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11篇
  免费   7篇
  国内免费   13篇
医药卫生   131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2篇
  2020年   4篇
  2018年   7篇
  2017年   2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7篇
  2014年   6篇
  2013年   10篇
  2012年   13篇
  2011年   14篇
  2010年   4篇
  2009年   10篇
  2008年   8篇
  2007年   7篇
  2006年   6篇
  2005年   5篇
  2004年   3篇
  2003年   6篇
  2001年   5篇
  2000年   4篇
  1999年   5篇
  199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3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冷冻同种异体骨段移植修复股骨近段大块骨缺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观察大块冷冻同种异体骨移植后免疫功能的改变及预后,对13例恶性骨肿瘤瘤段切除后的骨缺损10.8~19.4cm(平均为14.6cm),分别采用冻冷异体松质骨段移植的髋关节加压融合术(6例)和异体股骨近段半关节移植成形术(7例)修复.10例分别于术前4天及术后14和28天检测其空腹外周血各项免疫学指标,以及术后3、6、9、12、24、48个月进行99mSPECT骨扫描(5例)和X-线片检查(12例),以观察宿主的免疫反应和异体骨愈合情况.结果:①外周血T淋巴细胞亚群(OKT3+,OKT4+,OKT8+)及血清补体(C3,C4)和循环免疫复合物(CiC)手术前后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②99mTe SPECT骨扫描显示:术后3~6个月移植的异体骨两端及髓腔内同位素浓集明显低于正常,而异体骨两端所对应的自体骨端同位素浓集明显高于正常,此现象于植入后9个月开始减弱,可达数年.X线片显示:异体骨愈合率为92.3%(12/13),2例移植的异体松质骨段于术后4~6年完全成活替代.以上可见:①冻冷异体骨段移植后宿主的全身免疫机能改变不明显,其反应是以局部炎症为主的细胞免疫过程;②异体骨可做为修复大块骨缺损的良好材料.  相似文献   
2.
3.
目的探讨单节段Pro Disc-C人工颈椎间盘置换术的临床疗效以及术后置换节段屈伸活动旋转中心(center of rotation,COR)的位置变化及其临床意义。方法回顾分析2010年6月-2012年2月收治的23例行单节段Pro Disc-C人工颈椎间盘置换术患者临床资料。男9例,女14例;年龄27~65岁,平均45岁。病程10~84个月,平均25个月。其中神经根型颈椎病15例,脊髓型颈椎病5例,混合型颈椎病3例。病变节段:C4、5 5例,C5、6 14例,C6、7 4例。采用日本骨科学会评分(JOA)及颈椎功能障碍指数(NDI)评价临床疗效;比较术前和末次随访时颈椎整体活动度、置换节段及相邻节段活动度、椎间隙高度以及置换节段屈伸活动COR位置坐标(COR-X,COR-Y)的变化;比较分析COR位置变化与术后临床疗效以及影像学指标之间的关系。结果 23例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其中1例术后出现声嘶,术后3个月症状消失。患者均获随访6~36个月,平均18.3个月。末次随访时假体无移位、松动、下沉及断裂。末次随访时JOA评分较术前显著增加,NDI评分较术前显著减少,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术前比较,末次随访时颈椎整体活动度,置换节段活动度,上、下相邻节段活动度以及置换节段COR-Y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椎间隙高度、置换节段COR-X显著增加(P0.05)。置换节段COR-X变化与术后JOA、NDI、置换节段活动度均无明显相关性(P0.05)。根据手术前后COR-X之差是否小于均值1.86 mm将患者分为两组,两组间术后置换节段活动度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两组间术后JOA、NDI、颈椎整体活动度、邻近节段活动度及椎间隙高度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单节段Pro Disc-C人工颈椎间盘置换术临床疗效满意,能有效维持颈椎整体活动度、置换节段和相邻节段活动度,增加置换节段的椎间隙高度。术后置换节段矢状面COR位置较术前显著前移,且术后置换节段活动度随COR前移距离增大而减小。  相似文献   
4.
