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2篇
  免费   0篇
医药卫生   22篇
  2021年   1篇
  2018年   3篇
  2016年   3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2篇
  2013年   2篇
  2012年   2篇
  2010年   2篇
  2008年   5篇
排序方式: 共有2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正溃疡性结肠炎(ulcerative colitis,UC)的治疗以内科为主,但仍有15%~30%的患者需要手术治疗[1]。然而不恰当的手术方式、不适宜的手术时机不仅会影响治疗的效果,而且可能会为后续治疗制造难题。本文就本中心收治的1例接受不规范外科治疗的UC患者的治疗经过报道如下。1病历资料患者女,41岁。2012年外院确诊"溃疡性结肠炎",口服"美沙拉嗪3 g/d"治疗。2015-08-28无明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粪菌移植(FMT)治疗慢传输型便秘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 选择2014年12月至2015年2月南京大学医学院附属金陵医院收治的20例明确有慢传输因素的慢性便秘病人,所有病人均行FMT治疗,记录移植治疗前后病人每周自主排便次数、Wexner便秘评分、胃肠生活质量及相关不良反应。治疗后随访8周。
结果 与治疗前比较,FMT治疗后第8周病人排便次数明显增加[(1.5±1.3) vs. (4.5±1.5)次/周],Wexner便秘评分明显下降[(15.7±3.5) vs. (7.5±1.6)分],GIQLI评分升高[(84.6±12.5) vs. (116.6±11.5)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随访期间疗效稳定,至第8周共12例病人获得临床改善,7例病人获得临床治愈。临床改善所需时间为(10.9±4.9)d。随访期间均未发生严重不良反应。结论 FMT治疗慢传输型便秘安全、有效,短期治疗效果良好。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克罗恩病手术患者的临床特点、术后并发症相关因素和术后需手术干预复发的预后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07年1月至2017年12月在东部战区总医院普通外科接受手术治疗的克罗恩病患者的临床资料,分析患者的蒙特利尔分型、手术指征、手术所见及手术方式等,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术后并发症的相关因素,采用Cox比例风险模型分析术后需手术干预复发的预后因素。结果纳入符合条件的克罗恩病患者1048例,男性733例,女性315例。患者共接受手术治疗1513次,初次腹部手术时的中位年龄为31(17)岁,初次手术切除的小肠长度为30.0(40.0)cm。穿透型病变(OR=8.594,95%CI:3.397~21.740,P<0.01)和正在吸烟(OR=2.671,95%CI:1.044~6.832,P=0.040)是首次手术后腹腔感染性并发症相关因素,而分期手术(OR=0.360;95%CI:0.184~0.707,P=0.003)是保护性因素。男性(HR=1.500,95%CI:1.128~1.995,P=0.005),上消化道疾病(HR=1.526,95%CI:1.033~2.255,P=0.034),穿透型病变(HR=1.506,95%CI:1.132~2.003,P=0.005)和急诊手术(HR=1.812,95%CI:1.375~2.387,P<0.01)是首次手术后需手术干预复发的预后因素,分期手术较同期手术可降低该复发风险(HR=0.361,95%CI:0.227~0.574,P<0.01)。结论本组克罗恩病患者初次手术的中位年龄为31岁,切除小肠中位长度为30 cm。穿透型病变与术后感染性并发症和需手术干预复发相关,分期手术可能对术后并发症高风险患者产生近期和远期的获益。  相似文献   
4.
酪酪肽促进小鼠残留肠上皮细胞增殖的信号转导途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采用酪酪肽(PYY)基因敲除(Pyy-/-)小鼠,研究PYY促进肠上皮细胞增殖的主要细胞信号转导途径,建立小肠广泛切除的小鼠模型. 方法:将24只成年雄性Pyy-/-小鼠分为三组,每组8只.假手术(Sham)组仅横断小肠但不切除小肠;广泛小肠切除(SBR)组切除50%小肠,保留近段空肠约1 cm,远段回肠9 cm;小肠广泛切除加PYY(SBR-PYY)组切除50%小肠,并于术后36 h皮内注射PYY1~36.各组小鼠均于给药后2 h处死,并取回肠组织,观察隐窝细胞的增殖指数、肠黏膜Y1受体的mRNA表达以及肠黏膜细胞膜蛋白激酶C-ε(PKC-ε)和磷酸化的细胞外信号调节蛋白激酶(p44/42 MAPK)的蛋白质表达情况. 结果:SBR组小鼠回肠隐窝细胞的增殖指数和肠黏膜磷酸化的p44/42 MAPK的蛋白质表达量显著高于Sham组,SBR-PYY组小鼠显著高于SBR组;SBR组小鼠回肠黏膜Y1受体mRNA的表达量和细胞膜PKC-ε的蛋白质表达量与Sham组无明显差异,SBR-PYY组小鼠显著高于SBR组和Sham组. 结论:PYY结合Y1受体后可通过细胞膜的PKC-ε和细胞质的p44/42 MAPK磷酸化来促进小肠广泛切除后残留肠上皮细胞的增殖.  相似文献   
5.
