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0247篇
  免费   2521篇
  国内免费   1410篇
医药卫生   34178篇
  2024年   62篇
  2023年   392篇
  2022年   871篇
  2021年   1257篇
  2020年   889篇
  2019年   844篇
  2018年   946篇
  2017年   810篇
  2016年   843篇
  2015年   1169篇
  2014年   1406篇
  2013年   1427篇
  2012年   2145篇
  2011年   2371篇
  2010年   1375篇
  2009年   1100篇
  2008年   1709篇
  2007年   1602篇
  2006年   1641篇
  2005年   1698篇
  2004年   1299篇
  2003年   1188篇
  2002年   1106篇
  2001年   807篇
  2000年   801篇
  1999年   742篇
  1998年   379篇
  1997年   359篇
  1996年   306篇
  1995年   239篇
  1994年   212篇
  1993年   139篇
  1992年   285篇
  1991年   281篇
  1990年   251篇
  1989年   214篇
  1988年   177篇
  1987年   173篇
  1986年   132篇
  1985年   100篇
  1984年   56篇
  1983年   39篇
  1982年   54篇
  1981年   43篇
  1980年   36篇
  1979年   41篇
  1978年   33篇
  1977年   19篇
  1975年   20篇
  1973年   14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1.
2.
“搓滚舒筋”练功疗法,是一种以竹筒为简易器械的脚底搓滚练功治疗“筋挛缩”症的方法。最早文献见于马王堆汉墓出土的帛书《五十二病方》,起码有两干多年的渊源。骨伤科常用之,内、外诸科亦有用之。这一传统疗法,筒、便、廉、验,值得弘扬。  相似文献   
3.
本文分析了214例高热惊厥,结果为:检出率4.35%;男女之比为1.61:1;好发年龄为6个月~6岁(93.5%);首发年龄为6个月~4岁(89.9%);惊厥发作时体温多在39℃以上(74.6%);惊厥发作多在发热后12h内(72.4%);每次热病中惊厥发作1~3次(99.5%);惊厥持续时间多在15min内(91.0%);致惊厥发作的热性疾病以上呼吸道感染为最多;214例中63例复发,其中2例转癫痫,61例尚未发现智力低下或其他异常。从2例转癫痫的临床及脑电图看,提示惊厥发作愈重,持续时间愈长,转癫痫的可能性愈大。  相似文献   
4.
目的:用威秦麻细蠲痹汤内服,合药渣煮水加50度白酒泡足局部热敷治疗风寒湿性关节痛45例病人,具有祛风除湿、温经通络、调节机体促进康复。方法:以威秦麻细蠲痹汤为基本方一日一剂,根据临床发病部位及风、寒、湿的偏胜而辩证加减,配合荮渣煮水加50度白酒泡足和疼痛部位热敷,七天为一疗程.结果:45例病人中治愈71.1%:有效24.4%;显效4.5%;无效为0;总有效率100%,疗程最短的二周;最长为5周;平均21天。结论:威秦麻细蠲痹汤内服配合药渣外敷及泡足和热敷疗法共奏祛风除湿、散寒止痛,益气活血之功效,使机体气充血旺,营卫复常;血行风灭,温经散寒,脾健湿去而形成通则不痛,荣则不麻不酸的良性循环,疗效满意.  相似文献   
5.
本文应用核磁共振法(NMR)测定了几种混合体系的 HLB 值与混合体系中各组分的 HLB 值。实验结果表明,混合体系中各组分在核磁共振图谱中的积分曲线高度也具有加和性。混合体系的 HLB 值是体系中各组分 HLB 值的加权平均值。因此,对混合体系的 HLB 值可以应用 NMR 法直接测定,也可应用 NMR 法测定各组分的 HLB值,通过计算求得,计算值与实测值完全一致。  相似文献   
6.
7.
网络预约挂号感谈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关永玲 《中国病案》2005,6(8):28-29
随着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随着计算机技术的普及,随着人们对网络技术的认识,作为医院病案管理组成内容之一的挂号工作领域也不断地发生着变化.  相似文献   
8.
9.
10.
Epiphrenic diverticulum is rare, comprising of about 10% of all esophageal diverticula. Carcinoma arising within such a diverticulum is even less common. We report on two patients with squamous cell carcinoma arising from an epiphrenic diverticulum. Some features of malignant change related to the epiphrenic diverticula were misdiagnosed or missed in our cases and other reports due to lack of clinical experience. It is important to exclude the possibility of malignancy as this is vital for surgical planning. Although the prognosis for patients with malignancy arising from an epiphrenic diverticulum is generally poor, a high index of suspicion may increase the chance of cure.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