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7篇
  免费   4篇
医药卫生   41篇
  2022年   1篇
  2020年   1篇
  2018年   1篇
  2014年   3篇
  2013年   5篇
  2011年   1篇
  2010年   5篇
  2009年   5篇
  2008年   6篇
  2007年   3篇
  2005年   1篇
  2004年   1篇
  2003年   1篇
  2002年   3篇
  2001年   1篇
  1999年   2篇
  199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构建以HGF为目的基因、以EGFP为报告基因的非融合蛋白真核表达载体pCMV-HGF-IRES-EGFP,并观察HGF基因在原代培养的大鼠骨骼肌细胞中的表达。方法利用BamHI单酶切质粒pcDNA3-HGF,得到HGF基因片段,将其正向插入到真核表达载体pCMV-IRES-EGFP的CMV后方BamHI的单克隆位点。脂质体介导转染至原代培养的大鼠骨骼肌细胞,在荧光显微镜下观察EGFP的表达,并用ELISA法检测HGF的表达情况。结果构建了HGF的非融合蛋白真核表达载体pCMV-HGF-IRES-EGFP,转染原代培养的大鼠骨骼肌细胞24~72h后,见30%的细胞表达EGFP。ELISA检测细胞培养液证实转染后第1天即有HGF的表达,第4天HGF浓度为(5402.0±227.9)ng/L。结论成功构建了非融合蛋白真核表达载体pCMV-HGF-IRES-EGFP,其在原代培养的大鼠骨骼肌细胞中能有效表达。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影响进展期食管胃结合部腺癌根治性切除术后复发转移的危险因素.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0年1月至2007年1月天津医科大学附属肿瘤医院行根治性切除术的385例食管胃结合部腺癌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228例患者术后无复发转移(无复发转移组),157例患者出现复发转移(复发转移组).通过门诊或电话方式进行随访,了解患者生存情况,随访时间截至2012年9月.单因素及多因素分析探讨可能影响患者术后发生复发转移的危险因素.术后复发转移的单因素分析采用x2检验,再将单因素分析中有统计学意义的变量纳入Logistic回归模型进行多因素分析;采用Kaplan-Meier法绘制生存曲线,生存分析采用Log-rank检验.结果 术后随访时间为3~ 108个月,中位随访时间为36个月.全组患者术后157例发生肿瘤复发转移,肿瘤平均复发时间为根治性切除术后17.9个月.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大体分型、分化类型、浸润深度、阳性淋巴结数目、阴性淋巴结数目及TNM分期有统计学意义(x2=5.248,13.493,12.319,18.315,9.704,10.281,P<0.05).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分化类型、浸润深度、阳性淋巴结数目及阴性淋巴结数目是食管胃结合部腺癌根治性切除术后复发转移的独立危险因素(OR=1.805,1.809,1.520,0.763,P<0.05).无复发转移组和复发转移组患者的阳性淋巴结数目分别为(3.86±0.28)枚和(6.89±0.58)枚,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5.118,P<0.05);无复发转移组和复发转移组患者的阴性淋巴结数目分别为(14.04±0.54)枚和(10.53±0.56)枚,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4.386,P<0.05).阳性淋巴结数目为0、1~2、3~6、≥7枚的患者5年生存率分别为46.4%、43.8%、27.1%、7.2%,中位生存时间分别为53、47、35、26个月,不同阳性淋巴结数目患者5年生存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54.783,P<0.05);阴性淋巴结数目为<9、10 ~15、≥16枚的患者5年生存率分别为22.1%、21.5%、45.5%,中位生存时间分别为28、34、47个月,不同阴性淋巴结数目患者5年生存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22.814,P<0.05).结论 肿瘤的分化类型、浸润深度、阳性和阴性淋巴结数目是食管胃结合部腺癌根治性切除术后复发转移的独立危险因素,其中阳性和阴性淋巴结数目对患者预后的影响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食管、贲门类癌的诊断、治疗及预后。方法我院18例食管、贲门类癌患者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总结、分析。结果本组食管类癌6例,贲门类癌12例,均行手术治疗,并辅以术后化疗。食管类癌患者最长生存26个月;贲门类癌患者最短生存10个月,最长1例生存近15 a,1例超过14 a仍存活,均为使用IFN-α治疗者。结论食管、贲门类癌少见,几乎全部由术后病理明确诊断,手术治疗是首选,预后与肿瘤大小、侵犯深度、淋巴结转移等有关。  相似文献   
4.
