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4篇
  免费   0篇
医药卫生   14篇
  2008年   1篇
  2007年   1篇
  2006年   2篇
  2005年   1篇
  2003年   1篇
  1999年   1篇
  1996年   2篇
  1995年   1篇
  1994年   4篇
排序方式: 共有1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1.
血栓前体蛋白检测对急性冠脉综合征的预测价值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 探讨血栓前体蛋白(thrombus precursor protein,TpP)在急性冠脉综合征的预测价值。方法 分别在健康人组,不稳定心绞痛组(UA)、急性心肌梗死组(AMI)和其他胸痛病人组,于发病6小时内检测TpP、磷酸肌酸激酶同工酶MB(CK—MB)、肌钙蛋白Ⅰ(cTnⅠ),肌红蛋白(Myo)。结果 AMI组TpP明显升高,与健康对照组,UA组和其他胸痛病人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TpP在胸痛组,UA组和AMI组的阳性检出率分别为37.5%,30%和92.3%;而心肌损伤标志物在四组之间比较差异无显著性。另外,AMI组TpP灵敏度与CK—MB、cTnⅠ、Myo的差异比(0R值)分别为6、4、4。结论 TpP与常规心肌损伤标志物比较,对AMI更具早期预测价值。  相似文献   
2.
目的研究鲁塞尔蝰蛇毒Ⅹ(Russel viper venomⅩ,RVVⅩ)对凝血相关蛋白的影响。方法将稀释后的蛋白纯品分为对照组和RVV—Ⅹ作用组,同时在有生理性激活剂和无生理性激活剂的情况下,用发色底物法,观察RVV-Ⅹ对凝血因子Ⅶ、Ⅸ、Ⅹ及抗凝血酶,纤溶酶原的活化作用。结果RVV-Ⅹ作用组凝血因子Ⅶ、Ⅸ及纤溶酶原使底物显色微弱增强,与对照组(未加RVV-Ⅹ)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凝血因子Ⅹ显色增强明显(P=0.002);抗凝血酶组显色没有变化(P=0.579)。结论RVV-对凝血因子Ⅶ、Ⅸ及纤溶酶原有弱的激活效果,对于凝血因子Ⅹ是强激活剂,对于抗凝血酶没有激活作用。  相似文献   
3.
目的:研究非瓣膜性心房颤动(AF)患者高凝状态指标的检测及抗栓治疗后的变化情况。方法:取临床基本情况匹配的窦性心律患者35例为对照组,非瓣膜性AF患者(慢性AF)45例,随机分入华法林组(26例)和阿司匹林组(19例)。分别测定PT/INR/FIB/APTT,vWF,D-Dimer,t-PA:Ag,PAI-1:Ag等项目。结果:PT/INR/APTT/FIB等常规血凝学指标在AF组和对照组差异无显著性(P>0.05)。AF组D-Dimer显著高于对照组(P=0.042),且有栓塞事件者高于无栓塞事件者(P=0.010)。AF组t-PA:Ag,PAI-1:Ag明显高于对照组(P<0.001),但与栓塞事件无明显相关。华法林抗凝治疗后D—Dimer,显著下降(P=0.004)。阿司匹林组服药后指标改变不显著。结论:常规血凝学项目PT/INR/APTT/FIB不能作为评价AF高凝状态的指标。建议D-Dimer,t-PA:Ag,PAI-1:Ag作为AF高凝状态的指标,且D-Dimer与预后相关;D-Dimer也是抗凝治疗效果监测的良好指标。阿司匹林不能改善血凝指标。  相似文献   
4.
反复下呼吸道感染患儿自然杀伤细胞活性的观察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相似文献   
5.
6.
目的了解在严重急性呼吸综合征(SARS)流行期及恢复期,我院77例院内感染医务人员血样检测的监测情况。方法血常规采用5分类计数,淋巴细胞亚群用流式细胞仪法,20项生化标志使用全自动生化分析仪,抗SARS—IgG采用EIA法,对患者随访5次,在3个月时有120例正常人对照,统计使用方差分析。结果白细胞及淋巴细胞早期下降。淋巴细胞亚群在病后3个月大多恢复,虽有一定异常率,但无统计学意义。生化标志ALT、AST、LDH、γ—GT在发病早期均有明显升高,在3个月后复常并稳定。血糖早期升高,1.5个月恢复正常。抗SARS—IgG在追访的5个时段内平均3个月100%阳性至12个月仍稳定,对照组1.67%阳性。结论SARS患者的血细胞总数及淋巴细胞绝对计数在疾病早期有辅助诊断价值。患者病后3个月的NK—Lym(CD16^ CD56^ )、B—Lym(CD19^ )、T—Lym(CD3^ )、T—Lym(CD3^ CD4^ )、T—Lym(CD3^ CD8^ )均无统计学意义改变。疾病早期可能因治疗影响糖代谢,并有一定的肝损害。患者抗SARS—IgG在发病3个月时基本全部出现至12个月仍稳定。  相似文献   
7.
目的:监测急性心肌梗塞(AMI)溶栓治疗中凝血和纤溶系统的改变,预防出血和再灌注失败。方法:用单克隆抗体乳胶凝集法测定AMI患者溶栓治疗前、后D-二聚体含量,同时监测PT、FIB、PIG、a_2-APL、AT-Ⅲ等凝血和纤溶指标的改变。结果:D-二聚体含量治疗后与治疗前相比有极显著差异,其增高持续的时间、FIB、PLG、a_2-APL在溶栓治疗后极明显下降的时间和冠脉再通的时间相吻合。结论:上述指标对溶栓治疗的监测和预后的评估均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8.
血液纤溶系统分子标记物与急性心肌梗塞溶栓治疗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相似文献   
9.
应用免疫比浊和发色底物法测定15例AMI患者血浆中的AT-Ⅲ、PLG、α-APL、PT、PA、FIB。结果显示:AMI患者AT-Ⅲ为86.40±30.40与对照组109.80±14.80相比存在显著差异(P<0.01);溶栓前、后PT、PA、FJB、PLG、α2-APL有极显著性差异(P<0.001)。提示上述指标可作为AMI辅助诊断、溶栓治疗监护和预防出血的指标。  相似文献   
10.
小儿白血病与NK细胞北京医科大学人民医院儿科于贵杰,李静华,刘桂兰,谷淑燕近年来人们日益重视NK细胞在抗肿瘤免疫中的作用。已公认NK细胞在肿瘤的发生与转移的免疫监视中起重要作用,与白血病的发生、发展及治疗的关系也受到重视。目前国内报道较少。本文就我们...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