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0篇
  免费   1篇
  国内免费   8篇
医药卫生   19篇
  2012年   2篇
  2011年   1篇
  2009年   7篇
  2008年   2篇
  2007年   2篇
  2006年   2篇
  2005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1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1.
目的:探讨外周神经损伤后,神经吻合口局部应用透明质酸对减少胶原瘢痕形成的作用。方法:实验于2003-04/2005—04在山西医科大学外科实验室完成。选用清洁级健康成年SD大鼠48只。随机分为透明质酸治疗组和生理盐水对照组。各24只。两组大鼠坐骨神经切断后行神经外膜吻合术,透明质酸治疗组于吻合口周围应用透明质酸钠凝胶。生理盐水对照组注射等量生理盐水,逐层缝合伤口。分别于术后4,12周取材。按照Pctersen分级标准对皮肤、肌肉、筋膜和神经组织与周围组织粘连的程度进行评估。结果:实验纳入大鼠48只,全部进入结果分析。①两组术后大体观察结果:术后两组大鼠皮肤及肌肉、筋膜愈合良好,均未发生伤口进开、进裂、感染现象。与生理盐水对照组比较。透明质酸治疗组术后4,12周神经吻合口与周围组织粘连均较轻(P〈0.05)。②两组术后不同时间Masson染色神经外膜胶原纤维厚度的比较:与生理盐水对照组比较,透明质酸治疗组术后4,12周神经外膜胶原纤维厚度均显著降低[(16.967&;#177;4.806)。(10.903&;#177;3.245)岬;(25.874&;#177;5.972),(12.042&;#177;5.599)μm;P均〈0.051。②两组术后不同时间Ⅰ、Ⅲ型胶原含量灰度值测量结果:与生理盐水对照组比较。透明质酸治疗组术后4,12周Ⅰ型胶原含量灰度值均显著下降[(42.679&;#177;11.786),(28.269&;#177;5.825)A;(49.561&;#177;8.097).(35.908&;#177;6.975)A;P均〈0.05];Ⅲ型胶原含量灰度值均显著升高[(23.722&;#177;4.326),(28.400&;#177;5.342)A;(32.284&;#177;5.497),(38.723&;#177;5.358)A;P均〈0.05]。(多术后12周两组神经再生状况透射电镜观察结果:透明质酸治疗组吻合口处神经纤维排列整齐,胶原纤维含量少、排列规则;生理盐水对照组胶原纤维含量较多,排列紊乱。结论:透明质酸可以有效减少周围神经吻合口神经外膜胶原纤维的形成,从而促进周围神经的再生。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外源性透明质酸钠关节内注射治疗膝关节骨性关节病(KOA)的不良反应及其发生机制。方法对自2004年1月到2006年1月门诊行透明质酸钠关节内注射治疗的124例KOA患者的不良反应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124例KOA患者接受了治疗,大部分疼痛明显缓解,5例出现关节局部肿痛加重,按病例数计算不良反应率为4.03%。结论透明质酸钠关节内注射治疗KOA临床效果确实,但可发生局部不良反应,应予注意。  相似文献   
3.
透明质酸对周围神经修复后瘢痕形成的预防作用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 探讨外周神经损伤后,神经吻合口局部应用透明质酸(hyaluronic acid,HA)对神经吻合口瘢痕形成的预防作用。方法 48只成年SD大鼠分别行切断坐骨神经后神经外膜吻合术,随机分为实验组(HA组,吻合口周围应用HA凝胶)和对照组(等渗盐水组)。分别于术后4周和12周观察吻合口周围瘢痕的产生状况,包括:(1)大体观察皮肤和肌肉、筋膜愈合情况以及神经吻合口与周围肌腔隙的粘连情况;(2)Masson染色;(3)Ⅰ、Ⅲ型胶原免疫组化染色;(4)透射电镜观察。结果(1)大体观察:HA对大鼠皮肤及肌肉筋膜的正常愈合无不良影响,实验组与对照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实验组在4周、12周神经吻合口与周围组织粘连情况均轻于对照组(P〈0.05)。(2)Masson染色和Ⅰ、Ⅲ型胶原免疫组化结果显示,实验组神经吻合口胶原纤维含量比对照组明显减少(P〈0.05)。(3)透射电镜观察可见HA组吻合口处神经纤维排列整齐,胶原纤维含量少、排列规则;而对照组胶原纤维含量较多,排列紊乱。结论 HA可以有效减少周围神经吻合口神经外膜胶原纤维的形成,进而促进周围神经的再生。  相似文献   
4.