陈传贵  欧文闻 《河北医药》2002,24(9):726-727
目的 探讨新生儿低血糖症发生的危险因素。为临床防治提供依据。方法 对住院的1010例新生儿于入院时进行血糖筛查,结果 低血糖51例,总发生率为5.1%,其中早产儿为17.4%,低出生体重儿为17.2%,巨大儿为27.7%,均显著高于足月正常体重儿的2.2%。新生儿窒息易引起低血糖,在低血糖治疗时,早产儿,低出生体重儿较足月正常体重儿更易发生一过性高血糖,结论 对凡存在早产,低出生体重,巨大儿,窒息等低血糖危险因素的新生儿,均应严密监测血糖,并尽早喂养或鼻饲,在治疗过程中早产儿,低出生体重儿血糖恢复正常后应减慢葡萄糖输注速度或给5%葡萄糖液,以避免发生高血糖。  相似文献   
5.
欧文闻  陈传贵 《安徽医学》2007,28(3):213-214
目的为观察重组人干扰素-γ治疗轮状病毒性肠炎的疗效。方法将35例轮状病毒性肠炎患儿分为治疗组18例,对照组17例。治疗组应用干扰素,对照组应用病毒唑,其它治疗方法相同。观察疗效,比较两组的平均退热时间,止泻时间及总治疗时间。结果治疗组的几项指标明显优于对照组,两组间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说明重组人干扰素-γ是治疗轮状病毒性肠炎的有效药物。  相似文献   
6.
目的总结超声在新生儿重症脑室出血后脑积水(PHH)侧脑室置管引流术中的临床运用价值。方法将本院新生儿重症监护室30例重症PHH患儿随机分配为超声引导组及盲穿组,并对比研究两组的治疗过程及疗效。结果超声引导组的一次穿刺成功率及术后病情好转率明显高于盲穿组,而穿刺总次数、穿刺失败率、穿刺平均耗时、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明显低于盲穿组,两组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超声能实时动态地监测经前囟侧脑室穿刺置管引流全过程,较临床盲穿快速、安全及有效,并发症少且病情好转率高,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去铁胺(DFO)对β-地中海贫血儿童听力的远期影响。方法2007年11月—2008年2月对34例地中海贫血患儿进行听力测定并检测血红蛋白和铁蛋白浓度,21例患儿参与1年后随访。结果34例患儿中14例(41.2%)出现不同程度的听力损害,听力正常组与听力异常组间血红蛋白、铁蛋白、DFO用药量、时间等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1年后,参与随访21例首次听力检查正常的13例中,6例转为轻度听力损害;首次听力检查异常的8例中,2例听力恶化,4例稳定,2例好转,未见完全听力恢复正常者。结论去铁胺耳毒性与剂量和用药时间无明显相关,去铁胺对地中海贫血儿童听力远期影响尚待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8.
唐鹏  陈传贵  于振涛 《临床荟萃》2011,26(16):1390-1393
目的初步探讨在乏氧培养条件下重组腺相关病毒(rAAV)介导的靶向缺氧诱导因子1α(HIF-1α)小干扰核糖核酸(siRNA)对KYSE150人食管鳞癌细胞增殖和迁移的影响。方法首先构建rAAV介导的以HIF-1α为靶基因的RNA干扰表达载体,即rAAV-siHIF-hrGFP。将rAAV-siHIF-hrGFP及rAAV-hrGFP分别转染对数生长的KYSE150细胞,在乏氧培养条件下模拟肿瘤细胞的乏氧环境进行培养,应用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Real-TimePCR)、蛋白质印迹法(Western Blot)、3-(4,5-二甲基噻唑-2)-2,5-二苯基四氮唑溴盐(MTT)法和Transwell侵袭实验法,观察KYSE150细胞HIF-1αmRNA和蛋白水平的表达及KYSE150细胞增殖和迁移的影响。本实验共分3组:①对照组(Wt)组;②rAAV-hrGFP组,即空载病毒组(Cv组);③rAAV-siHIF-hrGFP组,即干扰病毒组(Si组)。结果在乏氧培养条件下,rAAV-siHIF-hrGFP能够抑制KYSE150细胞HIF-1αmRNA和蛋白的表达,HIF-1α蛋白测定(灰度比):Wt组1.121±0.038、Cv组1.098±0.023、Si组0.426±0.020,与Si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同时能够抑制KYSE150细胞增殖和迁移,细胞增殖(A值):Wt组1.276±0.077、Cv组1.312±0.073、Si组0.621±0.053,与Si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但rAAV-hrGFP对KYSE150细胞增殖、迁移及HIF-1α的表达未见有明显影响。结论在乏氧培养条件下,利用rAAV介导的siRNA技术抑制HIF-1α的表达,可有效抑制KYSE150细胞体外增殖和迁移。  相似文献   
9.
