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1篇
  免费   0篇
医药卫生   11篇
  2013年   2篇
  2011年   2篇
  2009年   1篇
  2007年   2篇
  2006年   2篇
  2005年   1篇
  200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 总结沟通技巧应用于脑血管意外失语病人中的护理经验。方法对我科14例神志清楚的失语患者运用恰当的语言交流及非语言交流等形式与病人沟通。结果沟通技巧的应用,使病人能清楚的表达所需,大大提高了对护理工作的满意度。结论良好的沟通不仅能缓解病人的焦虑、紧张情绪,满足病人的需要,也有利于疾病的康复。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脑卒中患者护理安全隐患的护理干预方法及效果。方法护理人员从护理安全管理出发,通过对脑卒中患者安全隐患的分析、评估,制订出相应的防范措施,最大限度地消除不安全因素,减少护理不良事件的发生。结果针对脑卒中患者特点,找出常见安全隐患,从思想上引起重视,主动实施相关防范措施,将脑卒中患者护理安全隐患消灭在萌芽状态。结论通过有效的护理安全隐患评估,制定有效防范措施,消除了患者的安全隐患,患者危险发生率为0,保障了患者的安全。护理干预有助于减少脑卒中住院患者的不安全事件的发生,确保护理工作优质高效地顺利进行。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护理干预对癫痫患者治疗依从性的影响程度。方法将符合标准的60例癫痫患者随机分为实验组与对照组,实验组通过护理干预后,比较2组患者治疗依从性、癫痫发作次数的指标。结果护理干预后实验组治疗依从性较对照组有显著提高,P<0.01,癫痫发病次数护理干预后明显低于对照组,P<0.01。结论护理干预可提高癫痫患者治疗依从性、减少癫痫发作频率、提高患者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4.
目的: 了解综合康复训练及社会支持对脑卒中抑郁的影响。方法: 观察28例脑卒中后抑郁患者在常规心理护理的基础上,给予早期康复训练及社会支持后抑郁缓解情况。结果: 抑郁消除24例,减轻4例,抑郁缓解率85.6%。结论: 脑卒中后抑郁患者在心理护理基础上,早期康复训练及良好的社会支持是减轻抑郁情绪、提高生存质量的有效措施。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和建立完善的脑卒中偏瘫患者运动功能康复训练的临床护理路径。方法将120例脑卒中偏瘫患者随机分为两组,观察组和对照组各60例,观察组采用临床护理路径进行体位护理,关节被动运动,床上翻身,主动运动,日常生活训练等,对照组采用传统护理模式,康复训练后对两组进行疗效评定。结果120例脑卒中患者经过康复训练后,应用临床护理路径组患肢运动功能提高明显,与对照组相比有明显差异。结论应用临床护理路径指导脑卒中偏瘫患者进行康复训练,可促进患者肢体运动功能的恢复,提高护理质量。  相似文献   
6.
目的观察临床护理路径(CNP)在脑梗死患者护理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将60例脑梗死患者分成两组:试验组和对照组,试验组30例采用预先制定的临床护理路径进行护理,对照组30例采用传统护理模式进行护理,比较两组患者的疾病及康复知识掌握情况、患者满意度、住院天数、医疗费用和疾病转归情况。结果试验组患者或家属对疾病及康复知识的掌握程度达到了80%,而对照组仅为50%,试验组的患者满意度调查结果显示,其优秀率高达90%,明显优于对照组(60%);与对照组相比,试验组患者住院时间缩短、医疗费用降低、偏瘫肢体恢复例数增多、病死率明显下降。结论 CNP是一种标准化的护理手段,能提高脑梗死患者的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7.
李敏  刘玉芳  徐云侠  颜顺荣  高文贤 《全科护理》2013,11(13):1247-1247
脑出血是指原发性脑实质出血,占全部脑卒中的10%~30%[1]。主动脉夹层(aortic dissection,AD)是指主动脉腔内血液从主动脉内膜撕裂处进入主动脉中膜,使中膜分离,并沿主动脉长轴方向扩展,形成主动脉壁的二层分离状态,又称主动脉壁  相似文献   
8.
早期康复训练在脑血管意外患者患肢功能恢复中的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早期康复训练在脑血管意外偏瘫患者肢体功能康复中的作用。方法80例急性脑血管意外患者,分为两组,均采用常规神经内科治疗和早期良肢位摆放。康复组缺血性脑血管意外患者入院1~2 d,出血性脑血管意外患者入院第1~2周病情稳定后实施早期康复训练。分为3个阶段4期,对照组未经指导的自我锻炼。结果4周结束后,两组患者功能恢复判定,康复组恢复情况优于对照组。结论早期康复训练可明显改善偏瘫患者肢体运动功能,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减少住院时间。  相似文献   
9.
10.
蛛网膜下腔出血(SAH)是指脑底或脑表面血管自发性破裂出血,血液进入蛛网膜下腔。常见病因为先天性动脉瘤、动静脉畸形及动脉硬化。本病再出血死亡率高,预防护理尤为重要。1996年1月~1999年4月,我科共收治SAH 30例,就护理体会作一报道。 1 临床资料   本组男10例,女20例;年龄31~81岁。发病诱因:用力过度16例,情绪激动9例,原因不详5例。再出血患者2例,死亡1例。临床表现:头痛16例,呕吐9例,肢体瘫痪5例,意识障碍7例。CT提示SAH 24例。腰穿诊断SAH 6例。治愈14例,好转14例,死亡2例。 2 护理   2.1 心理护理 患者突然发病,头痛剧烈,迫切希望得到救治;生活不能自理,对疾病缺乏正确认识,或担心医疗费用多均可产生忧虑、急躁心理。护士要同情、关怀、安慰和鼓励患者,做必要的解释工作,增强治疗信心。   2.2 绝对卧床休息,保持大便通畅 为防止再出血,要求绝对卧床至少4周,已有复发者应卧床2个月以上。头部抬高15°~30°,尽量避免搬动(尤其是头部)和不必要的操作,病室保持安静,训练患者在床上大小便,如因卧床肠蠕动减弱引起便秘,可每日按摩腹部10 min;口服果导、番泻叶;或开塞露导泻。选食粗纤维丰富的蔬菜和水果,供给足够的水分。保持会阴部清洁干燥,预防褥疮,定时慢动作翻身。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