目的 分析“4·20”芦山地震收治的脊柱骨折伤员伤情及临床特点,总结救治经验,为地震灾害伤员救治提供参考. 方法 回顾性分析63例脊柱骨折伤员的病例资料,分析其人群分布、致伤机制、骨折部位、骨折类型、脊髓损伤程度、多发伤及诊治情况的有关数据. 结果 本次收治的地震伤员中,中青年(17~ 50岁)共50例,占收治脊柱骨折伤员比例为79%,其中男伤员(33例,52%)多于女伤员(17例,27%).高处坠落伤(32例,51%)及摔伤(16例,25%)为主要致伤原因.脊柱骨折多发于胸腰椎(T11~L2,41例,65%),主要骨折类型为爆裂骨折(26例,41%)和压缩骨折(16例,25%).神经功能损伤程度按美国脊髓损伤协会(ASIA)分级:A级2例,B级2例,C级7例,D级8例,E级44例.脊柱骨折手术治疗36例.随访(34.0 ±2.6)d,末次随访时,A级2例,B级1例,C级6例,D级5例,E级49例. 结论 与汶川地震伤员比较,芦山地震脊柱骨折伤员伤情特点是男性中青年多、以高处坠落伤为主、累及胸腰椎和爆裂骨折多、神经损伤较轻、多发伤较少,通过积极治疗,可早期有效地完成对地震脊柱骨折伤员的抢救,为进一步的康复治疗打好基础.  相似文献   
5.
目的:比较经第11肋骨和第12肋骨两种手术入路对L1爆裂骨折前路手术中置钉的角度,探讨两种手术入路对置钉和术后侧方成角的影响。方法:对2007年10月至2010年10月经前路手术治疗资料完整的108例L1椎体爆裂性骨折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分析,其中男68例,女40例;年龄21~64岁,平均38.22岁。根据手术入路平面分为经第11肋骨入路组(A组,51例)和经第12肋骨入路组(B组,57例)。观察两组的手术时间、出血量、切口区疼痛持续时间及随访时JOA下腰痛评分、Oswestry功能障碍评分、VAS疼痛评分、生活质量(SF-368个维度)、神经功能恢复情况,测量并比较两组患者的术前、术后及随访时的冠状面Cobb角,术后椎体螺钉与相应终板的夹角。结果:两组患者均获随访,时间9~37个月,平均23个月。A组的手术时间、出血量、切口区疼痛持续时间均较B组少(P<0.05);两组患者的JOA下腰痛评分、Oswestry功能障碍评分、VAS疼痛评分、SF-368个维度、神经功能的恢复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术前冠状面Cobb角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术后Cobb角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0)。两种手术入路椎体螺钉与相应终板夹角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01,P=0.003)。结论:经第11肋骨手术入路对椎体螺钉置钉的影响小,手术创伤较小,术后脊柱侧方成角较轻,是前路手术治疗L1椎体爆裂性骨折相对较好的手术入路选择。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颈椎间盘置换术(cervical disc replacement,CDR)术中体位与术后早期颈椎中立位生理轴线重建的相关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08年1月-2010年8月51例采用PRESTIGE LP椎间盘假体行单节段CDR患者的临床资料,术中患者取仰卧位,颈枕置于颈后部维持颈椎前弓。男28例,女23例;年龄30~64岁,平均45岁。其中脊髓型颈椎病32例,神经根型颈椎病7例,混合型颈椎病12例。病程3~48个月,平均15个月。手术节段:C4、55例,C5、642例,C6、74例。收集患者术前、术中及术后3个月颈椎中立位、侧位X线片,分别测量颈椎整体序列(C2~7)、目标脊柱功能单位(functional spinal unit,FSU)及目标椎间隙的Cobb角。计算术中与术前的角度差(差值)及术后早期(3个月)与术前的角度差(改善值),对不同平面Cobb角差值和改善值进行线性相关及线性回归分析。结果与术前相比,术中及术后3个月时颈椎Cobb角均显著增大(P<0.05)。其中颈椎整体序列、目标FSU及目标椎间隙的Cobb角差值分别为(6.72±9.13)、(2.10±5.12)、(3.33±3.75)°;术后3个月Cobb角的改善值分别为(6.30±7.28)、(3.99±5.37)、(4.29±5.36)°。目标FSU的Cobb角改善值与目标椎间隙Cobb角改善值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391,P=0.698),与颈椎整体序列Cobb角改善值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623,P=0.012);目标椎间隙角度改善与整体序列角度改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1.917,P=0.061)。