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6篇
  免费   0篇
医药卫生   16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6篇
  2022年   1篇
  2020年   1篇
  2018年   1篇
  2014年   3篇
  2007年   1篇
  2006年   1篇
  200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评价β-受体阻滞剂对充血性心力衰竭(CHF)伴有持续心房颤动(房颤)病人的治疗效果。方法选择NYHAⅡ~Ⅳ级,核素心室造影射血分数<40%的CHF病人70例,分为房颤组(24例)与窦性心律(窦律)组(46例);测定超声心动图、神经内分泌激素、细胞因子等基线诸指标。应用β-受体阻滞剂治疗4 w、16~48 w后,再测定上述诸指标。结果左心室舒张末期内径(LVED)在β-受体阻滞剂应用4 w后,房颤组开始减少,由(6.4±0.7)cm减少到(6.1±0.9)cm(P<0.05),16~48 w后减少到(5.9±0.7)cm(P<0.001),而在窦律组应用β-受体阻滞剂后LVED不减少;左心室收缩末期内径(LVSD)在β-受体阻滞剂应用16~48w后,房颤组与窦律组均明显减少(P<0.001)。左心室射血分数在房颤组和窦律组均明显增加(P<0.000 5);但是房颤组的增加有超过窦律组的趋势(P=0.056)。血浆脑房肽在窦律组没有减少,而在房颤组有降低的趋势(P= 0.093)。结论β-受体阻滞剂对房颤伴有CHF病人与窦律伴有CHF的病人同样有效,推荐房颤伴有CHF病人应用β-受体阻滞剂。  相似文献   
2.
正1临床资料患者男性,23岁,因反复发作性晕厥2个月于2017-02-06入院。患者2个月来反复发作晕厥,每次发作均伴抽搐,无二便失禁,无口吐白沫,发作数秒后可自行恢复意识。就诊于当地医院,查心电图提示Brugada波样改变,头颅计算机断层摄影(CT)、脑电图检查、头颅磁共振成像(MRI)及脑核磁共振血管成像(MRA)均未见明显异常。超声心动图、X线胸片及冠状动脉CT亦未见明显异常。分子遗传检测提  相似文献   
3.
目的 比较无导线起搏与传统起搏患者的短期三尖瓣反流变化情况,并分析三尖瓣反流的相关因素。方法 回顾性纳入2020年1月至2022年11月在云南省阜外心血管病医院就诊的新植入起搏器94例患者,分为无导线起搏组(47例)和传统起搏组(47例),通过经胸超声心动图评估术前、术后6月内的三尖瓣反流程度及恶化情况,比较两组三尖瓣反流恶化的发生率。Logistic回归分析发生三尖瓣反流的相关因素。结果 发生三尖瓣反流恶化者共29例(30.9%),无导线起搏组和传统起搏组的发生风险相似(14例比15例,29.8%比31.9%),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050,P=0.823)。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单腔起搏器是发生三尖瓣中、大量反流的独立影响因素(χ2=10.031,P=0.010)。结论 与传统起搏器相比,无导线起搏器可能并不减少术后短期发生三尖瓣反流的风险。  相似文献   
4.
<正>1病例资料患者男性,56岁,因“反复胸闷、气促9年,加重1个月”于2022年1月18日入院。患者9年前因活动后胸闷、气促就诊于当地医院,诊断“风湿性联合心脏瓣膜病、持续性心房颤动、心力衰竭”,接受心外科机械主动脉瓣及二尖瓣置换术。术后规律服用抗凝及改善心力衰竭症状和预后的药物,病情曾明显好转,能正常工作生活。但近1个月来又觉活动后气短、腹胀、胸闷、纳差,外院诊断心力衰竭而转诊我院。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当传统心脏起搏器引起并发症或需要重置、更换时,转用无导线起搏器治疗的可行性。方法:纳入2020年1月至2022年11月云南省阜外心血管病医院传统心脏起搏器改用无导线起搏器的8例患者,其中4例为传统起搏器囊袋感染,1例为电极导线断裂,3例为电量耗竭,收集临床资料及随访资料,并记录转用起搏器后新发并发症情况。结果:8例患者中位随访时间为8.5个月,转用无导线起搏器后1例出现慢性心包填塞。无新发感染,无导线起搏器(微)脱位及工作故障。结论:传统心脏起搏器转用无导线起搏器可行;对于心腔内遗留有传统电极导线的患者,再植入无导线起搏器存在一定远期并发症的风险,需要慎重对待。  相似文献   
6.
【摘要】目的 观察对于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EMI)早期再灌注治疗后外周血白细胞(WBC)计数与心脏事件的变化及两者的关系。方法 将151例发病3h内开始再灌注治疗的STEMI患者分成急诊经皮冠状动脉介入(PCI)治疗组52例(PCI组)和阿替普酶溶栓组99例(溶栓组),记录并比较2组发病4d内WBC与心脏事件变化。结果 PCI组治疗后2d、4d的WBC及心脏事件均低于溶栓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2d的WBC与心脏事件呈正相关(r=0.226,P<0.05)。结论 急诊PCI术后的WBC与心脏事件明显降低,STEMI后WBC升高程度与近期心脏事件相关。  相似文献   
7.
8.
目的:探讨外周血白细胞计数(WBC)与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并发应激性溃疡(SU)的相关性。方法:选择急性心肌梗死患者218例,白细胞计数采集入院24 h内的外周静脉血,根据白细胞计数,将以上患者随机分为白细胞增高组( WBC>10×10^9 L^-1),即实验组和白细胞降低组( WBC<10×10^9 L^-1)即对照组。经统一方法治疗7d后比较两组的应激性溃疡发生率,并探讨其相关性。结果:WBC增高组并发应激性溃疡的例数高于对照组,有显著差异性( P<0.05)。 WBC水平与应激性溃疡的发生呈正相关( P<0.05)。结论:白细胞增高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建议早期预防应激性溃疡。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索高功率射频消融进行上腔静脉电隔离(SVCI)的目标量化消融参数(AI)值及其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 选取2020年10月至2022年3月期间在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医院和云南省阜外心血管病医院住院的临床心电图与心内电生理考虑上腔静脉触发房颤的90例房颤患者。其中2021年8月之前44例患者为探索组患者,之后的46例患者为验证组患者。首先在探索组房颤患者中以右心房-上腔静脉电传导突破点为指导进行高功率(40 W)射频消融完成SVCI。随后通过离线分析在上腔静脉不同节段的AI值并确定目标AI值范围。最后在验证组房颤患者中以该目标AI值为指导进行SVCI并辅以腺苷试验验证其有效性和安全性。结果 90例患者纳入研究(探索组44例,验证组46例)。65例(72.2%)患者采用节段性消融策略,两组患者在消融节段数量与比例上没有统计学差异。根据探索组AI值离线分析结果拟定目标AI值范围为350~400。在验证组中采用该目标AI值指导下进行射频消融完成SVCI的即刻成功率明显高于探索组(100%比90.9%,P=0.0364),且无并发症发生。验证组的AI值明显高于探索组[(378±44)比(31...  相似文献   
10.
心力衰竭是多种心血管疾病的最终结局,对于优化药物治疗后左室射血分数25%~45%且QRS时限<130 ms的症状性心力衰竭患者,可以考虑接受心脏收缩力调节器(CCM)治疗。CCM已被证明可减少心力衰竭患者的住院率,改善患者症状、心功能和生活质量。该文介绍CCM的工作原理、作用机制及其在慢性心力衰竭中的应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