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25篇
  免费   12篇
  国内免费   1篇
医药卫生   138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4篇
  2021年   4篇
  2020年   5篇
  2019年   2篇
  2018年   3篇
  2017年   2篇
  2016年   5篇
  2014年   5篇
  2013年   4篇
  2012年   2篇
  2011年   5篇
  2010年   5篇
  2009年   6篇
  2008年   17篇
  2007年   11篇
  2006年   4篇
  2005年   13篇
  2004年   5篇
  2003年   11篇
  2002年   6篇
  2001年   4篇
  2000年   7篇
  1999年   1篇
  1998年   2篇
  1997年   3篇
  199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3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1.
形神兼养理论是中医养生思想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通过对《内经》相关文献的整理研究 ,试从辨证的形神一体观和具体的形神兼养大法两个方面对这一理论进行全面的探讨和总结 ,使之进一步系统化、理论化 ,并阐述了它的现实意义。为医学模式的转变提供理论依据 ;为现代心身医学的建立和养生保健提供宝贵经验和理论指导  相似文献   
2.
银屑病辨治心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相似文献   
3.
中西医结合治疗白塞氏病30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白塞氏病是一种病因不明的血管炎,其典型表现为眼、口、生殖器三联症,同时还可以累及皮肤、粘膜、肠胃、关节、心血管、泌尿系及神经等。近三年来,我们用中西医结合疗法治疗白塞氏病30例,获效颇佳,现报道如下:1临床资料1.1一般资料两组各30例,中西医结合组30例,西医组30例。男42例,女18例;年龄最大者48a,最小者12a;病程最短者半年,最长者11年。1.2病例选择全部病例均为第一军医大学南方医院中医科住院病人。均按照1991年国际协作组白塞氏病诊断标准确诊。其中生殖器溃疡50例,眼部病变41例,皮肤病变15例,针刺试验阳性26例…  相似文献   
4.
张锡纯根据临床经验,精研中医经典,深钻西医新说,而后自创新方,注重配伍原则,强调服用方法,成就显赫,是中西医结合的先驱.  相似文献   
5.
鳖甲煎丸对肝纤维化模型大鼠转化生长因子β1的影响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探讨鳖甲煎丸抗肝纤维化的作用机制.[方法]采用复合因素建立肝纤维化大鼠模型,观察鳖甲煎丸对肝纤维化模型大鼠血清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天冬氨酸转氨酶(AST)等各项指标的影响及光镜下肝组织病理学变化,用免疫组化方法观察其对肝组织转化生长因子β1(TGF-β1)表达的影响.[结果]鳖甲煎丸能明显降低血清ALT、AST活性[分别为(83.13士13.21)、(197.45±23.18)U/L,与模型组比较,P<0.01],减轻模型大鼠肝组织纤维化,抑制模型大鼠肝组织TGF-β1的表达(17.23±3.81,与模型组比较,P<0.01).[结论]鳖甲煎丸可有效防治大鼠肝纤维化,其作用机制可能是通过抑制肝纤维化组织TGF-β1的表达实现的.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鳖甲煎丸治疗肝纤维化的可能作用机制。方法 48只大鼠随机分为空白对照组、模型组、秋水仙碱组和鳖甲煎丸低、中、高剂量组,每组8只。除空白对照组外其余各组大鼠腹腔注射四氯化碳(CCl4)建立肝纤维化模型。首次注射后第2天开始给药,鳖甲煎丸低、中、高剂量分别给予为鳖甲煎丸混悬液0.55、1.1、2.2 g/(kg·d)灌胃,秋水仙碱组给予秋水仙碱片混悬液0.11 mg/(kg·d)灌胃,空白对照组和模型组给予2 ml生理盐水灌胃,共8周。Masson染色观察肝脏病理形态学改变;检测各组大鼠血清中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等肝功能指标,及超氧化物歧化酶(SOD)、丙二醛(MDA)、羟脯氨酸(HYP)、转化生长因子β1(TGF-β1)、结缔组织生长因子(CTGF)、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和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水平;Westernblot法检测大鼠肝组织中β-链蛋白(β-catenin)、糖原合成酶激酶3β(GSK-3β)、磷酸化糖原合成酶激酶3β(p-GSK-3β)、蛋白激酶B(AKT)和磷酸化蛋白激酶B(p-AKT)的表达。结果与模型组比较,鳖甲煎丸各剂量组均不同程度纤维组织增生明显减少,血清ALT、AST含量及MDA、HYP、TGF-β1、CTGF、TNF-α、VEGF水平降低,SOD水平升高(P<0.05),肝组织中β-catenin、p-GSK-3β和p-AKT蛋白表达明显减少,且以鳖甲煎丸高剂量组效果更佳(P<0.05)。各组大鼠肝组织中GSK-3β和AKT蛋白表达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鳖甲煎丸能够显著减轻CCl4致大鼠肝纤维化的程度,可能与其抑制Wnt/β-catenin信号通路的活化、减少其下游靶基因的表达水平有关。  相似文献   
7.
