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9篇
  免费   0篇
医药卫生   29篇
  2021年   1篇
  2013年   2篇
  2012年   2篇
  2011年   1篇
  2010年   1篇
  2008年   2篇
  2007年   5篇
  2006年   1篇
  2005年   12篇
  2004年   1篇
  200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06 毫秒
1.
目的 评价直接置入药物洗脱支架 (CYPHERTM,codis)在A或B1 型病变的冠心病患者治疗中的安全性、可行性。方法  6 2例接受CYPHERTM 支架直接置入的患者 (直接支架组 )和一般情况匹配的 5 1例球囊扩张后行冠脉支架术的患者 (常规支架组 ) ,比较两组的一般情况 ,冠脉造影及介入治疗即刻和临床随访结果。结果 直接支架组介入操作时间明显短于常规支架组 [(17.2± 8.6 )比 (2 6 .3± 7.1)min ,P <0 .0 1],直接支架组平均扩张压明显高于常规支架组 [(14± 3)比 (12± 1.9)atm ,P<0 .0 1],两组无一例发生介入治疗相关的严重心脏事件。随访期间两组严重心脏不良事件发生率无显著差异。结论 A或B1 型病变的冠心病患者CYPHERTM 支架直接置入术可缩短介入操作时间 ,即刻效果、并发症及中期临床随访与常规支架组差异无显著性意义  相似文献   
2.
老年急性心肌梗死 (AMI)并发心源性休克时 ,内科药物治疗 (包括溶栓治疗 )住院病死率高达 85 %~ 90 % [1] 。本研究回顾性分析 9例AMI并发心源性休克患者经急诊冠状动脉介入治疗的资料 ,探讨该技术对老年AMI并心源性休克的住院及近期临床疗效。资料与方法  9例患者为我院 199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冠脉造影和冠脉介入治疗中心室颤动(室颤)出现的特征和处理对策。方法1994年3月至2006年5月我院完成冠脉造影及冠脉介入治疗1620例次,回顾性总结术中发生心室颤动病例,临床资料和抢救体会,并分析其原因。结果1620例冠脉介入术发生室颤7例(0.4%),6例除颤后转为窦性心律,1例抢救失败。室颤均发生于多支血管病变,发生室颤前均有冠状动脉压力下降。结论室颤易发生于多支血管病变的患者,术中应密切监测压力及心电图变化,及早实施电除颤是抢救成功的关键。  相似文献   
4.
目的 评价直接置入雷帕霉素药物洗脱支架(CYPHER^TM,codis治疗急性冠脉综合征(ACS)罪犯病变的安全性、可行性。方法 32例接受CYPHERTM支架直接置入的患者(直接支架组)和一般情况匹配的34例球囊扩张后行冠脉支架术的患者(常规支架组),比较两组的一般情况,冠脉造影及介入治疗即刻和临床随访结果。结果 直接支架组和常规支架组的成功率分别为97%和100%,直接支架组1例支架无法通过病变,球囊预扩张后成功置入原支架。两组无一例发生介入治疗相关的的严重心脏事件。随访期间两组严重心脏不良事件发生率无明显统计学差异。结论 CYPHER^TM支架直接置入术治疗ACS罪犯病变安全可行,成功率高。  相似文献   
5.
目的:比较主支内或主支与分支内同时置入雷帕霉素药物涂层支架(CYPHERTM,cordis)治疗冠状动脉分叉病变的临床疗效。方法:主要冠状动脉分叉病变31例,20例采用对吻球囊技术对主支和分支预扩张.仅主支内置入CYPHERTM支架。B组11例采用“T型”支架技术,分别在主支和分支置入CYPHERTM支架。临床随访3~6个月.观察主要不良心脏事件的发生。结果:两组患之间基础临床情况及冠脉造影血管特征差异无显性。A组主支成功率为100%,分支成功率90%(18/20)。B组支架成功率为100%。两组均无主要不良心脏事件发生。结论:主支或主支与分支内同时置入CYPHERTM支架治疗冠状动脉分叉病变同样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急性心肌梗死(AMI)后延迟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对左室重构(LVRM)和远期预后的影响。方法93例初次AMI患者分为PCI组(47例)和非PCI组(46例)。分别在心肌梗死后(23±10)d(术前)和术后6个月测量左心室容量指数、射血分数(LVEF)和异常室壁运动积分指数,并观察6个月期间主要不良心脏事件的发生情况。结果6个月时两组左室射血分数和室壁活动异常积分与术前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但对照组左室舒张末期容积指数(LVEDVI)和左室收缩末期容积指数(LVESVI)较术前明显增大(P<0.01,P<0.05),且与PCI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P<0.05)。6个月随访期间主要不良心脏事件发生率对照组为11%,成功PCI组为4%,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AMI后延迟PCI可抑制左室扩大,延缓慢性期左室重构,并显著减少心脏事件的发生。  相似文献   
7.
