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8篇
  免费   2篇
  国内免费   1篇
医药卫生   21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2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1篇
  2018年   5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2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4篇
  2007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2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探讨心肌梗死后侧支循环出现的规律与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自2005-06至2011-06在我科住院行选择性冠状动脉造影的心肌梗死患者1 524例的临床资料,根据患者行冠状动脉造影的时间和心肌梗死类型分为四组:24 h内急诊冠状动脉造影的ST段抬高型急性心肌梗死(STEMI)患者785例(24 h之内组);7天至2周内行择期冠状动脉造影的STEMI患者328例(7天至2周内组);STEMI 1个月以后行冠状动脉造影的陈旧性心肌梗死患者172例(1个月以上组);3天内行冠状动脉造影的非ST段抬高急性心肌梗死(NSTEMI)患者239例(NSTEMI组)。通过分析各组的影像资料,观察梗死相关动脉出现侧支循环的发生率;分别采用Rentrop’s分级和心肌梗死溶栓治疗临床试验(TIMI)分级对逆向侧支循环和同侧桥侧支循环水平进行评价。结果:各组总侧支循环的发生率依次为:24 h之内组20.5%、7天至2周内组42.7%、1个月以上组71.5%、NSTEMI组57.5%;其中逆向侧支发生率为:24 h之内组20.5%、7天至2周内组41.5%、1个月以上组60.5%、NSTEMI组48.5%;同侧桥侧支的发生率依次为:24 h之内组1.1%、7天至2周内组6.4%、1个月以上组36.0%、NSTEMI组18.4%。24 h之内组内有侧支循环亚组与无侧支循环亚组比射血分数增高、死亡率降低(P<0.05);7天至2周内组、1个月以上组、NSTEMI组有侧支循环亚组与无侧支循环亚组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STEMI患者在12 h内就可以出现逆向侧支循环,随时间延长侧支循环发生率和水平增加。而同侧桥侧支循环多在心肌梗死1个月后出现,而且只见于病变完全闭塞或次全闭塞时。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急性ST段抬高心肌梗死(STEMI)患者循环中脂联素(APN)水平对粒体转录因子A(Tfam)和过氧化物酶体增生物激活受体γ共激活因子1α(PGC-1α)的影响。方法纳入2015年1月~2016年4月于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友谊医院收住的急性STEMI患者160例,根据入院患者血清APN的中位数将患者随机分为低脂联素和高脂联素两组,比较两组患者临床情况、血清PGC-1α、Tfam、白介素6(IL-6)、肿瘤坏死因子-ɑ(TNF-ɑ)、冠状动脉造影分析、心肌灌注情况和临床预后。结果低脂联素组STEMI患者吸烟的比例较高(4.0%vs.52.7%,P=0.007),高脂联素组STEMI患者血清肌酐水平较低[(90.2±54.5)mmol/L vs.(76.2±17.3)mmol/L,P=0.022]。低脂联素组患者中,Gensini积分显著升高[(34.6±26.1)vs.(42.6±20.1),P0.05]。低脂联素组患者中,Tfam和PGC-1α水平较低(P0.01),TNF-α和IL-6水平较高(P0.01)。结论急性STEMI患者病变较重的患者APN水平较低,血清APN较低的患者炎症因子较高,Tfam和PGC-1α因子下降。  相似文献   
3.
