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59篇
  免费   21篇
  国内免费   1篇
医药卫生   281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4篇
  2022年   6篇
  2021年   10篇
  2020年   5篇
  2019年   13篇
  2018年   14篇
  2017年   4篇
  2016年   5篇
  2015年   5篇
  2014年   6篇
  2013年   6篇
  2012年   10篇
  2011年   7篇
  2010年   12篇
  2009年   21篇
  2008年   20篇
  2007年   11篇
  2006年   10篇
  2005年   14篇
  2004年   14篇
  2003年   12篇
  2002年   12篇
  2001年   8篇
  2000年   18篇
  1999年   2篇
  1998年   12篇
  1997年   5篇
  1996年   1篇
  1995年   5篇
  1994年   4篇
  1993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28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1.
本文研究了丹参、生脉主射液在减轻窒息后脑水肿中的作用。检测窒息后复氧24小时时,大脑皮层组织的含水量、过氧化脂质(LPO)含理及白细胞数。结果:窒息组上述指标较对照组明显升高(P<0.05);而丹参组、生脉粘述指标较窒息组明显降低(P<0.05或0.01),但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无显著性(P>0.05)。提示:丹参、生脉注射液通过抗氧自由基、减轻白细胞聚集和活化等途径减轻窒息后脑水肿。  相似文献   
2.
缺血预处理减轻白细胞致肾急性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作用沪州医学院生理教研室(沪州646000)冉兵,赵春玲沪州医学院病理教研室(沪州646000)董文斌,冯志强,李莉华本文探讨缺血预处理(ischemicpreconditioningIPC)在减轻白细胞致...  相似文献   
3.
翟雪松  邹艳  董文斌 《现代医药卫生》2004,20(22):2380-2381
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HIE)是指由于各种围生期因素引起的缺氧和脑血流减少或暂停而导致胎儿和新生儿的脑损伤,是围生期新生儿死亡率较高的疾病,并可发生永久性神经功能障碍,如智力低下,癫痫,脑性瘫痪,痉挛和共济失调等。目前尚无明显有效的治疗措施。亚低温是指用人工的方法,使脑温下降2—6℃,以达到治疗的目的。目前,亚低温作为一种治疗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的方法,已逐步应用于临床,显示出广阔的前景。现将亚低温在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治疗中的应用综述如下。  相似文献   
4.
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hypoxic—ischemic encaphalopathy,HIE)是导致儿童伤残的重要疾病之一。谷氨酸(glutamate,Glu)的大量释放是其神经细胞损伤的主要原因。促红细胞生成素(erythropoitin,EPO)是近年来发现的神经保护因子,具有神经营养、抗凋亡、抗兴奋性氨基酸毒性和抗炎症等作用。本实验目的在于观察EPO对Glu兴奋性神经毒性的影响。  相似文献   
5.
促红细胞生成素(erythropoietin,EPO)是一种糖蛋白激素,FPO受体(EPOR)可在骨髓、心、肾、脑、胰腺、视网膜等多种组织中表达.EPO与EPOR结合后可以通过JAK2、信号传导与转录激活因子5、核因子-κB、Ras-丝裂原活化蛋白激酶、磷脂酰肌醇-3-激酶、胞外信号调节激酶、bcl-2、一氧化氮、热休克蛋白70等信号传导分子介导发挥抗细胞凋亡作用.EPO可调控红细胞的生成及发挥多功能的内源性保护作用.EPO的抗细胞凋亡及细胞保护的临床应用尚需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复方丹参注射液对缺氧复氧(H/R)所致人近曲肾小管上皮细胞损伤的保护作用及相关机制.方法 将体外培养的人近曲肾小管上皮细胞(HK-2)随机分为对照组、H/R组及丹参干预组,然后倒置相差显微镜下观察各组细胞形态改变,流式细胞仪检测细胞凋亡情况,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细胞内Cytc蛋白表达变化.结果 ①倒置相差显微镜下对照组细胞形态正常;H/R组细胞形态出现凋亡相关改变;而丹参干预组细胞形态变化较H/R组减轻,但仍未恢复至对照组水平.②与对照组比较,H/R组细胞凋亡率显著增加,而丹参干预组细胞凋亡率较H/R组下降,但仍较对照组增加,其差异均有显著性(P均<0.05).③与对照组比较,H/R组和丹参干预组细胞内Cytc表达均显著升高(P<0.05),而丹参干预组Cytc表达水平又显著低于H/R组(P<0.05).结论 丹参对缺氧复氧损伤肾小管上皮细胞具有保护作用,其机制可能与降低Cytc表达从而抑制细胞凋亡相关.  相似文献   
7.
