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9篇
  免费   6篇
医药卫生   55篇
  2023年   1篇
  2019年   2篇
  2017年   1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3篇
  2013年   5篇
  2012年   2篇
  2011年   6篇
  2010年   5篇
  2009年   9篇
  2008年   3篇
  2007年   3篇
  2006年   3篇
  2005年   1篇
  2004年   2篇
  2002年   1篇
  2001年   1篇
  2000年   1篇
  1998年   1篇
  1989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5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目的 探索可弯曲内科电子胸腔镜诊断不明原因胸腔积液的价值及可行性.方法 采用OlympusLTF-240型可弯曲内科胸腔镜对81例不明原因胸腔积液患者在局麻下行开放式胸腔镜术,对可疑病变部位进行直视下活栓,观察手术的安全性.结果 81例不明原因胸腔积液中确诊66例,诊断阳性率达81.5%,包括胸膜转移癌43例(肺癌胸膜转移42例、食管癌胸膜转移1例),胸膜间皮瘸3例,结核性胸膜炎19例,矽肺累及胸膜1例;未确诊的病例包括13例病理示非特异性炎症、2例胸腔镜检查未见异常.81例均未发现严重并发症.结论 可弯曲内科电子胸腔镜术是一种安全、微创、有效而实用的方法,可做为不明原因胸腔积液的常规诊断方法.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析气道支架置入术后肺部感染的病原学特点及耐药情况,促进合理用药,为并发肺部感染防治提供参考。方法:选取某医院2015年1月至2016年12月收治的气道支架置入术后肺部感染的58名患者为研究对象,回顾性分析下呼吸道分泌物分离培养的病原菌类型及药敏试验。结果:下呼吸道分泌物培养共分离处51株病原菌,革兰阳性球菌占21.57%,革兰阴性杆菌占70.59%,真菌占7.84%。分离率较高的病原菌为:铜绿假单胞菌31.37%、金黄色葡萄球菌(其中MRSA 2例)19.61%、肺炎克雷伯菌属7.84%、流感嗜血杆菌5.88%、大肠埃希菌5.88%和白色假丝酵母菌5.88%。结论:气道支架置入术后肺部感染的病原菌以革兰阴性菌为主,经验性治疗应主要覆盖铜绿假单胞菌、金黄色葡萄球菌、肺炎克雷伯菌属,并结合患者生理病理状态,优化气道支架置入术后相关肺部感染的治疗。  相似文献   
3.
谢红旗 《四川医学》1989,10(2):111-112
八十年代初,De Wood等用冠脉造影证实,大约80%以上的急性心肌梗塞(AMI)患者,在梗塞早期(4~6小时)冠脉内有血栓形成。Rentroop等首次报告冠脉内滴注溶血栓剂链激酶(SK),约使80%病例的阻塞冠脉再通,改善心功能,降低病死率,由此开始了溶血栓疗法。溶血栓疗法治疗的目的主要是,溶解不能自发纤溶的病理性血管内血栓或栓子。在AMI时,血栓溶解的开始时间要求很严格,因为只有早期(4~6  相似文献   
4.
CT引导下经皮肺穿刺对肺周围性结节病变的诊断价值   总被引:6,自引:1,他引:6  
目的 探讨CT引导下经皮肺穿刺活检病例在肺外周病变诊断中的价值。方法 选取2005年3月~2006年3月在我院住院治疗经放射影像学、脱落细胞学、细菌学及电子支气管镜检查均不能明确诊断的肺部外周性病变患者51例,在CT定位引导下使用槽式切割活检针进行病理学检查。结果 本组47例获明确诊断,组织学诊断率为92.2%,一次穿刺成功43例,两次穿刺成功8例;术后并发症发生率9.8%,其中气胸3例,局部出血1例,咯血1例,经相应处理后缓解。结论 CT引导下经皮肺穿刺是临床诊断肺部周围性病灶的一种重要辅助诊断方法。对良、恶性病变的敏感度、特异度较高,并发症少,安全有效。CT引导下经皮肺穿刺阴性结果主要与病灶较小、病变不典型有关。  相似文献   
5.