目的总结分析心肌梗死后不同阶段患者的梗死相关动脉的闭塞情况。方法回顾性分析自2005年6月至2011年6月在我科住院行选择性冠状动脉造影的心肌梗死患者1 524例的临床资料,根据患者行冠状动脉造影的时间和心肌梗死类型将所有的患者分为4组:24 h内急诊冠状动脉造影的ST段抬高型急性心肌梗死组(急诊CAG STEMI组)、7天至2周内行择期冠状动脉造影的ST段抬高型急性心肌梗死组(择期CAG STEMI组)、陈旧性心肌梗死组(OMI组)、3天内行冠状动脉造影的非ST段抬高型急性心肌梗死组(NSTEMI组)。通过分析各组的影像学资料,观察梗死相关动脉分布和闭塞情况。结果各组梗死相关动脉的分布情况为:急诊CAG STEMI组中,左前降支的发生率明显高于其他梗死相关动脉;择期CAG STEMI组中,左前降支和右冠状动脉仍高于其余梗死相关动脉;OMI组中,各梗死相关动脉无明显差别;NSTEMI组中,左前降支和左回旋支高于其余动脉。各组梗死相关动脉的闭塞情况为:急诊CAG STEMI组高于择期CAG STEMI组、OMI组、NSTEMI组(P<0.001),OMI组高于择期CAG STEMI组、NSTEMI组(P<0.01),择期CAG STEMI组与NSTEMI组比较差异无显著性。结论梗死相关动脉为左回旋支时常不能及时发现就诊,需要提高对梗死相关动脉为回旋支的心肌梗死患者的识别和及时治疗。ST段抬高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1~2周后闭塞率明显降低,近一半的患者达到TIMI 2~3级血流。非ST段抬高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梗死相关动脉的闭塞率较低,可能是无ST段抬高的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应用EBU系列指引导管行右冠状动脉复杂病变介入治疗( PCI) 的可行性。 方法 前瞻性分析2020年1月至2021年12月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友谊医院及平谷区医院心内科应用EBU指引导管介入治疗右冠状动脉复杂病变25例患者的临床资料、 影像资料和术后恢复情况,对该技术的可行性和安全性进行评价。 结果 25例患者经冠状动脉造影确诊为冠心病,且均存在右冠状动脉复杂病变,有对右冠状动脉行PCI的指征。所有患者均经桡动脉入路使用EBU指引导管行PCI。25例患者的EBU指引导管全部输送到位,经调整进入右冠状动脉开口,EBU导管使用的成功率为100%。25例患者全部行右冠状动脉PCI,24例成功,PCI成功率为96%,无患者出现指引导管相关并发症。结论 经桡动脉应用EBU指引导管行右冠PCI具有很好的可行性和安全性,可作为部分经选择患者行右冠复杂病变PCI的首选方法。  相似文献   
5.
目的:研究首次急性心肌梗死(acute myocardial infarction,AMI)急诊经皮冠状动脉介入(percutaneous coronary intervention,PCI)术后静息心率对近期及远期预后的影响。方法:连续入选首次AMI行急诊PCI治疗的患者286例。根据术后即刻的静息心率(resting heart rate,RHR)分为三组:低RHR组(RHR<70bpm)87例、中RHR组(RHR70~90bpm)153例、高RHR组(RHR>90bpm)46例。所有患者监测急诊PCI术后RHR;术前、术后24h NT-proBNP水平;术后24h及12个月时的超声心动图;院内及随访期死亡及复合主要不良心血管事件(major adverse cardiovascular events,MACE)的发生。结果:与低RHR和中RHR组相比,高RHR组平均年龄更高、Killip分级水平、术后24h NTpro BNP水平、术后12个月LVEDD、LVEF均更差,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0.05),院内和随访期死亡及复合MACE的发生率更高(P <...  相似文献   
6.
目的评价应用主动脉内球囊反搏(IABP)对急性心肌梗死(AMI)并发心源性休克(CS)预后的影响。方法系统检索Embase、Medline和Cochrane数据库,检索时间范围为建库至2017年4月,收集比较IABP和药物治疗或其他心室辅助装置对AMI并发CS患者预后影响的随机对照试验。由两位研究者独立筛选符合纳入排除标准的所有文献,进行偏倚风险评估,提取相关资料,主要预后指标包括30 d全因死亡率、院内卒中、大出血、下肢缺血发生率。利用STATA 12.0软件进行Meta分析,并使用GRADE证据质量评价工具对结果可靠性进行评价。结果最终纳入符合标准的文献7篇,其中比较IABP和药物治疗的有3项研究,共计702例患者;比较IABP和其他心室辅助装置的有4项研究,共计136例患者。结果显示,对于AMI并发CS的患者:中等质量的证据表明,应用IABP和单纯药物治疗或者应用其他心室辅助装置相比,在降低30 d全因死亡风险方面没有优势(RR=0.97,95%CI:0.83~1.15);较低质量的证据表明,应用IABP和单纯药物治疗或者应用其他心室辅助装置相比,没有增加院内卒中发生风险(RR=0.81,95%CI:0.26~2.51);亚组分析显示,中等质量的证据表明,应用IABP与单纯药物治疗相比,没有明显增加院内大出血风险(RR=0.76,95%CI:0.34~1.72),中等质量的证据表明,应用IABP与应用其他心室辅助装置相比,院内大出血风险明显降低(RR=0.28,95%CI:0.14~0.56);亚组分析显示,中等质量的证据表明,应用IABP与单纯药物治疗相比,没有明显增加住院期间下肢缺血风险(RR=1.24,95%CI:0.59~2.59),中等质量的证据表明,应用IABP与应用其他心室辅助装置相比,住院期间下肢缺血风险明显降低(RR=0.27,95%CI:0.08~0.87)。结论 AMI并发CS的患者,应用IABP不能降低30 d全因死亡风险。但是,与应用其他心室辅助装置相比,应用IABP的患者大出血及下肢缺血风险明显降低。  相似文献   
7.
