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96篇
  免费   13篇
  国内免费   3篇
医药卫生   212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3篇
  2022年   7篇
  2021年   2篇
  2020年   5篇
  2019年   4篇
  2018年   2篇
  2017年   2篇
  2016年   9篇
  2015年   5篇
  2014年   9篇
  2013年   3篇
  2012年   10篇
  2011年   3篇
  2010年   15篇
  2009年   16篇
  2008年   12篇
  2007年   19篇
  2006年   37篇
  2005年   5篇
  2004年   7篇
  2003年   12篇
  2002年   22篇
  1999年   1篇
  199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1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 探讨食管癌高、低发区食管鳞癌患者的生存状况及其影响因素。方法 收集38 741例经病理学证实为食管鳞癌患者的资料,其中,高发区患者23 273例(60.1%),低发区15 468例(39.9%)。所有患者均行食管癌根治术。运用卡方检验分析不同临床病理特征患者的组间差异,Kaplan-Meier法绘制不同临床病理特征患者的生存曲线并用Log rank进行检验。多因素Cox比例风险回归模型法分析影响生存的主要因素。结果 低发区男性患者所占比例高于高发区(P<0.001),低发区诊断年龄≥50岁食管癌患者所占比例高于高发区(P<0.001)。高发区食管鳞癌患者的整体生存优于低发区患者(P<0.001)。Cox比例风险回归模型综合分析结果表明:高低发区、性别、确诊年龄、肿瘤部位、分化程度、TNM分期和肿瘤家族史均是影响食管鳞癌患者生存的独立因素。结论 高发区食管鳞癌患者整体生存优于低发区;低发区是食管鳞癌患者预后差的独立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食管癌高、低发区无症状居民食管上皮固有膜血管乳头(简称乳头)增生特征(乳头密度和高度)及其与病变分布的关系,加深对食管癌变早期形态学变化特征的了解。方法:2480例无症状人群食管粘膜活检组织,采用食管癌高低发区食管纤维内镜检查,粘膜活检,组织病理学检查和形态学测量技术对食管乳头的分布特征及其与病变的关系进行分析。结果:食管癌高低发区居民食管中、下段乳头升高(≥上皮厚度的1/2)发生率之间差异并不明显(P>0.05),但是,高发区居民食管中段乳头密度(乳头数目/mm)明显高于下段,并高于低发区居民食管中段的乳头密度(P<0.05);高发区居民食管上皮乳头升高伴基底细胞过度增生患者明显高于正常人(P<0.05),而低发区未观察到类似情况。结论:乳头增生表现为乳头数目增多和乳头升高是食管癌高发区人群食管上皮特征性形态学变化,高分区居民上皮乳头升高伴明显基底细胞过度增生,提示乳头增生可能是食管癌变极早期阶段的重要形态学变化,反映了上皮细胞的增生状态。  相似文献   
3.
目的 动态观察辉县市人民医院食管癌和贲门癌收治病人的临床特征,加深对该地区食管和贲门癌发病特征和规律的了解。方法 严格记录辉县市人民医院17年间1987~2003年食管和贲门癌患者门诊和住院治疗(手术)的记录,逐年分析其住院治疗患者的人数,年龄和性别分布特征和规律。结果 所有被调查的上消化道肿瘤患者均来自辉县地区。17年间共收治4070例上消化道肿瘤患者,其中食管癌患者2668例(66%),贲门癌965例(24%),胃癌410例(10%),男性食管、贲门和胃癌患者明显多于女性(66%,76%,64%vs.34%,24%,36%),贲门癌患者男女比例最高(3.3:1),30~39岁年龄组食管癌患者占3%,贲门癌1%。结论 食管癌和贲门癌仍然是该地区最常见的恶性肿瘤,男性明显高于女性,并有较明显的年轻化趋势。  相似文献   
4.
目的微卫星(microsatellite)是广泛分布于生物基因组中的DNA重复序列,与许多重要基因紧密连锁。本研究旨在探讨食管癌变多阶段演进过程中微卫星DNA杂合缺失(loss of heterozygosity,LOH)的特征及其意义。方法采用微卫星DNA多态分析法,选取染色体3p、5q、6p、9p、13q、17p、17q和18q的15个多态微卫星位点,对32例食管癌前病变和癌组织进行LOH分析。结果食管各级癌前病变组织和癌组织均出现不同程度的微卫星DNALOH,其频率随病变程度加重而明显升高(除D9S1752位点外,P均〈0.05);其中D9S171、D13S260和TP53位点在癌阶段,LOH频率均超过60%。各级癌前病变组织和癌组织中发生LOH的位点不尽相同,同一个体从基底细胞过度增生→间变→原位癌→鳞状细胞癌,均发生LOH的位点是:D3S1234和TP53。结论基因水平的改变发生在食管癌变的早期阶段,随病变程度加重,基因组不稳定性增强,可能是导致食管癌前病变持续向癌的方向发展的重要机制之一。  相似文献   
5.
体外受精周期中来源于单原核受精卵胚胎性染色体分析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目的:分析常规体外受精和单精子显微注射周期中来源于单原核受精卵胚胎性染色体的异常率。方法:应用FITC、Texas red标记的X/Y染色体着丝粒部位α卫星重复序列探针,对常规体外受精和单精子显微注射周期中来源于单原核受精卵的胚胎进行荧光原位杂交(fluorescent in situ hybridization,FISH), 分析其性染色体的异常率和性染色体类型。结果:共分析来自常规体外受精和单精子显微注射周期中来源于单原核受精卵的胚胎111个。总胚胎固定率为92.80%,胚胎杂交率为95.15%。有杂交信号的常规体外受精后单原核受精卵发育来的胚胎中,胚胎性染色体二体率为54.35%,单体率为23.91%,嵌合体率为21.74%。有杂交信号的单精子显微注射后单原核受精卵发育来的胚胎中,胚胎性染色体二体率为34.62%,单体率为34.62%,嵌合体率为30.77%。结论:常规体外受精和单精子显微注射周期中来源于单原核受精卵的胚胎有高于正常的性染色体异常率,不利于进行胚胎移植;前者性染色体二体率显著高于后者。  相似文献   
6.
