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7篇
  免费   1篇
医药卫生   18篇
  2020年   2篇
  2019年   2篇
  2018年   2篇
  2017年   1篇
  2014年   1篇
  2013年   2篇
  2012年   2篇
  2011年   5篇
  199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探讨重症支气管哮喘伴呼吸衰竭患者采用无创正压通气(NIPPV)治疗的临床价值。方法:选择2016年7月至2018年1月惠州市第一人医院重症支气管哮喘并呼吸衰竭患者74例,依照随机化分组原则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37例,前者采取常规治疗,后者在常规治疗的前提下实施NIPPV治疗。比较两组疗效、临床指标。结果:观察组患者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治疗后临床症状均得到改善,与治疗前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临床指标均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将NIPPV用于重症支气管哮喘并呼吸衰竭患者效果显著,能增强疗效,改善血气指标。  相似文献   
2.
目的分析急诊内科不明原因昏迷患者的三间分布、病因构成及对预后的影响。 方法选择2016年9月至2018年8月进入惠州市第一人民医院急诊内科以"急性昏迷"为主诉,且无明确诊断及可以解释昏迷原因的424例患者为研究对象,进行回顾性病例分析研究。纳入患者男性:女性为1∶1.16,统计分析患者的三间分布、确诊手段、最终确诊病因及预后情况。 结果不明原因的昏迷主要发生于中老年、乡村人群,且高发于春冬季。88%的患者最终在住院期间确诊,主要是通过脑部影像学检查[23.1%(98/424)]、结合体格检查的检验结果[25.0%(106/424)]来完成确诊。最常见急诊不明原因昏迷的病因是:脑血管疾病[24.1%(102/424)]、感染[14.2%(60/424)]、中毒[9.0%(38/424)]、癫痫发作[8%(34/424)]、代谢性疾病[7.1%(30/424)]、精神性疾病[6.1%(26/424)]等。92.0%(390/424)的急诊不明原因昏迷患者在入院时的急诊严重指数(ESI)分级为1 ~ 3级,格拉斯评分(GCS)以轻度昏迷为主:13 ~ 14分[29.7%(126/424)]、15分[32.6%(138/424)]。患者死于诊室的病死率为1.4%(6/424)。出院后仍需继续治疗如康复训练占35.4%(150/424),在养老院继续治疗占11.1%(47/424)。 结论急性昏迷的病因诊断谱广且患者死亡风险高,脑血管疾病是其最常见的病因。ESI分级和GCS评分可帮助识别大多数死亡高位风险的患者。为明确诊断,神经系统检查如脑部影像学检查、体格检查和实验室检验等必不可少。跨学科协作对于提高急诊昏迷患者的病因诊断效率和准确率是有益的。  相似文献   
3.
闭合性颅脑外伤的脑电图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分析闭合性颅脑外伤的脑电图(EEG)变化规律特点。方法:对1250倒闭合性颅脑外伤病人进行了EEG分析。结果:EEG常660例(52.8%),异常590(47.2%)。结论:外伤后昏迷时间越长,昏迷程度越重,检查时间越早,EEG异常率越高,异常度越重。EEG是及时评估病情的有效检查方法。  相似文献   
4.
冯小鹏  石喆  张玲娟 《江苏医药》2020,46(5):442-444
目的分析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VID-19)患者的流行病学史、临床特点和预后。方法回顾性分析中国荆州江陵地区经核酸检测确诊为COVID-19的52例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52例COVID-19患者中位年龄46岁,男性33例(63.5%)。36例(69.2%)为江陵居民,13例(25.0%)为武汉居民。37例(71.2%)有确诊病例密切接触史,10例(19.2%)有可疑暴露史,5例(9.6%)无接触史。常见症状包括发热(82.7%)、咳嗽(44.2%)、乏力(28.8%)、呼吸困难(11.5%)和头痛(7.7%)。重症组患者9例(17.3%),普通组患者43例(82.7%)。普通组患者轻中症40例,其中非肺炎患者4例,无症状患者8例。与普通组患者相比,重症组患者年龄大,呼吸困难和死亡比例、外周血白细胞和中性粒细胞计数以及D-二聚体水平高,淋巴细胞计数低(P<0.05)。45例患者胸部CT有异常改变,其中24例呈双肺多发、斑片状、亚段或节段性磨玻璃密度影,15例呈双肺多发、斑片状或大片状实变,以中、下叶明显。结论 COVID-19患者以普通型为主,临床表现以发热和咳嗽为主,应早隔离、早...  相似文献   
5.