<正>目前急诊经皮冠脉介入治疗(PCI)已成为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segment elevation myocardial infarction,STMEMI)的首选血运重建治疗方式,具有疗效迅速、较高的冠状动脉再通率和可以有效避免溶栓治疗出血风险的特点。随着PCI相关器械以及操作技术的不断进步,接受急诊PCI的病人迅速增加。但目前接受急诊PCI的患者年龄大多在80岁以下。国外文献中报道年龄最高93岁[1],而目前国内文献报道最高年龄为90岁[2,3]。我院近期成功完成1例93岁超高龄STEMI患者的急诊PCI治疗,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8.
目的:研究血浆髓过氧化物酶(myeloperoxidase,MPO)水平对不稳定型心绞痛(unstableangina,UA)患者预后的判断价值。方法:入选UA患者62例,于入院即刻采用比色法测血浆MPO水平;同时测高敏C反应蛋白(high-sensitivity C-reactive protein,hs-CRP)、白细胞、中性粒细胞;自入院起第30天、第90天随访,以缺血性胸痛、非致命性心肌梗死、心力衰竭及心源性原因再住院,心源性原因的死亡等为观察终点事件。按MPO水平分别行2分位数分组。结果:血浆MPO≥119.96U/L组的第30天终点事件发生率明显高于MPO<119.96U/L组(优势比8.09,95%可信区间1.03,71.87,P=0.04),第90d终点事件的发生率亦明显高于MPO<119.96U/L组,(优势比4.35,95%可信区间1.03,71.87,P=0.03);MPO水平与白细胞、中性粒细胞正相关,和hs-CRP无相关性。MPO、hs-CRP是随访第30天、第90天发生终点事件的危险因素(MPO:B0.92,P=0.03;0.89,P=0.02.hs-CRP:B0.28,P=0.02;0.24,P=0.04)。结论:血浆MPO水平对UA患者的预后有独立的预测价值。  相似文献   
9.
目的:总结北京友谊医院心血管病中心心内科使用无鞘指引导管(日本ASAHI)经桡动脉完成的60例冠状动脉复杂病变患者介入治疗的经验和体会。方法回顾分析患者的临床资料、影像资料以及术后恢复情况,对无鞘指引导管的使用特点进行总结分析。结果60例患者均为复杂冠状动脉病变,其中,慢性完全闭塞病变(CTO)13例,迂曲合并钙化病变17例,左主干病变7例,分叉病变32例(包括左主干病变7例和同时合并CTO病变2例)。行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成功57例,失败3例,成功率95.0%。患者使用7.5 F的无鞘指引导管,均顺利通过桡动脉到位。左冠状动脉使用的无鞘指引导管型号依次为:JL3.5/4.0(44例),AL1.0(3例), SPB4.0/3.5(2例),PB4.0(2例);右冠状动脉:JR3.5/4.0(9例)。13例CTO病变使用的无鞘指引导管型号依次为:JL3.5/4.0(8例),PB4.0(2例),AL1.0(2例),JR4.0(1例);17例迂曲钙化病变:JL3.5/4.0(8例),JR3.5/4.0(6例),SPB3.5/4.0(2例),AL1.0(1例);32例分叉病变使用的无鞘指引导管型号均为JL3.5/4.0或JR3.5/4.0。结论经桡动脉使用7.5 F无鞘指引导管有良好的通过性,且导管管腔大、管壁厚、支撑力强,能胜任大多数分叉病变的双支架技术和对吻球囊技术,适合CTO、迂曲钙化病变等复杂病变的介入治疗。  相似文献   
10.
目的观察无保护左主干(ULMCA)病变行药物洗脱支架(DES)植入术后的临床疗效。方法收集因ULMCA病变成功行DES治疗共67例患者的临床资料,同时根据冠脉造影情况对冠脉病变进行SYNTAX评分及分组,并对所有患者进行随访观察。结果随访期间,67例患者中,死亡7例;发生非致死性心肌梗死6例;再次行靶血管血运重建6例;发生主要心血管不良事件(MACE)19例。SYNTAX高分组(>32分)的MACE发生率显著高于SYNTAX中低分组(0~32分)(P<0.05)。结论 DES植入术治疗ULMCA病变在SYNTAX评分中低分组较为安全和有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