Omi/HtrA2是一种定位于线粒体膜间隙的丝氨酸蛋白酶,是一种凋亡调节因子,释放到线粒体外参与细胞凋亡.它有双重功能:一方面阻止X染色体连锁凋亡抑制蛋白,促进caspase级联反应;另一方面作为丝氨酸蛋白酶诱导非caspase依赖的细胞凋亡.该文介绍了Omi/HtrA2的结构、体内分布以及参与细胞凋亡的机制和在相关疾病中的作用.  相似文献   
8.
Objective To investigate the mechanism of inducing apoptosis of Omi/HtrA2 in renal tubular cells with postasphyxial serum of neonate. Methods Human renal proximal tubular cell line HK-2 cell was used as target cell. They were divided into three groups: control group, asphyxia group and Ucf-101 (Omi/HtrA2 special inhibitor) treated group. The challenge concentration of serum obtained from neonates 24 hours after asphyxia was 20%,and the treatment concentration of Ucf-101 was 10 μmol/L.The Omi/HtrA2 translocation in renal tubular cells was observed with confocal microscopy, and the rate of apoptosis was detected with flow cytometer. Results It was found that Omi/HtrA2 was translocated into cytoplasm in asphyxia group, and the rate of Omi/HtrA2 translocation in HK-2 cells of asphyxia group was significantly increased [(28. 1 % vs. (9.4±2.1)%, P<0. 01]. Compared with the control group, after being treated with postasphyxial serum, the rate of apoptosis of HK-2 cells in asphyxia group wa ssignificantly increased [(36. 3±4. 4)% vs. (12. 4±2. 9) %, P<0. 01]. Compared with asphyxia group, the rate of apoptosis in HK-2 cells in Ucf-101 treated group was significantly decreased [(27. 0± 3. 9)% vs. (36.3±4.4) %, P<0. 01]. Conclusion These experimental data demonstrates that postasphyxial serum of neonate can induce apoptosis of HK-2 cells, and translocation of Omi/HtrA2 from mitochondria into cyto-plasm may play an important role in its intracellular signal transduetion mechanism in induction of apoptosis.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玉溪市未抗病毒治疗HIV感染者/艾滋病患者(HIV/AIDS)T淋巴细胞计数(CD3、CD4和CD8)自然变化,了解其艾滋病自然病程。方法 收集2006—2014年间玉溪市新报告HIV/AIDS未抗病毒治疗资料,获取首次与末次CD3、CD4和CD8数据,描述并比较CD3、CD4和CD8自然变化速率。结果 CD3、CD4和CD8月均自然变化速率分别为4.14个/μL、-2.13个/μL和7.57个/μL。其中886例(62.66%)CD4末次较首次低,表现为自然下降。首次CD4越高,其月均下降越快,而首次CD4较低,其月均下降较慢甚至出现上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男性、汉族、≥50岁者、传播途径为注射吸毒者月均CD4自然变化下降速率较快,而女性、少数民族、50岁以下者、传播途径为性传播者CD3、CD8上升速率较快,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结论 玉溪市HIV/AIDS CD3、CD4和CD8自然变化总体平缓,但仍然有部分HIV/AIDS的CD4下降较快,或是CD3 、CD8上升较快,需对该类人群加强随访,及时介入抗病毒治疗。  相似文献   
10.
目的了解不同年龄艾滋病病毒(HIV)感染者和艾滋病(AIDS)病人(简称HIV/AIDS病人)抗病毒治疗(ART)效果。方法收集玉溪市2005—2016年的ART信息库中随访记录,历史卡片和治疗数据库的相关信息进行回顾性分析,了解不同年龄病人病毒学治疗效果、CD4~+T淋巴细胞(简称CD4细胞)变化及一年内死亡情况。结果 1 930例接受了ART的病人中,218例(11.3%)病毒学治疗失败,不同年龄段在不同治疗基线CD4细胞层次失败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随着年龄增长,CD4细胞上升速率中位数由13.9个/μL/月下降至6.2个/μL/月,差异有统计学意义(H=46.080,P0.001);不同治疗时基线CD4细胞分层分析发现,治疗时基线200个/μL组和200~350个/μL组不同年龄段CD4细胞上升速率中位数为12.7~18.8个/μL/月之间和1.5~16.8个/μL/月之间,组间差异分别有统计学意义(H=13.575和9.133,P均0.05),治疗时基线CD4细胞351~500个/μL和500个/μL组不同年龄段CD4细胞变化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H=7.171和3.110,P=0.067和0.157); ART后一年内死于艾滋病相关疾病者占2.8%(54/1 930),其治疗时基线CD4细胞均200个/μL,其中18~29岁者治疗后一年内死亡率1.7%(7/412),30~39岁者死亡率1.5%(10/650),40~49岁者死亡率3.4%(16/476),≥50岁者死亡率5.4%(21/39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5.616,P0.001)。结论年龄不影响ART后病毒学疗效,但是年龄越大CD4细胞恢复越差,一年内死亡率越高,针对≥50岁感染者应该早发现、早治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