目的:初步探讨食管鳞癌中高迁移率蛋白B1(HMGB 1)的表达及其与淋巴结转移和患者预后的关系。方法:收集72例有完整临床及随访资料的胸段食管鳞癌石蜡标本,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染色和统计学的方法,观察HMGB 1 和VEGF-C、VEGF-D 、LYVE-1 在食管鳞癌组织中的表达,并分析HMGB 1 与VEGF-C、VEGF-D 、微淋巴管密度(MLD)、淋巴结转移及各种临床病理参数和患者预后之间的关系。结果:HMGB 1 在食管鳞癌组织中呈高表达,阳性率达69.44% ,而在正常组织中很少表达,并且有淋巴结转移的表达率为81.82% ,无淋巴结转移的表达率为58.97% ,有显著性差异(P<0.05)。 另外,HMGB 1 的表达与食管鳞癌的分期、VEGF-C、VEGF-D 的表达、MLD及患者的预后密切相关(P<0.05或P<0.01);同时,VEGF-C、VEGF-D 的表达也与食管鳞癌的淋巴结转移、MLD密切相关(P<0.05或P<0.01)。 结论:在食管鳞癌中,HMGB 1 的大量表达可能是通过调控VEGF-C、VEGF-D 的表达来促进新生淋巴管生成,从而促进其淋巴结转移并影响患者的预后。因此,HMGB 1 有可能作为反映食管癌预后的重要生物学指标及抗食管癌淋巴管生成的重要靶点。   相似文献   
10.
  目的   初步探讨BCL-2/腺病毒E1B 19 kDa相关蛋白3(BCL2/adenovirus E1B19 kd-interacting protein3, BNIP3)和乏氧诱导因子-1α(HIF-1α)在食管鳞癌(ESCC)中表达及其与临床病理之间的关系和意义。   方法   采用免疫组织化学S-P方法分别测定食管鳞癌组织和切端正常食管黏膜组织芯片的BNIP3、HIF-1α的表达水平。运用统计学方法对比分析BNIP3和HIF-1α在食管鳞癌组织和切端正常黏膜组织中的表达以及BNIP3和HIF-1α与肿瘤原发病灶部位、肿瘤浸润深度(T分期)、TNM分期、淋巴结转移(含淋巴侵犯)、肿瘤组织分化程度(分级)等临床病理特征之间的关系。   结果   BNIP3表达在细胞质中, HIF-1α表达在细胞核和细胞质中。食管鳞癌组织中BNIP3蛋白表达阳性率37.5%(27/72), 明显低于正常切端组织的60%(18/30)(P=0.037);HIF-1α蛋白表达阳性率52.7%(38/72), 明显高于正常切端组织的13.3%(4/30)(P < 0.001)。BNIP3蛋白表达与食管癌的肿瘤浸润深度、TNM分期、淋巴结转移相关(P=0.035、P=0.048、P=0.033)。HIF-1α蛋白表达亦与肿瘤浸润深度、TNM分期、淋巴结转移相关(P=0.023、P=0.004、P=0.002)。并且, BNIP3表达与HIF-α表达呈负相关(r=-0.274, P=0.020)。   结论   在食管鳞癌中, BNIP3与HIF-1α的表达密切相关, 且均与肿瘤的浸润深度、TNM分期、淋巴结转移密切相关。因此, 联合检测BNIP3和HIF-1α, 有助于食管鳞癌的辅助诊断、病期评价及预后判断。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