背景:与成体间充质干细胞相比,来源于早期胚胎的卵黄囊间充质干细胞有更强的自我更新能力和可塑性,且在胚胎发育过程中可分化为成血管细胞和造血干细胞,启动胚胎血管发生和造血组织发育.目的:探讨小鼠卵黄囊间充质干细胞的生物学特征.设计、时间及地点:重复测量设计,细胞学体外观察,于2006-03/2007-01在首都医科大学组织学与胚胎学实验室完成.材料:妊娠10 d的ICR小鼠80只,由首都医科大学动物部提供.方法:显微分离ICR小鼠胚胎卵黄囊,经Ⅰ型胶原酶消化得到卵黄囊细胞,取贴壁细胞培养,于接近90%融合时按1:2进行传代.取生长状态良好的第1代细胞,以地塞米松、胰岛素定向诱导卵黄囊间充质干细胞向脂肪细胞方向分化;以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和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体外诱导其向血管内皮细胞方向分化.主要观察指标:相差显微镜下观察卵黄囊间充质干细胞形态;流式细胞仪检测卵黄囊间充质干细胞表面标志和细胞周期;钙钴法测定卵黄囊间充质干细胞碱性磷酸酶活性;细胞组织化学检测卵黄囊间充质干细胞化学变化;油红O检测诱导成脂能力;免疫荧光法鉴定诱导成血管内皮细胞能力.结果:体外培养获得的小鼠卵黄囊间充质干细胞大多数呈梭形;原代和第1代细胞均为CD44,CD105阳性,CD34也有少量表达;67.4%细胞处于G0/G1期,13.9%细胞处于S期;P1代细胞碱性磷酸酶染色及苏丹黑B反应呈阴性,PAS染色呈阳性;成脂诱导1周后,胞浆中有脂滴形成,经油红O染色脂滴为鲜红色;成血管内皮细胞诱导后,细胞由原来梭形或多角形渐变为圆形或椭圆形,且内皮细胞标志物FLK1染色呈阳性.结论:小鼠卵黄囊间充质干细胞的生物学特征与成体间充质干细胞相似.  相似文献   
5.
组织工程化皮肤的三维结构有3个要素,即细胞、支架和血液供应,其中血液供应对于皮肤的维持和移植最为重要.组织工程化皮肤的血管构建技术涉及多个方面,如接种血管形成的种子细胞,进而促进血管结构的形成.间充质干细胞是多潜能干细胞,因其具有独特的生物学特性,所以成为皮肤组织工程中重要的种子细胞;此外通过释放各种调控因子如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血小板衍生性生长因子等也可以促进血管的形成.  相似文献   
6.
韩小强  瓦龙美 《解剖学报》2008,39(1):111-116
目的 研究小鼠卵黄囊间充质干细胞(YS-MSCs)的分离、培养和鉴定.方法 显微分离妊娠10d的小鼠胚胎卵黄囊,经0.1%的Ⅰ型胶原酶消化1h得到卵黄囊细胞,取贴壁细胞培养,并于接近汇合时进行传代培养,透射电镜下观察YS-MSCs的超微结构;流式细胞仪检测YS-MSCs表面标志;钙钴法测定YS-MSCs碱性磷酸酶(AKP)活性;细胞组织化学检测YS-MSCs化学变化;地塞米松、胰岛素定向诱导YS-MSCs分化为脂肪细胞,油红0检测中性脂肪.结果 体外可获得YS-MSCs,细胞大多数呈梭形;透射电镜下YS-MSCs表面有微绒毛,胞浆中有丰富的线粒体、粗面内质网、高尔基复合体;核大,形态不规则;流式细胞术分析YS-MSCs免疫表型显示,原代和第1代YS-MSCs均为CD44、CD105阳性,CD34也有少量表达;细胞化学YS-MSCs PAS-过碘酸雪夫染色阳性,苏丹黑-B (S8)及碱性磷酸酶(AKP)染色阴性;YS-MSGs经成脂诱导后,胞浆中有脂滴形成,经油红0染色脂滴呈鲜红色.结论 小鼠YS-MSCs的生物学特性与成体间充质干细胞相似,且更为原始,提示其可作为组织工程的种子细胞来源.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褪黑素(MT)对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MSCs)成脂分化的影响,以及MT的作用机制。方法取大鼠骨髓分离培养BMSCs,经传代脂向分化,分组进行干预。对照组为单纯脂向分化(模型)组;实验A组用MT进行干预;实验B组用MT和其受体拮抗剂2-苯基-N-乙酰色胺(LZD)共同干预。检测脂肪细胞的比例来比较各组的脂化程度,并应用反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技术检测各组细胞中成脂转录因子过氧化物酶体增殖体激活受体γ(PPARγ)mRNA的表达。结果实验A组脂化程度明显低于对照组和实验B组(P<0.05)。结论MT能抑制BMSCs向成脂方向分化,并通过其受体机制起作用。这可能与骨质疏松的病因学有关。  相似文献   
8.
