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3篇
  免费   1篇
医药卫生   34篇
  2021年   1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1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1篇
  2013年   3篇
  2012年   9篇
  2006年   3篇
  2005年   3篇
  2004年   3篇
  2003年   2篇
  2002年   3篇
  2001年   1篇
  1997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3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妊娠肺结核患者血清白蛋白的检测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调查分析妊娠肺结核患者血清白蛋白 (ALB)水平变化规律 ,探讨低白蛋白血症在妊娠肺结核病的发生率及临床意义。方法 :对 40例不同孕期的妊娠肺结核患者及 47例正常妊娠妇女进行血清ALB项目对照分析。结果 :妊娠肺结核患者的平均血清ALB水平除孕早期外 ,孕中、晚期均比正常妊娠妇女低 ,差异具有显著性 (P<0 0 5 )。妊娠肺结核患者低白蛋白血症的发生率高于对照组 ,差异具有显著性 (P <0 0 1)。结论 :低白蛋白血症(ALB <3 5g/L)可能与妊娠肺结核病的发生有关 ,及时纠正低白蛋白血症 ,有助于结核病的愈合。  相似文献   
2.
抗结核药物致高危人群肝损害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分析抗结核药物导致肝损害的主要因素,提供临床参考。方法对我院2011年3月至2011年10月收治的674例抗结核患者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总结患者出现肝损伤的例数,总结患者分析导致肝损伤的高危因素,调查内容包括性别、年龄、结核病的类型、抗结核药物疗程、并发症,结果使用SPSS18.0统计学分析。结果年龄越大、有血行播散型肺结核,其肝损害更容易发生,组间比较,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用药时间长、合并肝炎患者容易发生肝损伤,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抗结核药物发生肝损伤与年龄、并发症、治疗疗程和抗结核类型均有关系,针对此类患者需要医生积极给予保肝护肝药物。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荧光定量PCR)检测技术对诊断结核性脑膜炎的应用价值。方法:对165例确诊为结核性脑膜炎患者和38例非结核性脑膜炎患者行腰椎穿刺术,标本送检结核分枝杆菌的荧光定量PCR、结核分枝杆菌培养、涂片找抗酸杆菌,比较各种检测方法的敏感性和特异性。结果:荧光定量PCR反应检测阳性率52.7%,明显高于脑脊液涂片找抗酸菌(1.2%)及结核分枝杆菌培养(11.5%)。荧光定量PCR与抗酸杆菌培养方法对比,P<0.0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CR检测明显优于细菌学培养。结论:结核分枝杆菌的荧光定量PCR对结核性脑膜炎诊断特异性高,分析周期短,在早期诊断结核性脑膜炎方面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4.
目的初步探讨槲皮素对人小细胞肺癌细胞株凋亡的影响。方法以不同浓度槲皮素培养H446细胞24 h后,运用免疫荧光染色法检测细胞中抗凋亡蛋白Bcl-2的表达情况,同时采用流式细胞仪检测细胞凋亡率的变化。结果以0、15、30、60μmol/L浓度的槲皮素作用于细胞株24 h后,细胞凋亡率分别为(1.30±0.32)%(12.95±0.08)%,(16.8±0.19)%,(25.81±1.01)%,各组间均值具有显著性差异(P0.01),并且随着槲皮素浓度的增加,H446细胞凋亡率逐渐增加,两者呈正性相关。采用免疫荧光染色法检测发现,随着槲皮素作用浓度的增加,抗凋亡蛋白BCL-2的表达信号亦逐渐降低。结论槲皮素对人小细胞肺癌细胞株有促进凋亡的作用,其机制可能与抑制抗凋亡蛋白BCL-2的表达有关。  相似文献   
5.