目的 通过分析河南辉县食管癌高发区食管癌和贲门癌患者ABO血型分布以及全血细胞的变化特征,进一步了解这些变化与食管癌和贲门癌的关系。方法 统计辉县市人民医院17年间(1987~2003)食管和贲门癌收治记录,分析比较食管和贲门癌患者各血型的分布情况以及各种血细胞数量的差异。结果 食管癌患者中,男女均为B型血比例最高,分别占38.6%和34.7%;贲门癌男性患者中,O型血所占比例最高(39.6%);贲门癌女性患者中,B型血(46.7%)所占比例远高于其它血型;而AB血型的人在食管和贲门癌中所占的比例都最低(7.7%vs13.2%)。食管癌及贲门癌患者均出现不同程度的全血细胞降低改变,贲门癌患者红细胞降低最明显(男:50%,女:56%),类似的情况还见于血红蛋白。贲门癌患者淋巴细胞降低的检出率高于食管癌患者。贲门癌患者贫血和淋巴细胞降低明显,其临床意义尚待进一步研究。结论 B型血患食管癌的风险较大,O型血的男性和B型血的女性息贲门癌的风险较大,而AB型息食管癌和贲门癌的风险均较低。而外周血各项常规指标的变化与食管癌和贲门癌的关系还有待于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7.
目的 观察在大脑中动脉闭塞(MCAO)模型中不同缺血时间对实验结果的影响.方法 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缺血60、90和120 min 3组,在再灌注开始时吸入1.0最小肺泡浓度(MAC)七氟烷进行后处理.再灌注24h后用神经功能缺陷评分评价神经功能,氯化三苯基四氮唑(TTC)染色后计算脑梗死容积.结果 60、90和120 min缺血导致的脑梗死容积分别为26.35%、42.65%和50.02%.在90 min组,七氟烷后处理明显改善了神经功能,七氟烷组和对照组神经功能缺陷评分均数分别为1.41和2.22分,并且减小了脑梗死容积,梗死容积百分比分别为30.17%和42.65%,60和120 min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选择恰当的缺血时间是MCAO模型动物实验取得良好实验结果的关键.  相似文献   
8.
目的改变纯钛表面的成分,提高其硬度和耐磨损性能。方法对纯钛试样表面行3×1017 ions.cm-2和9×1017 ions.cm-2两种剂量的氮离子注入。以能量散射光谱测定分析其表面元素的改变,显微硬度仪测量其显微硬度,纳米划痕仪测量其表面的耐磨损性能,扫描电子显微镜观察其注入前后的划痕形貌。综合分析其微观摩擦学性能的改变。结果氮离子注入后,纯钛试样表面成金黄色。在注入3×1017 ions.cm-2和9×1017 ions.cm-2剂量的氮离子试样表面,氮元素的原子百分率分别为24.08%和35.83%。试样表面的显微硬度值提高。纯钛的摩擦系数较氮离子注入前明显降低,其中注入剂量为9×1017 ions.cm-2的纯钛较剂量为3×1017 ions.cm-2的纯钛摩擦系数小。结论氮离子注入可提高纯钛的硬度,改善其耐磨损性能。  相似文献   
9.
后牙种植术区伴有靠近下颌神经管的阻生牙临床病例报道少见。本文报道了1例右下颌区第二前磨牙缺失伴第一磨牙阻生的患者,并结合临床资料和文献资料,对其种植方案及铸造金属基台和聚合瓷的应用效果进行讨论。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代谢综合征合并不孕症患者甲状腺结构和功能异常的特点,并寻求合理的治疗方案,以提高助孕成功率以及新生儿出生质量。方法2002年3月至2010年12月在本院就诊的代谢综合征合并不孕患者共322例,这部分患者来自全国各地,以山东省内各地为主。根据病史、体征对可能存在胰岛素抵抗的患者进行糖耐量及胰岛素释放试验、血脂等检查确定代谢综合征(metabolicsyndrome,MS),对这类患者进行相关的体格检查、生化测定指标及辅助检查。根据甲状腺超声及甲状腺功能和抗体测定将患者分为超声正常组、结节性甲状腺肿组(结甲组)及桥本氏甲状腺炎组(桥本组)。对三组的一般情况、基础生殖内分泌水平及甲状腺功能各项指标进行比较和分析。结果代谢综合征患者按甲状腺超声结果分为正常组54.04%(174/322)和异常组45.96%(148/322),各种异常占甲状腺超声异常总数(148)百分比分别为:结节性甲状腺肿66.89%(99/148);桥本氏甲状腺炎14.86%(22/148);甲状腺滤泡囊肿6.76Yoo(10/148);甲状腺癌0.68%(1/148);甲状腺腺瘤2.03%(3/148);其他异常8.11%(12/148)。将超声正常组(174),结甲组(99)及桥本组(22)各项指标进行比较后发现桥本组的脂肪肝患者比例(95.45%)较高,高雄激素血症患者比例(40.91%)较低(P〈0.05);基础生殖内分泌测定各组间并无统计学差异;桥本组TSH升高,与正常超声组及结甲组相比有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代谢综合征合并不孕不育患者是甲状腺结构异常的高发人群,应该做甲状腺结构以及功能的筛查,以做到早期诊断及治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