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8篇
  免费   6篇
  国内免费   14篇
医药卫生   88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3篇
  2018年   3篇
  2017年   1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7篇
  2011年   4篇
  2010年   2篇
  2009年   8篇
  2008年   2篇
  2007年   7篇
  2006年   2篇
  2005年   1篇
  2004年   5篇
  2003年   7篇
  2002年   4篇
  2001年   7篇
  2000年   12篇
  1999年   1篇
  1998年   7篇
排序方式: 共有8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有文献报道,夜间酸突破,指夜间有≥60分钟胃pH<4(NAB)与某些胃食管反流病(GERD)患者的胃食管反流相关,用每日早晨一次质子泵阻滞剂(PPI)往往不能控制夜间胃高酸度,睡前给予150mg或300mg雷尼替丁则能减少NAB。  相似文献   
2.
“Z”型自扩张食管支架术后局部血流量的变化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食管支架近年来在临床上得到广泛应用,成为治疗食管良性狭窄的重要手段。但支架术后可产生一系列并发症,如炎症、溃疡、出血、再狭窄等,严重影响了支架的临床疗效。本研究通过动物实验的方法检测食管支架术后局部粘膜血流量的变化,从而为食管支架的损伤机制提供一定的依据。1 材料和方法1.1 材料 实验犬由本校实验动物中心提供,成年、健康,体质量8~10kg。食管“Z”形支架由江苏淮阴西格玛公司提供,扩张后长度为10cm、直径2.5cm,由医用不锈钢细丝编成“Z”形单体,再由多个单体纵向连接而成,配有相应的传递装置。激光多普勒血流仪(日本A…  相似文献   
3.
胃及十二指肠食管反流对致癌剂诱发大鼠食管肿瘤的影响   总被引:8,自引:1,他引:7  
目的:通过动物实验研究胃液及十二指肠内容物反流对食管肿瘤发生过程的影响。方法:通过不同手术方式制作3种动物模型:胃食管反流(G)组,单纯十二指肠食管反流(D)组,十二指肠,胃混合食管反流(DG组)及无反流对照组(C组)。术后均注射食管致癌剂甲基戊基亚硝胺(MANA),于26周取出食管进行大体及光镜下形态学观察。结果:各反流组出现严重食管粘膜损害,病变较对照组明显加重且发生率高,病变严重程度D组〉D  相似文献   
4.
目的 研究食管支架术后不同时间局部食管组织中炎性细胞浸润及分布的变化,以及与再狭窄形成的关系。方法 采用免疫组化(ABC法)检测支架术后1、2、4、8周组织中CD3、CD19、CD68的表达状况,从而反映出巨噬细胞(MΦ)、T-淋巴细胞(T-LC)、B-淋巴细胞(B-LC)的浸润及分布状况。制备再狭窄组织的细胞悬液,采用流式细胞分析法检测组织中3种细胞的含量变化。采用特殊染色法分析组织中肥大细胞(  相似文献   
5.
目的对质子泵抑制剂(PPI)或铋剂三联疗法作为初治方案以及序贯疗法或四联疗法作为补救方案根除老年人消化性溃疡(PUA)合并幽门螺旋杆菌(Hp)感染的疗效进行比较。方法2009年7月至2010年7月间261例胃镜下尿素酶法诊断的PUA合并Hp感染患者,随机采用PPI三联疗法、铋剂三联1周疗法进行根除,观察治疗过程中不良反应发生率。PUA患者经上述抗Hp治疗后继续4周抗溃疡治疗,停药1月后复查胃镜并比较两种方法对Hp根除率及溃疡愈合率的疗效差异。对于首次三联疗法根除Hp失败者,随机应用10日序贯疗法和PPI、铋剂四联1周疗法再次行Hp根除。观察疗程中不良反应发生率,停药1个月后采用”C呼气试验观察Hp根除率。统计分析采用符合方案(PP)群组分析和意向治疗(ITT)群组分析。结果相比于铋剂三联疗法,PPI三联疗法Hp根除率(ITT:77.7%vs62.6%;PP:79.5%v564.1%;P〈0.05)及溃疡愈合率(ITT:78.5%vs64.9%;PP:80.3%vs66.4%;P〈0.05)高,不良反应发生率无明显差异(1TT:10.8%vs16.8%:PP:11.0%vs17.2%;P〉0.05)。对于首次三联疗法失败者以10日序贯疗法补救,Hp根除率较高(ITT:84.6%vJ61.5%;PP:86.8%v563.2%;P〈0.05),且不良反应发生率较四联疗法低(ITT:12.8%VS35.9%;PP:13.2%VS36.8%;P〈0.05)。结论PPI三联1周疗法进行Hp感染根除可作为PUA患者首选,有较高的溃疡愈合率和Hp根除率;首次根除失败者可优先改用10日序贯疗法进行补救。  相似文献   
6.
