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8篇
  免费   1篇
医药卫生   29篇
  2015年   1篇
  2012年   5篇
  2011年   1篇
  2009年   1篇
  2008年   6篇
  2007年   4篇
  2006年   2篇
  2004年   2篇
  2003年   2篇
  2002年   1篇
  2001年   4篇
排序方式: 共有2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1.
31例活动性肺结核治疗前及治愈后的CT征象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抗结核疗前及治愈后活动性肺结核CT征象的变化特点.方法 选取临床治愈的活动性肺结核31例,对比观察活动性肺结核的CT征象转归表现.结果 肺结核活动性CT征象治愈前检出率为100.0%,治疗后检出率为35.5%.活动性CT征象中毛玻璃阴影、节段分布小叶中心结节影、小叶样实变影、树芽征、支气管壁增厚、厚壁空洞和肺实变治疗前检出率分别为87.1%、80.6%、80.1%、61.3%、58.1%、48.4%和32.3%、,治愈后检出率分别为0、19.4%、0、0、12.9%、0和3.2%.治疗前活动性肺结核CT检查可检出多种活动性影像,而疗程结束后上述征象减少并多以单发为主,两者有显著差异(P<0.01).结论 CT检查有助于活动性肺结核治疗疗效的判定,并具有较高的敏感度,但特异度较低.  相似文献   
2.
肺间质改变为主的继发性肺结核的CT诊断价值与疗效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以肺间质改变为主的继发性肺结核的CT表现特点及其在抗结核治疗后疗效评价的价值。 方法 收集CT扫描图像上以肺间质改变为主,且经过临床或病理证实的继发性肺结核患者43例,男23例,女20例,年龄范围19~54岁[平均(29±11.4)岁]。痰Mtb涂片检查阳性者29例,余经痰Mtb培养阳性、支气管镜、穿刺活检或临床治疗随访证实。所有患者均在抗结核治疗前后行多次CT检查,双盲法动态观察CT表现特点及其征象转归。 结果 该类型的肺结核好发于两肺上野(30/43),多为节段性分布,呈小片状或大片融合状,多数肺间质病变与正常肺组织界限清楚。CT上肺间质改变主要表现为小叶内细网织线影、微结节、树芽征、磨玻璃样密度影、小叶间隔增厚和气道壁增厚等,检出率分别为100.0%(43/43)、100.0%(43/43)、76.7%(33/43)、62.8%(27/43)、53.5%(23/43)和55.8%(24/43)。经抗结核治疗后以上肺间质性改变均有不同程度吸收,在巩固期末(6个月)后4种征象吸收率均达93%以上。 结论 以间质改变为主的肺结核是一种特殊类型的继发性肺结核,CT检查能够清晰客观显示该类型肺结核间质改变的特点,有助于该病的提示性诊断并可以观察和评价治疗的预后。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肺结核“树芽征”的CT影像特点。方法 对216例肺结核行螺旋CT检查,对各种类型肺结核病“树芽征”的形态、部位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涂阳肺结核和空洞性肺结核的树芽征出现率分别为84.5%和92.3%,结核球的树芽征出现率为18.2%。空洞性肺结核树芽征分布:跨叶分布的频率占66.7%,对侧累积率为52.6%。结论 树芽征是肺结核经气道播散的特征影像,在不同结核病理阶段可表现不同形态和分布。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成人活动性肺结核治疗前后的CT征象演变。方法连续收集活动性肺结核患者138例,在抗结核治疗前后分别行螺旋CT检查,对比观察肺结核CT征象的转归表现。结果本组病例中提示肺结核活动性的CT征象均具有很高的检出率。经过抗结核治疗后,磨玻璃影、空洞、肺实变、树芽征、模糊结节、气道壁增厚、网状微结节吸收率均超过85%。治疗前后上述征象的检出率差异有高度统计学意义(P〈0.01)。纤维结节和纤维条索影为活动性肺结核治愈后的主要CT转归征象。结论 CT检查有助于活动性肺结核治疗后病变转归的观察,可作为其治疗效果评价的影像学方法。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联合应用因子分析与聚类分析统计方法在肺结核CT征象群分类的价值,为继发性肺结核病的CT分类研究提供依据。方法将243例活动性肺结核(其中涂阳、涂阴肺结核分别为129例和114例)的肺内CT征象分为13种,应用因子分析(方差最大化正交旋转)与聚类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对继发性肺结核进行影像分类.并比较在涂阳、涂阴肺结核诊断中的价值。结果经因子分析后可形成5个公因子,即播散因子、实变因子、小叶中心正因子、小叶中心负因子、空洞因子。经聚类分析后继发性肺结核的影像类型分为5个类别,分别为空洞播散型59例(24.3%)、空洞为主型34例(14.0%)、气道播散型32例(13.2%)、实变为主型54例(22.2%)和结节型64例(26.3%)。涂阳、涂阴肺结核2组间类别构成有显著性差异(P<0.05)。其中涂阳组空洞播散型、实变型明显多于涂阴组;而涂阴组结节型明显多于涂阳组,均具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因子分析和聚类分析相结合可较好地对活动性肺结核的复杂CT征象进行科学分类,有助于活动性肺结核的诊断,特别是对涂阴肺结核的诊断具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6.
