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64篇
  免费   27篇
  国内免费   7篇
医药卫生   398篇
  2024年   3篇
  2023年   2篇
  2022年   9篇
  2021年   11篇
  2020年   6篇
  2019年   3篇
  2018年   8篇
  2017年   4篇
  2016年   8篇
  2015年   13篇
  2014年   18篇
  2013年   17篇
  2012年   20篇
  2011年   19篇
  2010年   19篇
  2009年   17篇
  2008年   22篇
  2007年   31篇
  2006年   26篇
  2005年   16篇
  2004年   18篇
  2003年   8篇
  2002年   12篇
  2001年   9篇
  2000年   7篇
  1999年   6篇
  1998年   6篇
  1997年   9篇
  1996年   9篇
  1995年   3篇
  1994年   7篇
  1993年   5篇
  1992年   3篇
  1991年   5篇
  1990年   5篇
  1989年   3篇
  1988年   3篇
  1986年   2篇
  1985年   3篇
  1984年   2篇
  198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9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1.
目的 研究皮质类固醇激素调节小鼠哮喘模型树突细胞表面共刺激分子表达的机制,以及肺表面活性蛋白A(SP-A)在其调节中的作用。方法 BALB/c小鼠30只,分为3组:哮喘组,采用卵蛋白(OVA)致敏和激发;对照组,以生理盐水代替OVA;治疗组,每次OVA激发后10min,腹腔注射地塞米松01mg。用免疫组化法检测SP-A在肺内的表达情况。采用Leica DM Snk软件进行图像采集,并用Qwin软件计算小气道内棕色区域面积,取平均值,进行统计分析。分离培养脾脏树突细胞,用流式细胞仪(FACS)检测树突细胞表面共刺激分子CD80的表达变化。结果 哮喘组肺组织表现为嗜酸性细胞及淋巴细胞浸润为主的炎症变化,治疗组和对照组无此变化。哮喘组的SP-A表达明显低于对照组和治疗组(P〈0.01),CD80的表达率明显高于治疗组(P〈0.01);哮喘组小气道内SP-A表达与树突细胞CD80阳性率呈负相关(r=-0.907,P〈0.01)。结论 皮质类固醇对小鼠哮喘模型的肺表面活性蛋白有明显的保护作用,可通过激发肺表面活性蛋白抑制树突细胞表面共刺激分子CD80的表达。  相似文献   
2.
目的:总结创伤性膈疝的诊断和治疗方法。方法:对23例例创伤性膈疝进行回顾性分析。除5例直接急诊手术外,全部进行X线检查,16例有阳性发现。陈旧性膈疝6例。本组均进行手术治疗,经胸113例,经腹7例,经腹加腹部切口手术2例,胸腹联合手术2例,结果:治愈20例,死亡3例,结论:诊断主要依据X表现,生膈疝一经诊断,尽早手术可减少其病死率。  相似文献   
3.
2002年8~9月增城市石滩镇和沙庄街相继爆发登革热。流行时间从8月9日至10月18日,发病136例,男性53例,女性83例,男女发病差异具有极显著意义(X~3=13.24,P<0.01);发病年龄最小2岁,最大77岁,以青壮年发病居多;农民发病最多,民工其次,学生再次。症状主要有畏寒、头痛、疲乏、全身肌肉酸痛、食欲不振、恶心呕吐和腹部不适。体征主要有发热、皮疹(多数在热退时出现,为充血性“斑丘疹”,出疹部位多在四肢和躯干,呈对称性分布),少数患者有出血倾向如鼻衄、便血、齿龈血等。患者末梢血白细胞和血小板计数普遍下降。采集急性期患者血清进行登革病毒IgM抗体检测,阳性率为71.83%,经PCR分型鉴定为登革Ⅰ型病毒。  相似文献   
4.
疾病的发生可能会伴有面部特征的改变。早期细微的变化很难被观察到,导致患者诊治延误。面部识别是基于人的面部特征信息进行分析的一种智能化生物识别技术,能够捕捉这些细节,帮助临床医生进行判断和诊断。文章对面部识别技术在疾病诊断、临床评估及临床预后中的应用现状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5.