李珉珉  文斌  贺松其 《新中医》2014,46(2):190-193
目的:在功能性消化不良的中医药治疗中,引入精神因素的影响,采用动物模型实验,考察疏肝和胃消痞法对该病的疗效和机制。方法:60只雄性Wistar大鼠随机分为空白对照组(简称对照组)、模型组、枳实消痞汤组、旋复代赭汤组、疏肝和胃消痞汤组及多潘立酮组,大鼠制备应激致功能性消化不良模型,观测疏肝和胃消痞方对大鼠甲基橙胃残留率、墨汁推进率的影响,检测胃窦一氧化氮(NO)含量、血浆胃动素水平。结果:实验开始时,各组粪便正常。动物于造模第6天开始出现饮食下降,大便稀软,毛发枯槁,活动频度下降表现。模型组大鼠甲基橙胃残留率较对照组明显降低,墨汁推进率明显降低,2组比较,差异有非常显著性意义(P0.01)。枳实消痞汤组、旋复代赭汤组、疏肝和胃消痞汤组治疗后情况均有好转,其中疏肝和胃消痞汤组效果最为明显,与模型组比较,差异有非常显著性意义(P0.01),与多潘立酮组效果相当。枳实消痞汤组、旋复代赭汤组的甲基橙胃残留率及墨汁推进率也有改善,均高于模型组,差异有显著性或非常显著性意义(P0.05,P0.01)。枳实消痞汤组在这两个指标上与疏肝和胃消痞汤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旋复代赭汤组墨汁推进率上与疏肝和胃消痞汤组比较,差异也有显著性意义(P0.05)。模型组胃窦中NO含量明显升高,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经治疗后,枳实消痞汤组、旋复代赭汤组、疏肝和胃消痞汤组、多潘立酮组胃窦NO含量均降低,与模型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或非常显著性意义(P0.05,P0.01),疏肝和胃消痞汤组效果最为明显,与多潘立酮组效果相当。胃动素含量也有类似的效果。枳实消痞汤组在胃动素含量上与疏肝和胃消痞汤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而旋复代赭汤组与疏肝和胃消痞汤组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结论:对于功能性消化不良,在消痞、降逆的基础上增加疏肝和胃的方药,采用疏肝和胃消痞协同治疗,具有更好的疗效。  相似文献   
8.
清热祛湿法抗肝纤维化的作用机理探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针对肝纤维化病理过程中,湿热之邪内侵缠绵、弥漫三焦、羁留为病的病机特点,力倡以清热祛湿法为主进行防治.临床和系列实验研究表明清热祛湿法具有较好的抗肝纤维化作用,其作用机制为多途径、多靶点.抑制TGF-β1及其信号转导、抑制CTGF的表达,是其发挥抗肝纤维化效应的分子作用机制之一.而这一机制与清热祛湿法清除自由基,抑制炎症反应,减少细胞因子所产生的瀑布效应,抑制肝细胞凋亡,抑制肝纤维化的早期启动有着密切的关系.  相似文献   
9.
保肝宁对HSC—T6细胞凋亡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复方保肝宁对HSC-T6细胞凋亡的影响,以进一步探讨保肝宁抗肝纤维化的作用机理。方法引进HSC-T6细胞株并传代培养。用复方保肝宁给正常大鼠灌胃,制备药物血清,温育培养细胞。用吖啶橙染色法和流式细胞仪测定细胞凋亡。结果正常大鼠血清培养组HSC-T6细胞核DNA为黄色或黄绿色均匀荧光,自身凋亡率为(9.67±0.57)%,复方保肝宁药物血清一倍、两倍剂量组细胞核或细胞质内可见致密浓染的黄绿色染色,甚或见黄绿色碎片,凋亡率分别为(22.73±0.78)%,(23.97±2.50)%,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差异有显著性(P<0.01)。结论体外培养的HSC具有一定程度的自身凋亡发生,复方保肝宁的促肝星状细胞凋亡作用可能是其抗肝纤维化作用的主要机理之一。  相似文献   
10.
中药抗肝纤维化作用机理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贺松其  吕志平  文彬  侯丽颖 《光明中医》2008,23(12):2057-2059
肝纤维化(hepatic fibrosis)是由于纤维增生和纤维分解不平衡,导致肝脏纤维结缔组织的过度沉积所致,是各种慢性肝病后产生的一种共同结果,同时,也是一切慢性肝病的病理学基础。肝纤维化是形成肝硬化的必经病理阶段。在这一病理过程中,细胞、细胞因子及基质之间相互作用,使肝脏细胞外基质代谢紊乱,在窦周间隙过度沉积,继之肝窦毛细血管纤维化,造成纤维在肝脏内沉积过多,最后导致肝纤维化。近年来研究证实,中药防治肝纤维化具有独特优势,针对肝纤维化发生的各个环节进行抗肝纤维化治疗取得很大进展,中药抗肝纤维化作用机理研究也呈现出多方向、多层次展开的局面。随着分子生物学技术的应用,中药抗肝纤维化的机制研究步人了更深的层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