目的 观察1993~2000年结核分支杆菌的耐药率流行趋势。方法 采用绝对浓度间接法对4种药物进行耐药测定。结果 初始耐药率由1993~1994的34.6%下降至1999~2000年的18.2%,链霉素和异烟肼的初始耐药频率由1993~1994年的22.6%、13.2%下降至1999~2000年的13.4%、7.8%;复治耐药率由1993~1994年的52.1%下降至1999~2000年的35.7%。MDR的总耐药率1993~1994年为9.5%,1999~2000年的7.6%。结论 大连市开展世行贷款项目以来初始及复治耐药率均呈下降趋势,但MDR的总耐药率未出现明显下降。  相似文献   
7.
新发、复发及慢性肺结核CT征象的比较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不同类型活动性肺结核的CT表现特征。方法搜集新发活动性肺结核51例,复发肺结核54例,慢性肺结核34例全部行螺旋CT检查,对比观察三种活动性肺结核的CT征象表现异同。结果活动性CT征象:毛玻璃阴影、节段性分布小叶中心结节影、树芽征、肺实变和厚壁空洞在新发肺结核检出率分别为88.2%、82.4%、66.7%、27.5%和37.3%;复发肺结核分别为92.6%、72.2%、59.3%、33.3%和24.1%;慢性迁延性肺结核分别为38.2%、41.2%、32.3%、8.8%和76.4%。毛玻璃阴影和节段性分布小叶中心结节影、树芽征和肺实变的检出率在新发与复发病例间无显著差异性P>0.05,均明显高于慢性肺结核(P<0.01)。而慢性肺结核厚壁空洞均高于新发和复发病例(P<0.01);非活动性CT征象:纤维索条影和支气管聚拢迂曲在新发肺结核检出率分别为5.9%和17.6%;在复发肺结核分别为48.1%和40.7%;在慢性肺结核分别为88.2%和85.3%。3组间均有显著性差异。结论活动性CT征象在新发和复发活动性肺结核和慢性肺结核检出率不尽相同,CT有助于肺结核活动性的判断。但尚需密切结合临床和痰菌检查。  相似文献   
8.
CT在涂阴继发性肺结核中的诊断价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CT对涂阴继发性肺结核的诊断价值。方法收集118例涂片阴性的肺结核可疑者,同时行X线胸片和CT检查,其中肺结核76例,非结核性肺病42例。采用盲法由诊断小组分别对X线胸片和CT进行阅读。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曲线)评价两种诊断手段的优劣。结果按“可能性大”为诊断界点进行统计,则X线胸片诊断的敏感度为81.6%,特异度为61.9%,准确性为74.6%,阳性预计值(PV+)为76.3%:阴性预计值(PV-)为69.2%;CT诊断的敏感度为93.4%,特异度为88.1%,准确性为91.5%。阳性预计值(PV+)为92.2%:阴性预计值(PV-)为89.8%。X线胸片诊断的ROC曲线下面积(Az)为(0.758±0.102),CT诊断的曲线下面积(Az)为(0.958±0.043),X线胸片联合结核抗体、PPD进行诊断的ROC曲线下面积(Az)为(0.833±0.071)。X线胸片与X线胸片联合诊断的曲线下面积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但均显著小于CT诊断的曲线下面积,(P<0.05)。结论CT在诊断涂阴肺结核诊断和鉴别诊断方面具有较高的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9.
大连市实施世行贷款项目以来耐药结核病流行趋势研究   总被引:7,自引:1,他引:6  
目的 观察1993-2000年结核分支杆菌的耐药率流行趋势。方法 采用绝对浓度间接法对4种药物进行耐药测定。结果 初始耐药率由1993-1994的34.6%下降至1999-2000年的18.2%,链霉素和异烟肼的初始耐药频率由1993-1994年的22.6%、13.2%下降至1999-2000年的13.4%、7.8%;复治耐药率由1993-1994年的52.1%下降至1999-2000年的35.7%。MDR的总耐药率1993-1994年为9.5%,1999-2000年的7.6%。结论 大连市开展世行贷款项目以来初始及复治耐药率均呈下降趋势,但MDR的总耐药率未出现明显下降。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活动性肺结核治愈后肺部病变CT表现的演变规律,评价CT在肺结核临床转归判断中的价值.方法 观察60例获得细菌学治愈的涂阳肺结核患者治疗前、治疗后和随访6个月时的CT征象变化;使用呼气末CT扫描,观察小气道阻塞与空气潴留征象,并探讨空气潴留体积与肺功能参数的相关性.结果 在治疗前、治疗疗程结束和6个月随访3个阶段,肺结核活动性CT征象的检出率分别为95.0%、31.7%和3.3%.在停药随访期内仍有39例(65.0%)肺内残留病变进一步缩小和吸收.小气道病变在治疗结束后仍持续存在,气体潴留体积与肺功能指标MMEF、FEF25%、FEF50%相关(P<0.05).结论 肺结核病变的CT影像转归滞后于细菌学转归;单凭CT征象对疗程结束时肺结核活动性进行判定存在限度;CT对肺结核细菌学治愈后的继发小气道改变有较高的诊断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