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5篇
  免费   6篇
医药卫生   91篇
  2004年   1篇
  2001年   1篇
  2000年   1篇
  1999年   5篇
  1998年   2篇
  1996年   1篇
  1995年   1篇
  1994年   2篇
  1992年   1篇
  1991年   2篇
  1990年   6篇
  1988年   9篇
  1987年   8篇
  1985年   10篇
  1984年   17篇
  1983年   1篇
  1982年   12篇
  1981年   7篇
  1980年   3篇
  197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9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1.
血尿被公认为儿童感染埃及血吸虫的一种临床特征。以往曾提出用目测血尿作为间接过筛埃及血吸虫病的方法,但敏感性较低。作者将不同采样时间的样品结合不同采样部分进行比较,以期提高其敏感性。选择达累斯萨拉姆Mabibo小学的学童418例,年龄8~16岁,随机分成4组。第1、2组于上午10~11时、第3、4组于中午12时至下午2时收集尿液。其中第1、3组留尿于玻璃容器内,第2、4组则收集其终末尿。将尿液的外观分为:透明、混浊黄色、混浊棕色及血红  相似文献   
2.
埃及血吸虫病在非洲的小学生中非常流行,它可引起嗜眠症,但这种症象往往可由于学生较强的活动能力而掩盖。作者在南非的一个流行区,以一所小学的学生在治疗前后的自身对照进行研究,观察血吸虫病对儿童活动能力的影响。选择虫卵数较高的100名学生,年龄9~14岁,按性别及虫卵数以  相似文献   
3.
氟苯咪唑已证明是一种广谱抗蠕虫药物。本文观察了该药治疗脑囊尾蚴病的效果。以病史和临床症状诊断的13例疑似囊尾蚴病患者为对象,其中4例有严重头痛,6例有多次癫痫发作,3例兼有癲痫和颅内高压症状,后3例中2例作了脑脊液分流术。患者均曾接受对症治疗和抗癫痫或激素治疗数  相似文献   
4.
已经证明非洲淋巴细胞瘤病毒(Epstein-Barr Virus,EB病毒)与鼻咽癌(NPC)和伯基特(Burkitt)淋巴瘤的病因有密切关系。也有发现,疟疾在伯基特淋巴瘤的发展中,是一种重要的辅助因素。但迄今尚无疟疾与NPC关系方面的报告。为此,本文在马来西亚,测定NPC患者中的恶性疟抗体滴度,以探讨  相似文献   
5.
当用血吸虫童虫进行免疫荧光试验时,由于童虫较大,在不作切片的情况下,会出现某些困难,主要是童虫固定较难。作者在固定过程中,因采用了明胶液加重铬酸钾的方法而获得了满意的结果。方法如下:将5%重铬酸钾溶液1ml加到200ml的0.25%(W/V)明胶溶液中,置水浴加热5~10分钟,直至完全混匀。待冷至室温,然后一滴滴地加于玻片上,于室温干燥。将收集的血吸虫童虫用PBS(0.15M,pH7.4)洗涤2次后,以1000转/分速度离心1分钟,弃去上清液。在小试管内将童虫再混悬于2ml PBS  相似文献   
6.
到1980年约有51种疟蚊对DDT等杀虫剂产生抗性。因此,要求重视所有有效方法,包括预防和治疗药来控制疟疾。而药物的效果与恶性疟对其(氯喹等)产生抗性的扩  相似文献   
7.
Tada等于1983年报告日本鹿儿岛县一例51岁男性患者腹腔中发现一条未成熟的球茎体虫(Bolbosoma)雌虫。本文的报告可能是在该地发现的第2例。患者系16岁男性学生,于1981年9月因剧烈腹痛2天入院。血检白细胞18,500,X线摄片显示小肠充气。剖腹术发现,由于纤维粘连引起的绞窄性肠梗阻,从小肠扩展至大网膜。在距回盲瓣约150cm处的回肠浆膜上有一个大小为3.5×2.5cm的肿块,从浆膜向外突出,肿块切面呈浅灰白色。组织病理学检查示嗜酸性肉芽肿围绕着成结的虫体。明显水肿伴有圆形细胞浸润,附近粘膜下血管化。患者有生食海鱼史。在组织标本的连续切片中,虫  相似文献   
8.
在粪便、培养物或组织中一般较难检出溶组织内阿米巴。本文介绍一种检查各种标本中E.h.的免疫过氧化物酶方法。粪便标本取自有慢性腹泻和痢疾的溶组织内阿米巴病人(E.h.铁-苏木素染色阳性),直肠渗出物由患阿米巴痢疾的儿童直肠或乙状结肠的溃疡处采得,肝及肠活检标本系从肝脓肿患者中取得;盲肠渗出物由8~15天前感染阿米巴滋养体5×10~6~1.5×10~6的Sprague-Dawlly鼠内取得。另外,溶组织内阿米巴滋养体HV71:UCV、HV74:UCV、HV75:UCV、HV78:UCV、HV81:UCV和HV83:UCV株按De La Forre等改良法培养,纯种虫株NIH:200按Diamond等法培养。粪便  相似文献   
9.
1972年,首次报告了苏里南的抗氯喹恶性疟病例。本文首次报告抗法西达的恶性疟病例。按WHO体内试验标准,延长7天即观察35天。对象和方法:凡从流行区返回帕拉马里博的旅游者诊断为恶性疟后,给以口服氯喹3天(25mg/kg)。从治疗开始第7天血液内无性体原虫消失且35天内无复燃作治愈的标准。用Haskin法检查病人尿中氯喹,以确定氯喹已被吸收。如发现抗氯喹病  相似文献   
10.
在美国,有免疫损害的卡氏肺孢子虫患者,在临床上常表现为弥漫性间质性肺炎。肺孢子虫感染占全部间质性肺炎病例的44%。因此,很有必要建立合适的实验诊断方法。作者用大鼠为模型,探讨了对包囊、孢子体或滋养体都可行的各种染色方法。按Frekel等法进行大鼠肺孢子虫感染。将24只Spraque-Dawley大鼠分成3组,第1组20鼠,在饮水中给予500ml/l的四环素,并每两周皮下注射25mg醋酸考的松1次;第2组2鼠,只给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