颈椎整体序列、目标FSU、目标椎间隙的术中颈椎Cobb角差值与术后早期颈椎Cobb角改善值3对变量之间均存在线性相关及线性回归关系(P<0.05)。结论 CDR术中颈椎位置保持在较术前中立位轻度后伸的位置是术后早期颈椎维持正常生理前凸的一个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索可吸收止血流体明胶预防术后脑脊液漏的有效性。方法:对2013年3月至9月有硬脊膜撕裂脑脊液漏的脊柱损伤17例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男16例,女1例;年龄16~67岁,平均(39.6±15.4)岁;颈椎1例,胸椎9例,胸腰段4例,腰椎3例;爆裂骨折4例,骨折脱位13例。神经损伤ASIA分级:A级12例,B级2例,D级2例,E级1例。车祸伤2例,高处坠落伤10例,重物砸伤4例,地震时从楼梯滚落1例。术中应用可吸收止血流体明胶封堵以预防术后脑脊液漏。记录术后每日的引流量。结果:17例患者有15例术后无脑脊液漏出现。2例术后出现脑脊液漏者引流管保留至术后第6~7天。术后未出现头痛、头晕、发热、颈项抵抗、皮疹、切口不愈合、切口感染、血肿、神经症状加重等并发症。随访9个月均未见到切口周围有异常现象。结论:术中应用可吸收止血流体明胶封堵硬脊膜撕裂预防术后脑脊液漏是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MRI检查在判断急性颈椎损伤患者脊髓损伤程度中的作用。方法 对 82例急性颈椎损伤患者在受伤 2 4h内行MRI检查 ,并进行早期连续的临床检查 ,分析MRI表现与脊髓损伤程度之间的相关性。结果 急性颈椎损伤的 10种MRI表现中 ,髓内出血提示完全性脊髓损伤 (FrankelA级 ) ;脊髓肿胀及脊髓水肿多见于FrankelA -C级的病人 ,同时 ,脊髓肿胀及水肿的程度与脊髓损伤程度成正比 ;脊髓受压多见于FrankelA级和FrankelB级的患者 ;颈椎脱位多见于脊髓损伤程度较重 (FrankelA -C级 )的患者 ;椎管狭窄与脊髓损伤程度之间无明确相关性 ,但多见于老年患者 ;颈椎间盘突出、颈椎椎体骨折、颈椎附件骨折及韧带损伤与脊髓损伤程度间无明显相关性。结论 急性颈椎损伤患者早期行MRI检查 ,可以帮助判断脊髓损伤的程度 ,对治疗方法的选择及准确判断预后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9.
背景:颈椎间盘置换由于其能保留目标节段的运动功能同时延缓临近节段的退变,目前的应用十分广泛.但是在颈椎间盘置换中,患者的体位放置及其对置换后假体活动度的影响尚不明确.目的:探讨颈椎间盘置换中体位摆放和置换后植入假体活动度的相关性.方法:对四川大学华西医院2008-01/2010-07接受单节段PRESTIGE LP颈椎间盘置换共49例患者的影像学资料进行回顾性研究.收集患者置换中C臂透视及置换前后的颈椎矢状中立位及功能位(过伸、过屈位)X射线片,测量目标椎间盘的Cobb角,对其置换前中的差异、置换前后的改善等数据进行线性相关检验及线性回归分析.结果与结论:与置换前相比,目标椎间盘在置换中的前凸角度变化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置换后中立位、过屈位及过伸位的角度均有不同程度改善(P<0.01),置换后整体活动范围部分变化差异无显著性意义,其中前屈动度增加(P<0.01),后伸动度变化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目标椎间盘置换后假体的角度及活动范围与置换前中角度差异存在线性相关(P<0.01).证实颈椎间盘置换中颈椎位置的合理放置对植入椎间盘置换后的活动范围,尤其是前屈活动范围的改善具有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10.
目的比较微创技术治疗成年人退行性与非退行性脊柱侧凸病人的效果评价及相关预后。方法脊柱侧凸病人83例,其中退行性病变41例,非退行性病变42例。均采用微创手术治疗。对比成年人退行性与非退行性脊柱侧凸治疗中使用微创技术的效果。结果退行性病变组术后侧凸Cobb角变化量为(50.45±3.98)度,非退行性变组为(55.77±4.03)度;术后半年随访侧凸Cobb角变化两组分别为(52.41±4.09)度和(58.98±4.12)度,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半年后随访结果提示,退行性病变组和非退行性病变组的迟发感染率、术后背痛的发生率无明显差异。结论微创手术治疗退行性成人脊柱侧凸和非退行性脊柱侧凸,术后即时以及短期侧凸Cobb角变化量在退行性病变的减低量均低于非退行性变组,其他疗效及预后无明显差别。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