25例局限性气胸的胸部X线与CT对照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相似文献   
6.
7.
目的探讨重症监护病房人工气道患者下呼吸道病原菌感染及其相关因素。方法 2004年8月~2009年3月入住重症监护病房行气管插管或气管切开患者肺部感染病原菌进行培养、分离及药物敏感试验。结果 29例患者均合并下呼吸道感染,收集痰标本230份,检出病原菌78株,检出率为33.91%;其中革兰阴性菌49株,占62.82%,革兰阳性菌21株,占26.92%,真菌8株,占10.26%;感染居前4位的依次为嗜麦芽寡养单胞菌、大肠埃希菌、鲍氏不动杆菌、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分别占24.36%、19.23%、15.38%、12.82%;建立人工气道第2周(81.39%)检出多药耐药菌高于第1周(68.57%),且前者革兰阴性菌对抗菌药物的敏感性低于后者。结论人工气道患者多药耐药菌感染率高,延长人工气道滞留时间增加多药耐药菌感染率。  相似文献   
8.
多药耐药相关蛋白基因在肺癌组织中的表达及意义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目的探讨多药耐药相关蛋白基因(MRP1)、肺耐药蛋白(LRP)基因和增值细胞抗原Ki-67在肺癌中的表达及相关性。方法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110例肺癌组织和22例其他恶性肿瘤(食管癌、胃癌、膀胱癌等)组织中LRP、MRP1及Ki-67的表达情况,并以其中的23例癌旁组织作比较。结果非小细胞肺癌(NSCLC)中MRP1、LRP表达水平显著高于癌旁组织(P〈0.05),小细胞肺癌(SCLC)与癌旁组织无显著性差异(P〉0.05)。其他恶性肿瘤组织中其表达水平显著高于癌旁组织(P〈0.05)。Ki-67在各种肿瘤组织中均呈阳性表达,与LRP、MRP,表达无相关性。结论NSCLC存在广泛的原发性多药耐药现象,耐药基因LRP、MRP。参与了肺癌多药耐药的形成,LRP的表达率最高,可作为一项独立的预警指标,耐药与肿瘤细胞增殖无明显相关性。  相似文献   
9.
高速逆流色谱法分离制备蛹虫草发酵液中虫草素   总被引:6,自引:4,他引:2  
胡瑕  谢红旗  罗巍  夏志兰  刘东波 《中草药》2013,44(5):557-561
目的 以蛹虫草发酵液虫草素粗提物为原料,对高速逆流色谱(HSCCC)分离制备虫草素条件进行研究.方法 利用HPLC测定分配系数法结合分析型HSCCC对分离虫草素的溶剂体系进行筛选,确定虫草素分离的最佳溶剂体系为醋酸乙酯-正丁醇-0.5%氨水(2∶3∶5),并运用此溶剂体系,上相作为固定相,下相作为流动相,利用制备型HSCCC分离制备蛹虫草发酵液中虫草素.结果 400 mg虫草素粗产品通过制备型HSCCC一次分离制备获得质量分数为98.7%的虫草素产品43.8 mg.结论 该法效率高,操作简单,为虫草素的大量制备提供了重要参考.  相似文献   
10.
目的:研究不同干燥方式对射干有效成分含量的影响,确定最佳干燥方式,为建立射干鲜药材的产地初加工工艺提供依据。方法:采用HPLC法测定射干中次野鸢尾黄素的含量,对采收期的射干鲜药材进行晒干、阴干、55℃、85℃、105℃烘干5种干燥方式处理,比较不同干燥方式对指标成分含量的影响,确定射干最佳初加工工艺。结果:晒干、阴干样品中有效成分含量较鲜药材有所下降,晒干样品含量降低了27%,阴干样品含量降低了9%;三种烘干方式对射干中次野鸢尾黄素含量的影响较小,其中以105℃烘干2h效果为最佳,85℃次之。结论:研究表明105℃烘干2h为射干最佳干燥方式;不同干燥方式对射干中次野鸢尾黄素的含量有较大影响,为最大程度保留鲜药材有效成分及进一步探讨药材指标成分在不同初加工过程中的降解规律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