水补给,该区域总离子浓度最高,水污染严重;研究河段Na+ 、SO42-、Cl-、NO2-呈正相关性,城区污水中的可溶性钠盐是主要污染源。研究区水质治理应重视农村及城市污水排放的管理和治理,着重关注钠盐污染问题。  相似文献   
2.
崔国屹  张艳    晁阳  赵永华    潘博华 《水土保持研究》2023,30(1):319-326
为探究秦岭地区的土地利用和生态环境效应的时空变化,基于1980—2018年的土地利用数据,通过生态环境质量指数、地统计分析、冷热点分析等方法,对秦岭土地利用的时空演变特征及其生态环境效应的时空分异性,以及影响生态环境质量的主要土地利用转型及贡献率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1)秦岭地区耕地面积持续减少427 km2,建设用地面积大幅上涨395 km2,其余地类变化较小;(2)研究区生态环境质量指数稳定在0.557~0.559,在研究时段内整体有所下降。空间分布格局呈现“中部高,南北低”的特征;(3)生态环境质量改善区主要分布在华阴市北部、商南县北部等8个热点区域,生态环境恶化区主要分布在商州区的南部、长安区北部等10个冷点区域。(4)旱地转化为草地、林地等生态用地是生态环境质量改善的主要因素;林地退化、草地转化为旱地、旱地变为建设用地导致生态环境质量恶化。土地利用类型的转换是影响生态环境效应的主要因素,秦岭地区实施的生态修复工程取得了一定的效果。在秦岭生态保护工作中应该合理开发建设用地,并提升生态用地的质量。  相似文献   
3.
为探究沋河城区段水质指标空间变化,对渭南市沋河水库至沋河公园河段进行采样,测定样品的离子指标和总可溶解固体(TDS)、pH值、溶解氧、电导率,并利用相关性分析和聚类分析的方法分析其空间分布特征。结果表明,各离子空间差异度较大,其中K~+、NH_4~+、Na~+、Cl~-之间成显著正相关;在沋河各段中,由河流上游至下游,NH_4、Cl~-呈先增后降的趋势,SO_4~(2-)呈增加趋势,NO_3~-呈下降趋势。沋河城区段主要受K~+、NH_4~+、Na~+、Cl~-、SO_4~(2-)的影响,其中K~+、NH_4~+、Na~+、Cl~-均可被水体净化;SO_4~(2-)含量虽然符合国家标准,但是该离子在研究河段呈上升趋势,应重视对SO_4~(2-)人为来源的控制。  相似文献   
4.
为了强调渭南市水土保持的重要性以及进行合理的空间区划分布,本文结合渭南市自然环境状况、水土流失情况、经济社会发展的需求以及渭南市水土治理现状进行综合评价。结果表明,应将渭南市水土保持分区布局为中部农田防护区、东北部湿地保护区、南北石质山地防护区三区。人为因素对渭南市水土流失的影响巨大,但如今对水土保持工作的重视程度和治理程度都有所提升。  相似文献   
5.
[目的] 基于不同模型探究黄河中游地区降雨侵蚀力的时空演变特征,为该地区水土流失危害评估、水土保持措施规划提供参考依据。[方法] 采用黄河中游1981—2020年日降雨量数据集,基于两种降雨侵蚀力模型探究了降雨和降雨侵蚀性的时空变化特征。 [结果] 黄河中游年均降雨量为349.90~699.90 mm,空间上自东南向西北呈波浪形递减趋势,时间上呈多峰状不显著的波动上升趋势特征,存在2 a主周期变化特征。黄河中游两种模型的降雨侵蚀力年际变化趋势特征和周期性相似,但降雨量越大的地区,两模型估算的降雨侵蚀力结果相差越大。谢云模型估算的降雨侵蚀力结果与降雨量相对更拟合。黄河中游年均降雨侵蚀力为767.00~3 003.40 MJ·mm/(hm2·h),具有高度月度集中性,集中于7—8月,呈单峰型。 [结论] 黄河中游年均降雨侵蚀力具有显著的垂直空间差异,且在地形和地貌影响下空间差异会发生变化,高海拔地区的变化系数通常高于低海拔地区。在东南部秦岭山区和关中平原等地区,随海拔升高,降雨侵蚀力迅速减少,在西北部黄土高原区,随海拔升高而逐渐增加。因此在黄河中游降雨侵蚀性增加的地区,应采取适当措施,减少土壤侵蚀的潜在风险,确保区域生态安全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6.