目的分组对比双水平正压通气(Bi-level airway pressure ventilation,BiPAP)无创呼吸机机械通气治疗老年慢性阻塞性肺病(chronic obstructive pulmonary disease,COPD)合并Ⅱ型呼吸衰竭的临床疗效。方法将入选的80例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期(acute exacerbation of chronic obstructive pulmonary dis-ease,AECOPD)患者(1h,pH〈7.34)随机分为治疗组(N)和对照组(C)。N组患者均在常规治疗基础上行无创正压通气(non-invasive positive pressure ventilation,NIPPV);B组患者给予常规药物治疗。分别于入选后0、1h、6h、24h、48h、72h、5d观察生命体征、监测血气分析和血氧饱和度,从而比较两组患者的气体交换情况、住院时间及气管插管率等指标的差异。结果 1h N组较C组PaCO2、pH明显降低(P〈0.01)。N组总的气管插管率较C组明显降低(P〈0.01),住院时间明显缩短(P〈0.01)。结论 AECOPD早期应用NIP-PV可明显改善患者的通气,降低气管插管率和缩短住院时间。  相似文献   
6.
细胞因子在支气管哮喘气道重塑中作用的研究现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支气管哮喘(简称哮喘)是一种常见的呼吸道疾病,其发病率在全球范围内呈逐年增加趋势,严重影响患者的健康。气道重塑是哮喘的重要特征,是引起哮喘不可逆气流阻塞、难治性哮喘和激素抵抗的重要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抽气时机对青年原发性自发性气胸(PSP)疗效的影响,并比较其近期疗效。方法选择102例经胸穿抽气术治疗的青年PSP患者,其中发病后首次胸穿抽气时间〈3d(早期组)38例,〉3d(延迟组)64例,对两组疗效进行比较。结果对照组胸穿抽气治愈18例(47.3%),住院天数(10.3±3.2)d,延迟组胸穿抽气治愈49例(76.5%),住院天数(6.5±2.1)d。两组治愈率和住院天数差异有显著性(P〈0.05)。结论延迟排气可提高PSP患者治愈率,缩短住院时间,降低胸膜黏连,尤其适用青年中小量气胸患者。  相似文献   
8.
目的 分组对比双水平正压通气(Bi-level airway pressure ventilation,BiPAP) 无创呼吸机机械通气治疗老年慢性阻塞性肺病(chronic obstructive pulmonary disease,COPD) 合并Ⅱ型呼吸衰竭的临床疗效.方法 将入选的80例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期(acute exacerbation of chronic obstructive pulmonary disease,AECOPD)患者(1 h,pH <7.34)随机分为治疗组(N)和对照组(C).N组患者均在常规治疗基础上行无创正压通气(non-invasive positive pressure ventilation,NIPPV);B组患者给予常规药物治疗.分别于入选后0、1 h、6 h、24 h、48 h、72 h、5 d观察生命体征、监测血气分析和血氧饱和度,从而比较两组患者的气体交换情况、住院时间及气管插管率等指标的差异.结果 1 h N组较C组PaCO.2、pH明显降低(P<0.01).N组总的气管插管率较C组明显降低(P<0.01),住院时间明显缩短(P<0.01).结论 AECOPD早期应用NIPPV可明显改善患者的通气,降低气管插管率和缩短住院时间.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舒利迭联合孟鲁司特对咳嗽变异性哮喘患者的复发率及安全性。方法:选择我院2015年1月至2017年12月收治的75例咳嗽变异性哮喘患者,根据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36例)及对照组(39例),对照组给予舒利迭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给予孟鲁斯特,观察两组的总有效率、肺功能指标、临床症状缓解时间、不良反应及随访6个月内复发率。结果:两组总有效率对比无统计学意义,P 0. 05;治疗前,两组的FEV1/FVC、FEV1对比无统计学意义,治疗后两组FEV1/FVC、FEV1均明显上升,且观察组明显高于对照组,P 0. 05;观察组的咳嗽缓解时间、咳嗽消失时间、随访6个月复发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 0. 05;两组不良反应对比无统计学意义,P 0. 05。结论:舒利迭联合孟鲁司特治疗咳嗽变异性哮喘安全有效,且复发率低。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亚低温治疗对院内心脏停搏心肺复苏(CPR)后缺血缺氧性脑病者神经功能和预后的影响。方法收集惠州市第一人民医院ICU的心肺复苏术后50例患者的临床资料,在心肺复苏成功自主循环恢复后,30例(亚低温组)接受亚低温治疗(中心体温降至32~34℃,并维持24h),20例(对照组)常规治疗,7d后比较2组患者复苏后神经功能良好率和病死率。结果在心肺复苏后第7天,亚低温组患者神经系统转归率23%(7/30)明显高于常规组15%(3/20,P<0.05);亚低温组病死率50%(15/30),常规组为55%(11/20,P>0.05)。结论亚低温对心肺复苏术后缺血缺氧性脑病患者的病死率无明显影响,但可提高神经系统转归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