"Z"型及网状食管支架置入后的病理学比较研究   总被引:10,自引:6,他引:10  
目的探讨Z型及网状支架置入实验犬食管后局部的形态学变化特点.方法选择成年健康实验犬,均分为Z型组和网状组,采取自体阔筋膜移植固定法置入Z型或网状食管支架,分别于术后1,2,4,8 wk分批处死每组动物,取出置架部位的食管组织,进行大体、光镜、电镜分析,并比较两组的差异.结果自体阔筋膜移植固定法能有效地固定食管支架.支架术后1,2 wk局部食管粘膜炎症反应显著,成纤维细胞处于旺盛的增殖及分泌状态,有广泛肉芽组织形成及部分纤维化,食管组织开始向管腔内生长;术后4,8 wk增生组织已完全覆盖支架结构,并连接成片,管腔明显狭窄,局部大量的纤维结缔组织形成,炎症反应缓解.两组实验标本病理形态基本相似,仅"网状"组于术后1,2 wk炎症反应明显,粘膜广泛出现溃疡.结论支架术后食管组织主要表现为肉芽组织形成及纤维化,术后4,8 wk随着炎性反应的减弱,纤维化过程渐趋稳定.网状及Z型支架术后的病理过程基本一致,网状支架术后局部炎性反应显著加重.  相似文献   
7.
重症急性胰腺炎(severe acute pancreatitis,SAP)是多因素诱发、多环节累及并有多种严重并发症和高病死率的疾病,治疗采用奥曲肽、血浆、白蛋白和柴芍承气汤的三联疗法,继以营养支持,对其多个重要环节采取多种预防性措施多管齐下的治疗策略和方法,阻断其级联反应、防止疾病的发展和并发症的发生。前阶段(1995-2002年)40例均为特发性SAP,无死亡也无严重并发症,后阶段(2008-2018年)63例包括胆源性与高脂血症性SAP,病情更严重,共103例,死亡3例,死亡率2.9%,有多种严重并发症也被成功救治。文中特别提到预防性治疗这一理念和实践经验的重要性,也有不少自主创新的内容值得提供给国内同道们参考。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食管癌术后患者胃食管反流情况,为食管癌患者选择手术方式提供依据.方法 按手术方式不同,85例食管癌术后患者分为主动脉弓上吻合组(n=52)和主动脉弓下吻合组(n=33);另选30名胃镜普查者为对照组.应用24 h pH监测、内镜、病理检查以及术后烧心症状评估食管癌术后患者;对照组检测24 h pH监测指标.结果 24 h pH监测结果显示,主动脉弓上吻合组和弓下吻合组的各项指标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主动脉弓上吻合组pH<4的总时间、卧位总时间、反流次数、持续5 min以上的反流次数、持续最长时间均低于弓下吻合组(P<0.05).内镜和病理活检显示主动脉弓上吻合组中食管炎的发生率明显低于弓下吻合组(30.77% vs 54.55%)(P<0.05),食管炎评分也明显低于弓下吻合组[(0.46±0.53)分 vs(1.18±1.05)分](P<0.05);术后烧心症状评估显示主动脉弓上吻合组烧心症状的发生率明显低于弓下吻合组(48.08% vs78.79%)(P<0.05),烧心症状评分也明显低于弓下吻合组[(0.65±0.23)分vs(1.89±1.25)分](P<0.05).结论 食管癌术后患者广泛存在胃食管反流;采用弓上吻合手术方式的患者术后的胃食管反流显著轻于弓下吻合手术方式的患者.  相似文献   
9.
胃底腺型胃癌是一种新型的胃癌分类亚型,来源于非萎缩的胃底腺深部,病变往往较小即出现黏膜下浸润。本文报道了3例不同背景胃黏膜下胃底腺型胃癌的内镜诊治过程,并结合文献对其临床、内镜、病理特点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10.
胶原含量变化在食管支架术后再狭窄形成中的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研究食管支架术后再狭窄组织中胶原纤维含量的变化及其意义。方法 选择16只成年健康实验犬,均分为4组,采用“自体阔筋膜移植固定法”植入“Z”型食管支架,分别于术后1、2、4、8周处死动物,取出置架部位的食管组织,进行大体形态,光学显微镜,电子显微镜观察;经特殊染色,计算胶原纤维的体积密度,同时采用放免方法检测组织中Ⅰ、Ⅲ型胶原的含量;氨基酸成分分析法检测组织中羟脯氨酸及氨基酸总量。结果 术后1、2周,食管组织炎性反应明显,局部有广泛肉芽组织形成及部分纤维化,某些部位组织开始向管腔内生长;组织中成纤维细胞处于旺盛的增殖及分泌状态,羟脯氨酸及氨基酸总量较正常明显升高,术后4、8周,管腔明显狭窄,局部出现大量的纤维结缔组织,炎性细胞显著减少,术后4周内组织中胶原纤维的染色强度呈上升趋势,4周后胶原含量则趋向于稳定,与再狭窄的病理过程基本一致,Ⅰ型胶原羧基端肽(PICP),Ⅲ型胶原氨基端肽(PⅢNP)的检测结果变化与胶原染色基本一致,术后4周组织的氨基酸含量较术后2周升高显著,术后8击与4周的氨基酸水平基本一致。结论 再狭窄主要表现为纤维化,术后4、8周随着炎性反应的减弱,纤维化过程渐趋稳定,组织中胶原纤维尤其是Ⅰ、Ⅲ型胶原的含量在支架术后4周内呈上升趋势,4周后逐渐稳定,与再狭窄的病理过程基本一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