王礼琳  庞明杰 《云南医药》2000,21(3):211-213
近年来,研究发现扩张型心肌病(DCM)的QT离散度(QTd)异常增大,与患者的远期死亡率及猝死密切相关〔1〕。小剂量β1受体阻滞剂经过临床试验有明显减少猝死发生率的作用〔2〕。本文通过观察60例DCM患者经β1受体阻滞剂美托洛尔治疗前后的校正QT间期离散度(QTcd)的变化,以探讨β受体阻滞剂对DCM患者QTcd的影响及意义。资料与方法 148例DCM患者均经临床、动态心电图、超声心动图及胸片等以WHO/ISFC1980年诊断标准确诊,按NYHA心功能分级。排除使用影响心肌复极的药物(洋地黄除外)、心房纤颤、心电解质紊乱…  相似文献   
8.
庞明杰  张宏  赵燕  王秀琼 《华西医学》2005,20(2):333-334
目的:对经桡动脉与股动脉入径直接经皮冠状动脉介入(TRApPCI与TFApPCI)治疗急性心肌梗死(AMI)的临床可行性、安全性及其疗效进行对比研究。方法:2002年5月至2004年1月,29例诊断明确的AMI患者并同意行PCI者纳入此研究。9例血液动力学稳定、桡动脉搏动良好、Allen’s试验阴性且愿意行桡动脉PCI者为一组,行经皮桡动脉直接PCI术。其他20例患者为二组,即经皮股动脉PCI组。结果:两组插管成功率分别为89%与90%,两组间差异无显著性(P>0.05)。建立动脉通路时间和整个手术时间二组间无明显统计学差异,建立动脉通路时间分别为(13.11±5.30)min及(12.63±4.97)min,P>0.05。整个手术时间分别为(59.74±22.66)min及(61.81±27.34)min,P>0.05。出血并发症TRApPCI组为0,TFApPCI组为5%,两组间差异有显著性(P<0.05)。30d随访,一组患者一例出现桡动脉搏动减弱。结论:对血流动力学稳定的AMI患者,两种入径的pPCI治疗时程和效果相似,但TRApPCI血管、出血、血栓/栓塞并发症少,且有利于有效安全的抗凝治疗,可作为AMI可选择的血管途径之一。  相似文献   
9.
目的观察急性心肌梗死(AMI)时行无球囊预扩张直接置入雷帕霉素药物洗脱支架(CYPHERTM,codis)治疗的临床效果。方法对21例AMI患者在发病12h内,未经球囊预扩张而直接置入药物洗脱支架。梗死相关血管(IRA)共21支,左前降支10例,左回旋支4例,右冠状动脉7例。心肌梗死溶栓试验(TIMI)血流1级10例、2级9例、3级2例。结果21例患者共置入21个CYPHERTM支架,支架置入后TIMI血流3级20例、2级1例,残余狭窄为3±4.1%,支架置入成功率100%。住院期间无一例死亡,也无再次心肌梗死及再次靶病变需重复再通治疗。结论急性心肌梗死(AMI)时行无球囊预扩张直接置入雷帕霉素药物洗脱支架治疗,成功率高,并发症少,安全可行。  相似文献   
10.
对于顽固性室性心律失常,尤其是对于交感神经张力明显增高的患者,如单用胺碘酮无效,适量加用静脉或口服β受体阻滞剂有时可显奇效。因为高交感神经张力除了使室性心律失常不易终止和易复发外,还可削弱胺碘酮的延迟复极作用,在应用β受体阻滞剂后胺碘酮的药理作用方能充分发挥,且可与β受体阻滞剂对多种离子通道的阻滞作用相互增强。但在临床应用中,一定要结合患者的不同病理生理状态进行个体化给药,同时密切监测患者的心率、血压变化,做好临时起搏等抢救准备。要有全局观念,切忌只对心律失常、不对病人的教条化治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