小儿腹痛是儿科临床最常见的病症,其病因多种多样,其中肠系膜淋巴结炎是小儿腹痛的常见病因之一,由于高分辨率超声仪的广泛应用,小儿肠系膜淋巴结炎的确诊率升高,为中医药治疗该病提供机会.近2年来,笔者用疏肝柔肝法治疗小儿肠系膜淋巴结炎50例,取得了满意的疗效.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6.
丁香油β-环糊精包合前后化学成分的GC-MS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对β-环糊精包合前后的丁香油组分进行分析。方法采用GC-MS法对化学成分进行分离鉴定。DB-1毛细管气相色谱柱,程序升温:60℃(1min)10℃/min230℃(3min);分流进样,分流比:1∶50;进样口温度:230℃,MS检测。结果经GC-MS分析,包合前后丁香油主要成分基本一致,但各组成比例发生变化。结论β-环糊精对化合物的包合会使丁香油化学成分的比例在包合前后发生一定的变化。  相似文献   
7.
目的 研究脾内移植的SV40LT抗原基因肝细胞的早期组织形态学和超微结构特点并初步探讨其机制。方法 Wistar大鼠随机分组后脾脏内移植原代肝细胞(A,B组)或SV40LT抗原基因肝细胞(C,D组)。静脉给予(B,D组)或不给予(A,C组)环胞霉素A。移植后1~14d对受体脾脏内肝细胞的组织形态及超微结构进行观察和分析。结果 静脉给予环胞霉素A的B,D组,与不给予环胞霉素A的A,C组比较,移植肝细胞的组织形态学及超微结构改变明显较小,移植肝细胞的存活数显著增高(P〈0.05)。使用环胞霉素A的D组与B组之间移植细胞的存活率在1~7d差异没有显著性(P〉0.05),而8~14dD组与B组相比,D组细胞存活率较高(P〈0.01)。结论 SV40LT抗原基因肝细胞脾脏内移植后,在使用免疫抑制剂的情况下能长时间保持较高的存活细胞数,维持完整的组织形态学结构。  相似文献   
8.
胃癌患者预后差的主要原因是腹膜转移,既往的姑息性手术及全身化疗治疗模式对其疗效差。近年来腹腔热灌注化疗(hyperthermic intraperitoneal chemotherapy, HIPEC)以及围绕其开展的综合治疗模式的临床研究不断进行,证实HIPEC不仅可以预防胃癌根治术后腹膜转移,还可改善部分腹膜转移患者的生活质量,延长生存期。本文从作用机制、药物选择、治疗模式及疗效评价、预后相关生物标记物等方面对HIPEC治疗胃癌的现状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9.
双屏散治疗小儿反复呼吸道感染50例及免疫功能影响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以“双屏散”为平台,论证“肝枢纽病机”在小儿反复呼吸道感染防治中的指导作用。方法:随机将观察病人分成治疗组和对照组各50例,分别给予双屏散口服液(柴胡、黄芪、白术、枳实、防风、白芍、甘草等)及玉屏风散口服液,2个月为1疗程,于疗程结束时及疗程结束后4个月时,记录并评价指标。结果:两组均能显著提高食欲、增加体重、提高IgA、CD+3、CD+4值、减少发病次数、缩短每次病程,但治疗组作用较对照组更强更持久(P<0.01);而且治疗组还能显著提高IgG值(P<0.01)。提示:双屏散对提高RRTI的免疫指标,提高临床疗效优于玉屏风散;由此推论在小儿反复呼吸道感染防治过程中重视“肝枢纽病机”能显著提高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10.
采用化学发光免疫法测定31例良性腮腺肿瘤和32例恶性腮腺肿瘤患者血清中血清癌胚抗原(CEA)、糖类抗原(CA)153水平的变化.腮腺恶性肿瘤组患者血清中CEA、CA153的表达水平虽高于良性肿瘤一组,但两者相比,P>0.05,恶性肿瘤组中CEA的阳性率显著高于良性肿瘤组(P<0.05).中低分化腺癌患者血清CEA和CA153值均明显升高,肌上皮癌患者血清CEA值均明显升高.我们认为检测血清CEA、CA153在鉴别腮腺肿瘤性质方面有一定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