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01篇
  免费   12篇
  国内免费   2篇
农业科学   115篇
  2021年   3篇
  2020年   1篇
  2018年   4篇
  2017年   4篇
  2016年   3篇
  2015年   5篇
  2014年   8篇
  2013年   3篇
  2012年   6篇
  2011年   3篇
  2010年   12篇
  2009年   10篇
  2008年   11篇
  2007年   7篇
  2006年   9篇
  2005年   5篇
  2004年   5篇
  2003年   3篇
  2002年   2篇
  2001年   2篇
  1999年   2篇
  1997年   2篇
  1994年   1篇
  1991年   1篇
  1989年   1篇
  1988年   1篇
  198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1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1.
红松林冠对降水的截留特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通过野外测定与统计分析,系统研究了红松(Pinus koraiensis)林冠对降水的截留特征。在观测期间(2003年5-9月),红松林分林冠截留量为103.48mm,占同期降水量的26.19%;降水按以下比例被再次分配:穿透降水68.16%,林冠截留26.19%,树干径流5.65%。利用Horton改进模型进行模拟分析,结果表明:红松林分表征林冠吸附容量的参数Ic*m=2.387mm,大于该地区针叶树种樟子松和落叶松的吸附容量;表征区域降雨蒸发能力的参数α=13.9%。2个参数较好的解释了红松林冠截留吸附、湿润与蒸发机理;红松林冠截留率随降水的变化曲线可分为快变期(截留率>30%,降水量<15mm)、渐变期(截留率30%~18.67%,降水15~50mm)和稳定期(截留率<18.67%,降水>50mm)3个阶段,红松林冠稳定截留率为18.67%。红松林冠截留构成中吸附截留量较大。  相似文献   
2.
本文应用剪枝称重法进行了23年生红皮云杉蒸腾强度的研究。红皮云杉蒸腾强度的日进程,春、秋季呈单峰型,夏季呈双峰型,在春季的夜间有微弱的蒸腾作用,生长季内的月进程以七月份为高峰期。 红皮云杉的蒸腾系数为237.859,蒸腾生产率为4.270。净光合速率与蒸腾速率存在着密切的线性关系。 对蒸腾强度与环境因子变化的关系进行了单因子和多因子分析,影响蒸腾强度的主要因子依次是光照、空气温度、湿度和风速,根据这四个主要因子建立了予测红皮云杉蒸腾强度的数学模型,并且予测了生长季内红皮云杉的蒸腾量。  相似文献   
3.
在大兴安岭林区公路两侧大量地分布着兴安落叶松的天然幼苗。1988年夏在塔河林业局盘中经营所18支线进行了调查,对其两侧的幼苗数量、生长和分布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幼苗数量每公里达20万株(39株/m~2),幼苗的生长状况与林地上天然幼苗相比无明显差别,1988年夏又对4—6年生的幼苗进行了4ha的移植造林试验,试验是在盘中经营所的火烧迹地上进行的,试验地位于坡下部肥沃、湿润的土壤上,选择地径0.5 cm左右,苗高35 cm左右的苗木,在雨季随起随栽。秋末调查,成活率达96%。本文的研究表明,在大兴安岭林区火烧迹地上用天然落叶松苗进行移植造林是完全可行的。  相似文献   
4.
莲花湖库区几种主要林型枯落物层的持水性能   总被引:14,自引:5,他引:14       下载免费PDF全文
 研究莲花湖库区红松林、兴安落叶松林、杂木林等几种主要林型和荒草地枯落物储量及其持水特征,结果表明:兴安落叶松林、红松林、杂木林和荒草地枯落物储量分别为20.8、23.9、16.4和5.7t/hm2,以针叶林的枯落物储量最高。兴安落叶松林、红松林、杂木林和荒草地枯落物层最大持水率分别为278.2%、295.3%、260.3%和154.8%。各林型枯落物吸水速度在0.25~3h变化最快,24h达到饱和状态。枯落物持水速度与浸水历时之间呈显著幂函数相关关系。兴安落叶松林、红松林、杂木林和荒草地枯落物对降雨有效拦蓄率依次为53.87%、65.95%、54.50%和53.45%,对降雨有效拦蓄量变化依次为31.20、45.97、23.27和2.94t/hm2。莲花湖库区不同植被类型下枯落物持水能力为红松林最好,荒草地最差。  相似文献   
5.
低分子有机酸/盐对复合污染土壤中Cd、Pb有效性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模拟森林凋落物淋洗液中草酸/盐和柠檬酸/盐浓度范围,研究了不同浓度草酸/盐和柠檬酸/盐溶液对复合污染土壤中镉(Cd)、铅(Pb)有效性的影响及机制。结果表明:草酸/盐、柠檬酸/盐均促进腐殖质层(A1)和淀积层(B)土壤中Cd、Pb的活化释放,以浓度5.0mmol·L-1时释放效果最显著,且对Pb的释放效应强于Cd。低分子有机酸盐对Cd、Pb的释放效率强于同浓度的相应有机酸,即草酸/盐强于草酸、柠檬酸/盐强于柠檬酸,低分子有机酸/盐类物质促进重金属释放的主要机理在于有机酸阴离子反应。同浓度草酸/盐和柠檬酸/盐对Cd、Pb有效性的影响,表现为柠檬酸/盐强于草酸/盐,即柠檬酸强于草酸,柠檬酸/盐强于草酸/盐,这与2种低分子有机酸的化学结构、离解常数及其和重金属形成络合物的稳定性大小有关。几种浸提剂对A1层土壤Cd、Pb的活化释放效应明显高于B层。  相似文献   
6.