目前,在生命科学研究领域,我国正在逐步与国际接轨,不论是在科研立项还是在学术期刊发表涉及人的生物医学研究成果[1],相关管理部门都提出了伦理审查要求.但在科研伦理审查方面,我国目前还处于学习国外知识经验的阶段[2],尚没有一个统一、具体的操作规程.而且,由于历史和认识等方面原因,很多医院在开展这些工作时对伦理问题重视不够,也缺乏相应的管理措施.2003年9月,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颁布了《药物临床试验监督管理规范》(GCP),以法规的形式明确了医学伦理委员会的伦理审查成为临床试验的必需环节[3].  相似文献   
9.
胰体尾癌38例诊断经过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探讨胰体尾癌的早期诊断.方法 回顾分析、总结经病理学证实的38例胰体尾癌首发症状、首次就诊时间、首次诊断误诊病种及原因等,比较超声与CT检查对胰体尾癌检出率的不同.23例患者进行了肿瘤标志物检测.结果 首发症状以腹痛,尤其是左上腹痛多见,易被忽略.该病首次就诊时较易误诊为胃炎.超声胰体尾部异常检出率为42.1%(16/38),CT检出率为100%(38/38).CA19-9升高者占82.6%(19/23),大于500 U/ml占73.9%(17/23).结论 应提高对胰体尾癌的认识,对可疑病例进行及时、准确、有序的检查.肿瘤标志物CA19-9检查可提高早期胰体尾癌诊断率.  相似文献   
10.
背景:与成体间充质干细胞相比,来源于早期胚胎的卵黄囊间充质干细胞有更强的自我更新能力和可塑性,且在胚胎发育过程中可分化为成血管细胞和造血干细胞,启动胚胎血管发生和造血组织发育。 目的:探讨小鼠卵黄囊间充质干细胞的生物学特征。 设计、时间及地点:重复测量设计,细胞学体外观察,于2006-03/2007-01在首都医科大学组织学与胚胎学实验室完成。 材料:妊娠10 d的ICR小鼠80只,由首都医科大学动物部提供。 方法:显微分离ICR小鼠胚胎卵黄囊,经Ⅰ型胶原酶消化得到卵黄囊细胞,取贴壁细胞培养,于接近90%融合时按1∶2进行传代。取生长状态良好的第1代细胞,以地塞米松、胰岛素定向诱导卵黄囊间充质干细胞向脂肪细胞方向分化;以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和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体外诱导其向血管内皮细胞方向分化。 主要观察指标:相差显微镜下观察卵黄囊间充质干细胞形态;流式细胞仪检测卵黄囊间充质干细胞表面标志和细胞周期;钙钴法测定卵黄囊间充质干细胞碱性磷酸酶活性;细胞组织化学检测卵黄囊间充质干细胞化学变化;油红O检测诱导成脂能力;免疫荧光法鉴定诱导成血管内皮细胞能力。 结果:体外培养获得的小鼠卵黄囊间充质干细胞大多数呈梭形;原代和第1代细胞均为CD44,CD105阳性,CD34也有少量表达;67.4%细胞处于G0/G1期,13.9%细胞处于S期;P1代细胞碱性磷酸酶染色及苏丹黑B反应呈阴性,PAS染色呈阳性;成脂诱导1周后,胞浆中有脂滴形成,经油红O染色脂滴为鲜红色;成血管内皮细胞诱导后,细胞由原来梭形或多角形渐变为圆形或椭圆形,且内皮细胞标志物FLK1染色呈阳性。 结论:小鼠卵黄囊间充质干细胞的生物学特征与成体间充质干细胞相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