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8篇
  免费   2篇
  国内免费   3篇
医药卫生   73篇
  2020年   2篇
  2019年   2篇
  2016年   2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3篇
  2013年   3篇
  2012年   11篇
  2011年   3篇
  2010年   2篇
  2009年   5篇
  2008年   3篇
  2007年   1篇
  2006年   3篇
  2005年   2篇
  2004年   5篇
  2003年   4篇
  2002年   3篇
  2001年   3篇
  2000年   3篇
  1999年   1篇
  1998年   1篇
  1997年   3篇
  1995年   1篇
  1994年   1篇
  1992年   1篇
  1986年   2篇
  1984年   1篇
  197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7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骨盆骨折是常见的损伤,仅次于四肢和脊柱骨,且并发症多见,死亡率较高为10.2%[1],CT问世前,骨科医生往往依据X线摄片进行诊断分型,从而决定诊疗方案.笔者收集27例骨盆骨折的CT检查结果,以探讨其价值.  相似文献   
2.
B7共刺激分子与其相应受体结合后产生的共刺激信号在调节T细胞活化及效应性细胞因子分泌中起重要作用。对B7共刺激信号作用与细胞免疫反应关系的深入了解。将有助于阐明细胞免疫的调节机制,揭示肿瘤逃避机体免疫监视的机理,并为临床抗肿瘤免疫治疗开辟新途径。  相似文献   
3.
嗜铬细胞瘤大多发生在肾上腺髓质,约10%异位.肾上腺外的嗜铬细胞瘤又称副神经节细胞瘤,多发生在腹膜后中线两旁沿交感神经链分布的区域,常见部位是腹主动脉旁、肾门、肠系膜根部、后纵隔和颈总动脉旁及膀胱壁等处.嗜铬细胞瘤可发生钙化,也可有增强后强化不明显等少见表现.  相似文献   
4.
嗜铬细胞瘤大多发生在肾上腺髓质,约10%异位.肾上腺外的嗜铬细胞瘤又称副神经节细胞瘤,多发生在腹膜后中线两旁沿交感神经链分布的区域,常见部位是腹主动脉旁、肾门、肠系膜根部、后纵隔和颈总动脉旁及膀胱壁等处.嗜铬细胞瘤可发生钙化,也可有增强后强化不明显等少见表现.  相似文献   
5.
嗜铬细胞瘤大多发生在肾上腺髓质,约10%异位.肾上腺外的嗜铬细胞瘤又称副神经节细胞瘤,多发生在腹膜后中线两旁沿交感神经链分布的区域,常见部位是腹主动脉旁、肾门、肠系膜根部、后纵隔和颈总动脉旁及膀胱壁等处.嗜铬细胞瘤可发生钙化,也可有增强后强化不明显等少见表现.  相似文献   
6.
目的研究T细胞亚群、IL-17与乙型肝炎病毒慢性感染结局的关系。方法应用流式细胞仪分别检测慢性乙型肝炎(Chronic hepatitis B,CHB)、乙型肝炎肝硬化(Live cirrhosis,LC)、HBV相关原发性肝细胞癌(Hepatocellualr carcinoma,HCC)及正常对照组T细胞亚群水平,酶联免疫吸附剂测定法(ELISA)定量测定IL-17水平。结果⑴HBV感染者CD4+T细胞测定值均显著低于正常对照组,且LC组低于CHB组,HCC组低于LC组,P〈0.05,差异均具有显著性。⑵HBV感染者CD8+T细胞水平显著高于对照组,LC及HCC组高于CHB组,P〈0.05,但LC与HCC两组间比较差异无显著性。⑶CHB组与对照组间CD4/CD8比值差异无显著性统计学意义,P〉0.05,在LC组与HCC组间CD4/CD8比值差异无显著性统计学意义,P〉0.05,LC、HCC组比对照组、CHB组CD4/CD8比值降低,差异有显著性。⑷LC组IL-17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与CHB组,HCC低于LC组,差异有显著性,CHB与正常对照组比较,P〉0.05,无显著差异。结论⑴CD4+T细胞易被HBV感染成为靶细胞遭到免疫清除,随疾病进展,水平降低,而受其调节的CD8+T细胞功能下降,CD8+T很可能直接参与肝细胞损伤过程。CD4+/CD8+比值可作为判断病情及预后的重要指标。肝癌患者细胞免疫功能进一步紊乱。⑵IL-17与纤维化程度及肝功损害成正相关,在肝癌发生发展过程中参与其中,但作用机理尚不明确;可能因为肝癌患者机体细胞免疫功能降低,分泌较肝硬化减少。  相似文献   
7.
嗜铬细胞瘤大多发生在肾上腺髓质,约10%异位.肾上腺外的嗜铬细胞瘤又称副神经节细胞瘤,多发生在腹膜后中线两旁沿交感神经链分布的区域,常见部位是腹主动脉旁、肾门、肠系膜根部、后纵隔和颈总动脉旁及膀胱壁等处.嗜铬细胞瘤可发生钙化,也可有增强后强化不明显等少见表现.  相似文献   
8.
嗜铬细胞瘤大多发生在肾上腺髓质,约10%异位。肾上腺外的嗜铬细胞瘤又称副神经节细胞瘤,多发生在腹膜后中线两旁沿交感神经链分布的区域,常见部位是腹主动脉旁、肾门、肠系膜根部、后纵隔和颈总动脉旁及膀胱壁等处。嗜铬细胞瘤可发生钙化,也可有增强后强化不明显等少见表现。我们总结分析11例确诊嗜铬细胞瘤的临床及CT表现,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原癌基因C erbB 1、C erbB 2和外阴癌发生的关系。方法:应用免疫组化ABC法检测了132例外阴病变中原癌基因C erbB 1和C erbB 2的表达。结果:两种癌基因在正常皮肤、外阴各型营养不良、不典型增生和鳞癌中的表达不同(P<0.05)。在各级鳞癌中表达则相反。结论:提示C erbB 1和C erbB 2在外阴鳞状上皮增生、癌变和鳞癌生长的不同阶段均有不同作用。  相似文献   
10.
目的:评价多层螺旋CT在小肠扭转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对6例手术证实的小肠扭转多层螺旋CT和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CT影像特征中,6例肠系膜血管呈漩涡征,3例为C形征,5例呈鸟嘴征,2例肠系膜上动、静脉呈现血管换位征,2例腹水征,1例肠系膜上静脉血栓.结论:多层螺旋CT可显示小肠扭转的典型表现,并为临床治疗提供帮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