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6篇
  免费   2篇
  国内免费   1篇
医药卫生   19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1篇
  2010年   1篇
  2009年   3篇
  2005年   2篇
  2004年   1篇
  2003年   8篇
  2002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 探讨对比剂不同注射流率对多层螺旋CT肝门静脉成像质量的影响.方法 30例患者随机分为3组,每组10例,年龄与体重无明显差异,行腹部CT增强扫描.按1.5 ml/kg剂量前臂静脉注射浓度为300 mg Ⅰ/ml的非离子型对比剂,注射流率分别为2.0 ml/s、3.0 ml/s和4.0 ml/s.腹主动脉兴趣区智能跟踪技术触发动脉期扫描,动脉期后延迟7 s与20 s行门静脉期扫描.在工作站测量3组CT源图像上门静脉(PV)与肝实质的CT值,并重组PV斜轴位与冠状位最大密度投影(MIP)图像,观察PV显示的分支级别.采用SPSS 11.5软件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2.0 ml/s组、3.0 ml/s组、4.0 ml/s组门静脉CT值分别为(150.80±21.16)HU、(170.90±17.26)HU与(181.90±22.88)HU,2.0 ml/s组与4.0 ml/s组间有明显差别(P=0.017).2.0 ml/s组、3.0 ml/s组、4.0 ml/s组PV与肝实质CT值差别分别是(50.20±17.40)HU、(67.10±23.08)HU与(76.20±22.75)HU,2.0 ml/s组与4.0 ml/s组间有明显差别(P=0.039).2.0 ml/s组、3.0 ml/s组、4.0ml/s组对PV分支显示级别分别为4.20±1.14、4.90±0.99及5.50±0.53,2.0 ml/s组与4.0 ml/s组间有明显差别(P=0.013).结论 注射流率对PV CT血管成像的质量有影响,流率为4.0 ml/s时SCTP质量最佳.  相似文献   
2.
旋转DSA技术在脑动脉瘤中应用价值的探讨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 :评价旋转 DSA技术在脑动脉瘤检查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通过对常规 DSA筛选出的 10 4例疑脑动脉瘤患者前瞻性的进行旋转 DSA检查 ,比较两者准确率。结果 :在脑动脉瘤检查中旋转 DSA技术特异性高 ,同时 ,对显示动脉瘤整体形态特别是瘤颈及其与载瘤动脉的关系有其特殊的价值。结论 :脑动脉瘤检查中旋转 DSA是常规脑血管 DSA的很好的补充技术。  相似文献   
3.
4.
目的 采用256层螺旋CT后门控成像技术,探讨低浓度低剂量碘克沙醇(270 mgI/ml、0.8 ml/kg)在不同BMI患者冠脉增强CT检查(CTA)成像中的临床应用.方法 前瞻性分析90例行冠状动脉CTA后门控成像技术检查的患者,依据BMI将其分为A、B、C 3组,每组30例:A组(18.5 kg/m2≤BMI<22 kg/m2)、B组(22 kg/m2≤BMI<25 kg/m2)、C组(25 kg/m2≤BMI≤28 kg/m2),对比剂注射剂量为0.8 ml/kg.分析3组间图像质量评分、节段可评价比率及节段优良率.结果 3组不同BMI患者的图像质量主观评分与节段可评价比率之间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3组图像的节段可评价率分别为A组:344/350 (98.3%);B组:325/352 (92.3%);C组:314/346 (90.8%);随BMI增加,节段的可评价率减低,但各组水平均达到90%以上.3组图像节段的优良率随BMI增加,优良率减低,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组不同BMI患者冠脉CTA图像质量客观指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采用低浓度低剂量对比剂在不同BMI患者冠脉CTA是可行的,获得的图像可满足影像诊断需求,同时能明显降低碘用量,因此该技术可广泛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5.
郑历明  朱青峰  赵林  屈长强 《临床荟萃》2009,24(14):1246-1247
眩晕是一种常见症状,可出现在内科、外科中的多种疾病中。本研究讨论的眩晕源自颈椎异常,即非外伤性寰枢椎旋转半脱位(rotatory axial subluxation,RAs),如文案工作、长期一侧转头工作、习惯俯卧睡姿者等,同属颈部的慢性劳损。这种颈源性眩晕患者在诊断明确前往往困惑多年,患者常以眩晕症状就诊且首选内科,高血压、动脉硬化等多发病多在优先诊断之列,而RAS常被忽略。诊断RAS的主要手段是影像学,如寰枢椎开口位平片、螺旋CT。现将本院收治的21例患者的影像学征象分析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6.
屈长强 《河北医药》2003,25(4):283-283
随着高电压摄影技术的广泛应用 ,其优点显现愈多。我们除了对成人采用高电压摄影技术外 ,近年来对新生儿急腹症采用了准高电压摄影技术。因新生儿急腹症患儿的解剖特点 ,给摄影工作增加了难度 ,造成废片的机会亦较多 ,照片质量的问题 ,常使患儿家属不满意 ,也给质控及诊断工作增加了负担 ,而且 ,射线损伤对新生儿的健康威胁更大。为此 ,我们在日常的工作中对新生儿急腹症采用了准高电压摄影技术 ,并取得了一定的效果。1 治疗与方法设备为HITACHI、5 0 0mA对制式X线机 ,采用小焦点 0 .6×0 .6。应用 10 0mA、10 0kV、0 .0 1s…  相似文献   
7.
