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2篇
  免费   1篇
医药卫生   33篇
  2023年   2篇
  2020年   3篇
  2019年   2篇
  2018年   1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6篇
  2013年   3篇
  2012年   1篇
  2011年   2篇
  2010年   4篇
  2009年   4篇
  2008年   1篇
  2006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3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1病例报告患者,女,16岁,因“发现心脏杂音10年,反复活动后头晕、乏力5年”入院,10年前因心脏杂音,经检查诊断为“先天性主动脉瓣下狭窄(discrete membranous subaortic stenosis,DMSS)”,未作特殊处理,近年逐渐出现活动后头晕并有晕厥前兆表现。  相似文献   
2.
3.
1病例报告患者,男,79岁,因"左侧腰腿痛3周"入院,既往原发性高血压病史10年,不规则服药治疗。查体:心率76次/min,血压130/79mmHg(1mmHg=0.133kPa),心律齐,未闻及杂音,腹稍膨隆,触诊未扪及包块,足背动脉搏动良好。  相似文献   
4.
他汀对冠心病支架术后患者脂蛋白(a)水平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随访对冠心病支架术后患者予他汀药物治疗后,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与脂蛋白(a)[Lp(a)]等血脂成分水平变化情况及与临床预后关系.方法:选取我院103例因冠心病行冠脉支架植入术并予他汀治疗的患者,采用酶联免疫双抗体夹心法分别检测他汀治疗前、6个月及1.5年后血清LDL-C与Lp(a)等血脂成分水平,选取LDL-C已经迭标患者进行1.5年随访脑卒中、再发心绞痛、再次血运重建及死亡发生率,进行回归分析判断影响LDL-C已达标者心脑血管不良事件发生的危险因素,同时根据Lp(a)水平分高水平组与低水平组,再根据Lp(a)水平的变化情况分为升高组与降低组,分别比较两组患者不良事件发生率.结果:基础LDL-C与Lp(a)水平无相关关系(r=0.123,P=0.227),经他汀治疗6月后,LDL-C水平较前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Lp(a)水平与前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共72例患者LDL-C水平达标,Lp(a)高水平组不良事件发生率明显高于低水平组(38.5% vs.15.2%,P<0.001),他汀治疗后Lp(a)水平升高组与降低组不良事件发生率无明显差异(24.2% vs.23.1%,P>0.05);将糖尿病史、高血压痛史、治疗后甘油三酯水平、高密度脂蛋白水平、Lp(a)水平与不良事件进行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LDL-C达标后的Lp(a)水平仍与心脑血管不良事件相关(回归系数0.03,P=0.02).结论:基础LDL-C水平与Lp(a)水平无相关关系,他汀虽时Lp(a)水平无明确影响,对于他汀治疗后LDL-C达标患者,Lp(a)的变化趋势与不良事件发生无明显关系,但Lp(a)水平仍然与冠心痛支架植入术后患者心脑血管不良事件相关.  相似文献   
5.
董豪坚 《实用医学杂志》2006,22(21):2209-2218
1 引言 1.1 关于国际共识会议Intemational Liasion Committeeon Resuscitation(ILCOR)成立于1993年。其任务是明确与回顾有关心肺复苏(CPR)和心血管急救(ECC)的国际性科研知识成果,并在处理方面达成共识。ECC包括了有关影响心血管与呼吸系统的危及生命的突发事件的所有内容,尤其着重于心脏骤停的处理。  相似文献   
6.
7.
目的 探讨在肾动脉狭窄合并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冠心病)的患者中进行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时,选择部分或完全冠状动脉血运重建方法的临床效果差异.方法 收集2006年1月至2011年1月在广东省人民医院进行肾动脉及冠状动脉介入治疗的肾动脉狭窄合并冠心病患者共287例,其中177例进行了冠状动脉完全血运重建(complete revascularization,CR),110例为部分冠状动脉血运重建(incomplete revascularization,ICR).然后进行术后2年的随访调查,比较两种介入治疗策略的临床疗效以及其远期预后的差异.结果 两种治疗策略的整体住院病死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Х^2=0.474,P=0.491).术后CR组的收缩压及舒张压较基线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1);而ICR组收缩压及舒张压与基线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术前和术后肾功能、心功能改善的情况及住院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两组2年随访病死率及主要心血管事件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结论 肾动脉狭窄患者在进行肾动脉及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时,进行冠状动脉完全血运重建和部分冠状动脉血运重建术效果相近,但完全血运重建有助于血压的控制.  相似文献   
8.
9.
目的以肾动脉狭窄大鼠模型[两肾一夹(two kidney one clip,2K1C)]为实验动物,对比福辛普利(fosinopril,Fos)和缬沙坦(valsartan,Val)干预后心脏组织纤维化以及冠状动脉微血管生成变化情况,比较两药对肾动脉狭窄患者心脏保护作用的异同。方法将20周龄的清洁级Wistar雄性大鼠(体质量260~290 g)20只分为4组,5只为空白组,15只成功建模2K1C:分为Fos组5只,Val组5只,模型组5只。Fos组和Val组分别给予Fos 15 mg·kg~(-1)·d~(-1)和Val 75 mg·kg~(-1)·d~(-1),每天单次灌胃,其余两组大鼠喂养等量0.9%氯化钠溶液。干预4周后行心脏超声检查,并测量有创动脉、左心室压力,下腔静脉取血测量相关指标,解剖大鼠,取心脏组织行心脏纤维化病理检查、免疫组化测量冠状动脉微血管密度。结果药物干预4周后Fos组和Val组高血压与左心室肥厚均较模型组明显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Fos组和Val组改善程度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Fos组和Val组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ascular endothelial growth factor,VEGF)表达、CD31表达水平升高,Val组高于Fos组,并明显高于空白对照组,与模型组比较差异也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Fos和Val均可增加肾动脉狭窄大鼠心脏冠状动脉微血管密度,改善微循环,且后者效果更佳,两药有效减轻左心室肥厚,但未能逆转心脏纤维化。  相似文献   
10.
1病例资料 患者李某,男,69岁,因"胸痛2个月余,心悸气促半个月"于2011-10-15收入广东省人民医院。患者既往有甲状腺功能减退症,胃大切手术史,缘于2个月余前无明显诱因出现心前区压榨性痛,无向他处放射,呈持续性,伴晕厥、大汗淋漓、心悸、气促。于当地医院就诊,查体示:血压74/48 mm Hg(1 mm Hg=0.133 kPa),心率39次/min,双肺散在湿啰音。心电图:Ⅲ度房室传导阻滞,异常Q波,ST-T改变。胸片:心影增大,性质待定,疑心力衰竭、轻度肺水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