近年来 ,院内获得性感染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 ,病死率较高 ,其影响因素是多种多样的。现对我院近 2年来 2 0 8例院内获得性肺炎的病人与其营养状况作分析 ,观察两者之间的关系 ,报道如下。1 对象与方法1 1 研究对象 :选自本院 1 996~ 1 998年住院病人 ,基础病均有肺结核。观察组为院内获得性肺炎病者 2 0 8例 ,男 1 2 0例 ,女 88例 ,年龄 5 4~ 82岁 ,平均住院 90天 ,其中Ⅱ型肺结核 8例 ,Ⅲ型 80例 ,Ⅳ型 1 1 0例 ,Ⅴ型 1 0例 ;对照组为无院内感染的共 1 80例 ,男 1 30例 ,女 5 0例 ,平均住院 70天 ,年龄、基础疾病、饮食习惯与观察组…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老年人抗结核药物性肝损的特点。方法统计两组在抗结核药抗结核治疗中出现药物性肝损的发生率,对比两组间肝损发生率、肝损情况、引起肝损的原因、出现药物性肝损的时间及临床症状的差异,统计学处理用SPSS11.0软件,P<0.05为差异有显著性。结果实验组肝损发生率、ALT200U以上和合并黄疸的例数、临床症状的严重程度均较对照组升高,而ALT120~200U的例数较对照组降低(P<0.05),两者存在显著性差异。两组资料显示引起药物性肝损的原因中以利福平为主,出现药物性肝损的时间以2~4周为高峰,而引起药损的三种药物的构成比、出现肝损与时间之间两组均没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老年人的肝损发生率高且肝损程度严重。  相似文献   
7.
抗结核药物性肝损害265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目的探讨抗结核药致药物性肝损害的发病情况与特点。方法回顾性调查分析2011年1月~2011年12月住院肺结核患者在抗结核治疗中出现肝损害的相关临床资料。结果抗结核治疗致药物性肝损害与患者年龄、结核病类型、用药时间及合并其他疾病等因素有关。结论抗结核治疗中多种影响因素可诱发药物性肝损害,应引起重视,并定时检测肝功能,采用合理的干预措施,以保障患者得到安全有效治疗并治愈疾病。  相似文献   
8.
9.
目的 观察不同个体化治疗方案治疗非结核分枝杆菌(NTM)肺病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探讨该病的治疗方法.方法 参照美国胸科协会指南,根据患者用药史及药敏试验结果,从亚胺培南-西司他丁、厄他培南、利奈唑胺、头孢西丁、阿奇霉素、克拉霉素、阿米卡星、妥布霉素、莫西沙星、环丙沙星、左氧氟沙星、乙胺丁醇、利福布汀、多西环素中选取适合药物组合个体化化疗方案治疗20例非结核分枝杆菌肺病患者.设计总疗程在1年以上,全疗程观察患者症状、细菌学改善情况,影像学表现和安全性指标.结果 20例研究对象其中混合两种以上NTM分离菌株者18例(90%),共分离出NTM菌株68株,龟类NTM占多数(50%),克拉霉素及阿米卡星耐药率较低(<40%).20例患者治疗时间(13.6±4.34)个月,12例发热患者在治疗1周内体温恢复正常,咳嗽、咳痰、血痰、胸液、气促等症状均明显改善.治疗6个月后痰菌阴转8例(42.1%);细菌量减少3例(15%);影像学方面病灶好转率63.1%,空洞好转率64.3%.不良反应以胃肠道为主11例(55%),8例(40%)出现血液系统不良反应,5例(25%)出现肝损,2例出现过敏、静脉炎,1例因不良反应退出治疗观察,其余病例经暂停用药或减量治疗并对症处理后好转.结论 鸟胞分枝杆菌复合群及快生长群的龟类NTM菌群是NTM肺病主要致病菌群.针对不同患者的实际情况组合以阿米卡星和克拉霉素为主的个体化治疗方案,对NTM肺病有较满意的疗效和临床可耐受的不良反应.临床症状改善明显,影像学改善满意,痰菌阴转率有待进一步提高.加强药敏检测技术,调整更合理的个体化方案,开展更大样本的临床研究是治疗NTM肺病的关键.  相似文献   
10.
目的观察经支气管镜介入局部注药及高频电清除治疗支气管结核的疗效,为临床治疗方案的选择提供参考。方法选择我院2011年6月至2012年1月收治的支气管结核患者72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36例。对照组患者采用经支气管镜介入局部注药治疗,观察组患者采用经支气管镜介入高频电清除治疗。治疗4周后,观察并比较两组患者临床疗效和并发症发生率的差异。结果经过4周治疗后,两组患者总有效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并发症发生率比较,观察组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采用支气管镜介入局部注药及高频电清除治疗支气管结核,均可以取得较满意的临床疗效,其中支气管镜介入局部注药法并发症发生率较低,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