以郑州市为研究区域,以土地投入水平、土地利用程度、土地利用效益和生态可持续性等4个方面构建绩效评价指标体系,运用改进的多属性群体决策理想点法TOPSIS模型和障碍度模型,根据郑州市2007—2017年的城市土地利用数据和社会经济统计资料,对其土地利用绩效进行分析评价并进行障碍因子诊断,根据郑州市城市土地利用绩效现状提出提升土地利用绩效的主要路径。研究结果表明,在2007—2017年研究期内土地利用绩效水平有所提高,综合绩效贴近度从2007年的0.367 0上升到2017年的0.740 3,绩效水平也从中级阶段达到了良好阶段;从准则层的单项绩效贴近度来看,整体上都呈上升趋势,但绩效水平和上升幅度有所差别;从准则层指标的障碍度看,2007—2016年生态可持续性和土地利用程度障碍度呈增长趋势,年均幅度分别为24.30%、11.26%;土地投入水平和土地利用效益障碍呈负增长趋势,年均幅度分别为12.67%、29.58%。从指标层因子的障碍度来看,人均公共绿地面积、综合容积率、人均道路面积、工业废水排放达标率以及建成区人口密度等成为未来影响郑州市土地绩效的主要障碍因子。结果表明,郑州市土地利用水平有所提高,但仍有发展空间。  相似文献   
7.
基于2000—2009年植被净初级生产力(NPP)数据,结合气候、植被、地形和土壤4个自然因子,利用趋势分析和地理探测器等方法,揭示延安地区NPP时空变化及其驱动力。结果表明:(1)2000—2009年研究区NPP总体上呈波动上升趋势。(2)延安地区NPP的空间分布呈“南高北低”的分布特征。(3)降水、植被类型、高程和气温为延安地区NPP空间分布格局的主要驱动因子,任意2种自然因子交互作用的贡献率均高于单因子。研究区实施的退耕还林工程和气候波动变化是导致NPP年际增加的主要原因,NPP空间分异受多种自然因子的交互影响。开展NPP时空变化及其驱动力研究可为区域生态系统恢复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8.
[目的] 对黄河干流沿线陕西段土地生态安全时空分布特征进行研究,为维护区域土地生态环境提供科学依据和技术支持,为其他类似型区域提供参考。 [方法] 利用DPSIR构建土地生态安全评价体系,运用熵值法、自然断点法和改进后的TOPSIS法对2000-2020年黄河干流沿线陕西段土地生态安全时空特征进行分析。引入障碍度模型,进行障碍因子诊断。 [结果] ①土地生态安全综合值从2000年的0.448 7上升到2020年的0.535 3,综合安全水平由中级升至良好; ②2000-2020年中北部区域由中级上升为良好水平,南部保持中级水平,总体呈现向好发展趋势; ③土地生态安全评价单项结果各不相同,趋势呈现不同变化; ④2000-2020年准则层指标障碍度年变化率,驱动力、状态和压力以年均5.81%,6.81%和5.51%速度增加;影响和响应以年均26.74%和33.43%的速度下降; ⑤主要因子障碍度从2000年的农民人均纯收入和森林覆盖率变成了2020年的粮食总产量、人均建设用地面积和人均生态用地面积。 [结论] 黄河干流沿线陕西段土地生态安全时空分布达到良好水平,距离优质仍有差距。因此,在未来需要找准黄河干流沿线区域定位,坚持分类指导、因地制宜,绿色发展,赏罚同行,推进土地生态安全再上一个台阶。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