目的:采用短肠综合征(SBS)大鼠的TEN模型,研究胰岛素(INS)对蛋白质代谢的影响及其残存肠管的代偿作用. 方法: 将30只大鼠随机分为三组,每组10只.假手术(Sham)组、短肠(SBS)组和短肠 胰岛素(SBS-INS)组.Sham组大鼠仅切断吻合小肠;SBS组切除85%小肠;SBS-INS组切除85%以上小肠并皮内注射速效胰岛素制剂.各组大鼠术后均行TEN支持.观察大鼠术后的一般情况、营养状况、氮平衡、残存肠黏膜DNA和蛋白质含量、肠绒毛高度、肠隐窝深度和隐窝细胞的增殖指数. 结果:SBS-INS组大鼠术后第12~14天体质量显著高于SBS组,术后第5~14天,氮平衡亦显著优于SBS组;SBS-INS组大鼠的营养指标、肠黏膜DNA和蛋白质含量、肠绒毛高度、肠隐窝深度和隐窝细胞的增殖指数,显著高于SBS组. 结论:胰岛素能促进EN支持的SBS大鼠蛋白质合成及残存肠管的代偿,从而增加肠道的吸收面积,改善营养状况.  相似文献   
6.
7.
目的 明确粪菌胶囊移植(capsulized FMT)治疗慢传输型便秘的疗效。方法 纳入2014年12月至2015年11月南京大学医学院附属金陵医院肠道微生态治疗中心确诊为慢传输型便秘(STC)的15例病人,口服3 d粪菌胶囊治疗,记录移植治疗前后临床治愈率、临床缓解率、每周自主排便次数、Bristol评分、Wexner便秘评分、胃肠生活质量及相关不良反应。治疗后随访12周。结果 与治疗前比较,粪菌胶囊移植治疗后临床治愈率维持在40.0%(6/15),临床缓解率为53.3%(8/15),第12周病人排便次数明显增加[(2.2±1.5)vs.(3.1±2.1)次/周],Bristol评分改善[(6.7±1.3)vs.(5.1±1.8)分],Wexner便秘评分明显下降[(13.7±3.5)vs.(10.1±2.3)分],GIQLI评分升高[(87.2±14.6)vs.(110.9±10.5)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随访期间未发生严重不良反应。结论 粪菌胶囊治疗慢传输型便秘安全有效,短期观察疗效较好。  相似文献   
8.
患者女,73岁,因“上腹部腹胀2月余,伴头晕1月余”,于2011年4月20日收住入院,既往有“高血压病”病史.经胃镜证实:距门齿40 cm处可见大小约4 cm×5cm,表面菜花样病灶;病理:贲门胃底腺癌.于5月3日经腹腔动脉灌注(奥铂150 mg+表柔比星30 mg+依托泊苷0.lg+血管内皮抑制素30 mg)后,再经腹主动脉灌注(阿扎司琼10 mg+地塞米松5 mg),治疗后拔除插管,腹股沟按压时间lh,并持续加压包扎至次日.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腹腔镜下行全结直肠切除、回肠储袋肛管吻合术(IPAA)治疗溃疡性结肠炎(UC)的临床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南京军区南京总医院普通外科2014年1月至2015年9月行腹腔镜下IPAA治疗的38例UC病人的术中和术后临床资料,探讨该术式的技术要点及治疗效果。结果 38例病人均成功实施 IPAA,34例病人实施腹腔镜下二期手术,4例病人实施三期手术,其中2例在第二期时中转开腹。22例为激素或挽救治疗失败的重症UC病人。手术中位时间为340(210~470)min。术后1例病人发生储袋肛管吻合口瘘,1例发生储袋顶端瘘,均经保守治疗治愈。术后3个月时随访病人平均排便次数为(4.75 ± 1.24)次/d,克利夫兰总体生活质量评价(CGQL)为0.85 ± 0.08。结论 采用腹腔镜技术行IPAA治疗UC安全可行,术后病人排便功能及生活质量满意。部分重度活动期UC病人也可实施二期手术。  相似文献   
10.
目的 评价克罗恩病(CD)合并腹腔脓肿临床路径的实施效果。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4年1-12月中国人民解放军南京总医院炎症性肠病治疗中心连续收治的进入临床路径的30例CD合并腹腔脓肿病人(路径组)临床资料。同时,以2013年1-12月收治的30例未采用临床路径的CD合并腹腔脓肿病人(非路径组)为对照,分析比较两组病人的治疗效果。结果 两组病人均全部治愈,无死亡病例。路径完成率为100%。路径组与非路径组手术率[80.0%(24/30) vs. 66.7%(20/30)]、术后并发症发生率[29.2%(7/24) vs. 50.0%(10/20)]、治疗费用[(56 745.2±45 465.4)元 vs. (73 928.3±50 576.6)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相对于非路径组,路径组病人临时性肠造口发生率降低[16.7%(4/24) vs. 55.0%(11/20),P=0.011],住院时间缩短[(28.9±21.4)d vs. (43.8±34.3)d,P=0.047]。出院后随访1年,两组病人脓肿复发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1.000)。结论 临床路径在确保疗效和安全的前提下,优化了CD合并腹腔脓肿的治疗,使临时性肠造口发生率降低并缩短了住院时间,具有应用和推广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