为了研究白桦和真桦对环境的适应性及对水分的调节能力,探讨两树种与适应干旱环境的生理学机制,选用1年生实生苗,采用LI-6400型光合仪,测试分析了光和速率(Pn)、蒸腾速率(Tr)、气孔导度(Gs)和水分利用效率(Wu)等生理指标的变化.试验结果显示:白桦的光合速率、气孔导度、蒸腾速率日变化呈"双峰"曲线,水分利用效率日变化呈"单峰"曲线;真桦的光合速率、气孔导度日变化呈"单峰"曲线,蒸腾速率和水分利用效率日变化呈"双峰"曲线.白桦的光合速率在8:00达到第一个峰值,10:00出现午休现象,在12:00出现第二个峰值;真桦在12:00出现峰值.白桦和真桦的蒸腾速率均表现为清晨最低.真桦的日平均光合速率、气孔导度、蒸腾速率和水分利用效率均高于白桦,真桦表现出高光合、高蒸腾、高水分利用效率的生理特性,其适宜干旱环境的能力要强于白桦.  相似文献   
7.
黑龙江省东部山地红松人工林生态系统水化学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黑龙江省东部山地红松人工林生态系统的大气降水、穿透水、树干径流、枯透水和地表径流中的pH值、溶解氧、浊度、总溶解固体、K、Na、Ca、Mg、Cu、Zn、Mn和Fe等水质指标进行了检测。结果表明:大气降水经过林冠层后,其水化学特征发生了明显变化,pH和DO降低,TURB和TDS明显增加,化学元素含量均不同程度增加。树干径流除了Cu外其余各化学元素含量均明显增加。穿透水和树干径流中各元素的变异系数较大。枯透水各化学元素的变异系数低于其他水样,只有Mn元素变化较大。穿透水、树干径流和枯透水中的K、Ca淋溶量较大,Cu、Zn淋溶量较少,根据淋溶系数的大小排列穿透水的淋溶序列为Mn>K>Mg>Cu>Fe>Ca>Na>Zn,树干径流的淋溶序列为Mn>Mg>K>Fe>Ca>Cu>Na>Zn,而枯透水的淋溶序列为Mg>Mn>K>Fe>Ca>Cu>Na>Zn。  相似文献   
8.
阿什河上游3种人工林土壤贮水量与入渗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解水源地人工林生态系统土壤水分贮存与入渗特征,在阿什河上游光明沟小流域内,选取樟子松、红松、兴安落叶松3种人工林,采用环刀法对其土壤水分贮存量及入渗特征进行对比研究。结果表明:兴安落叶松人工林土壤密度较低,孔隙度和贮水能力较高,与红松人工林和樟子松人工林之间差异显著(P<0.05);10℃时的稳渗系数K10大小依次为兴安落叶松人工林(4.86mm/min)>红松人工林(0.63 mm/min)>樟子松人工林(0.57mm/min)。综合分析表明,兴安落叶松人工林土壤的涵养水源功能最强,樟子松人工林和红松人工林的较差。  相似文献   
9.
为了探讨火烧迹地植被恢复中植物多样性和生物量及二者关系,采用时空互代法,以大兴安岭重度火烧迹地不同恢复年限落叶松人工林为研究对象,以天然白桦林作为对照样地,对乔木层、灌木层、草本层和群落物种多样性指数及生物量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1)植被恢复过程中,草本层丰富度指数(Margalef指数)、Shannon-Wiener指数和均匀度指数(Pielou指数)高于乔木层和灌木层,群落物种多样性呈波动式变化,恢复21年群落Margalef指数和Shannon-Wiener指数最高,恢复13年群落Pielou指数最高。植被恢复过程中群落多样性指数均高于天然白桦林。2)植被恢复过程中群落生物量为10.80~123.96 t/hm2,随恢复年限的增加逐渐增大,恢复21和24年群落生物量高于天然白桦林。草本层生物量占群落生物量比例最低,恢复3年群落枯落物层蓄积量占群落生物量比例最高,其余恢复年限乔木层生物量占群落生物量比例最高。3)乔木层Margalef指数与生物量呈极显著正相关。灌木层Shannon-Wiener指数和Pielou指数与生物量呈极显著负相关,Pielou指数与生物量相关系数最高。草本层多样性与生物量相关性不显著。群落Shannon-Wiener指数与地表生物量呈极显著负相关。由此可知,人工更新灌木层和草本层多样性恢复效果优于天然更新,人工更新恢复21和24年的生物量恢复效果优于天然更新,植被恢复过程中植物多样性和生物量存在一定相关性。   相似文献   
10.
戚颖  赵雨森    斌等 《安徽农业科学》2014,(22):7526-7528,7532
为研究不同灌溉模式降雨利用潜力,以寒地稻作为研究对象,系统分析了灌溉站30年的试验资料,结合同时期降雨数据,分别对有无蓄雨要求的几种灌溉模式进行了理论分析。结果表明,无蓄雨要求时,控制灌溉降雨利用率最低,间歇灌溉较低,常规灌溉较高,而湿润灌溉最高;在相同的蓄雨条件下,控制灌溉降雨利用率最高,湿润灌溉居次,间灌第三,常规灌溉最低。由此可见,控制灌溉的降雨利用潜力最大,其他灌溉模式低于控灌;不同的灌排及蓄雨标准能够对降雨利用率产生较大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