目的:通过建立冠状动脉增强扫描的体外模型,在保证冠脉CT血管造影( CTA)图像质量能够满足诊断的前提下,探讨低辐射剂量和低浓度对比剂在冠脉CTA检查中的应用。方法将非离子型对比剂碘克沙醇注射液(270 mgI/ml)采用等渗盐水进行稀释,其浓度为3:.24、4.32、5.40、6.48、7.56、8.64、9.72 mgI/ml,以上液体分别置于7支相同长度的输液管内,按碘溶液浓度由低至高进行编号(①~⑦)。每次将3支输液管固定在鲜猪心上,模仿三支冠脉走行。采用256层螺旋CT将管电压设为80 kV,电流采用105、210、315 mA,再固定电流105 mA时变换不同电压80、100及120 kV,记录输液管中CT值、噪声值SD、信噪比SNR、对比噪声比CNR、辐射剂量( CTDIvol、DLP、ED)及图像质量评分,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管电压固定80 kV时,改变管电流(105、210、315 mA),CT值、SD、SNR、CNR及图像质量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 >0.05);而CTDIvol、DLP、ED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 <0.05),105 mA较210 mA及315 mA ED分别降低了50.62%和67.01%。管电压固定105 mA时,改变管电流(80、100、120 kV),3组不同管电压间图像质量评分及SD、SNR、CNR无明显差异( P >0.05);而其管内CT值、辐射剂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80 kV较100 kV及120 kV ED分别降低了47.80%和65.84%。管电压固定80 kV时,改变管电流(105、210、315 mA),或当管电流固定105 mA时,改变管电压(80、100、120 kV),碘溶液组(①~⑦)图像质量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 >0.05)。结论采用256层螺旋CT对冠脉体模扫描表明,在不影响诊断质量的前提下,低剂量CT扫描参数与低浓度对比剂联合迭代重建技术冠脉CTA成像是可行的。  相似文献   
8.
MR弥散成像对VEGF质粒治疗犬脑梗塞有效性评价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目的 用MR -DWI追踪VEGF质粒对家犬脑梗塞模型的治疗效果。方法  18只成年家犬制成疾病模型。随机分成 3组 (3只、7只和 8只 ) ,组内分 2个亚组 ,实验组给予VEGF质粒 60 0 μg ,对照组给等量生理盐水。重复进行MR扫描 ,序列为T1WI、T2 WI、3D -TOFMRA、DWI、CET1WI。以MR图像为依据取材进行HE染色、CD3 4和VEGF免疫组化染色。SPSS 10 .0方差分析法分析ADCr等指标的组间差异。结果 术后 1hDWI显示梗塞区明显高信号 ;ADC值术后 3~ 4h下降为对侧半球的43 % ,2周时达 (9.83± 1.11)mm2 /s ,仍低于正常 ,此时组间ADC值存在显著性差异 (F =0 .0 3 2 ,Ρ =0 .0 0 9)。ADCr变化与微血管计数(MVC)之间存在显著相关关系 (r =0 .679,Ρ <0 .0 1)。结论 VEGF质粒促进了侧枝循环的建立。磁共振DWI与传统扫描序列结合可以对基因治疗效果作出定量或半定量的评价  相似文献   
9.
盆腔动脉化疗及栓塞联合治疗恶性滋养细胞肿瘤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目的 经盆腔动脉内灌注化疗及栓塞术对恶性滋养细胞肿瘤疗效观察。方法 对 2 1例妇科恶性滋养细胞肿瘤患者实施了选择性盆腔动脉造影和动脉内化学药物灌注及栓塞术。参照WHO标准评价肿瘤的变化。结果  7例肿瘤完全消失 ,8例肿瘤缩小 5 0 %以上 ,3例肿瘤缩小 2 5 %~ 5 0 % ,3例肿瘤缩小 2 5 %以下。结论 动脉内化学药物灌注及栓塞治疗妇科恶性滋养细胞肿瘤有明显疗效 ,化疗药物的副作用小。  相似文献   
10.
MR灌注成像对VEGF质粒治疗犬脑梗塞效果评价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用MR-PWI追踪VEGF质粒对家犬脑梗塞疾病模型的治疗效果,并与形态学检查和免疫组化染色结果相对照。方法:18只健康成年家犬,制成疾病模型。依处死时间不同随机分成3组(3只、7只、8只)。组内分成2个亚组,实验组给予VEGF质粒600μg,对照组给予等量生理盐水。重复进行MR扫描,序列为T1WI,T2WI,3D-TOF MRA,PWI,CE T1WI。于病变部位取材进行HE染色、CD34和VEGF免疫组化染色。SPSS10.0方差分析法分析rCBV,MTT,MVC,VEGF免疫阳性细胞数等指标的组间差异。结果:两周时组间rCBV,MTT有显著性差异(P=0.035,0.018)。rCBV变化与VEGF免疫阳性细胞计数之间存在显著的相关关系(r=0.721,P<0.01)。结论:VEGF质粒的应用促进了梗塞后侧枝循环的建立。PWI与传统扫描序列结合可以对基因治疗效果作出定量或半定量的评价。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