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0篇
  免费   0篇
医药卫生   20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2篇
  2019年   2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3篇
  2014年   4篇
  2012年   1篇
  2010年   2篇
  2007年   1篇
  2006年   1篇
  200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经临床观察,BIPAP,VISION正压无创辅助通气治疗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合并重症呼吸衰竭有一定的疗效。但是对于严重排痰障碍、误吸患者应及时发现,尽早改用有创通气。因此必须加强各方面的观察和护理以保证患者顺利接受治疗。  相似文献   
2.
目的:研究原发性肝癌患者治疗期间经外周静脉穿刺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eripherally inserted central catheter,PICC)堵管的相关因素并提出有效护理对策.方法:选取2010年3月1日至2015年12月1日无锡市第二人民医院收治的原发性肝癌患者1026例为研究对象,记录患者性别、年龄、家族史、吸烟史、基础疾病等基本信息,PICC过程中对患者进行严密观察,记录穿刺部位、有无血液反流、冲管或封管、导管尖端移位及导管折叠等情况,并回顾性分析原发性肝癌患者治疗期间PICC堵管的相关因素.结果:原发性肝癌患者治疗期间PICC堵管26例,占2.6%;影响PICC堵管的危险因素中基础疾病(OR=1.978,P<0.05)、血液返流(OR=2.237,P<0.05)、导管维护不当(OR=2.161,P<0.05)、机械因素(OR=2.643,P<0.05).结论:原发性肝癌患者治疗期间PICC堵管与患者基础疾病、血液反流、导管维护不当、机械性因素等密切相关,因此临床护理中应加强对导管的维护,及时有效冲管、封管,避免血液反流,做到早发现、早处理,从而减少堵管对患者不良影响.  相似文献   
3.
目的:建立年轻护士规范化培训体系,评价其在“年轻护士素质提高行动”实施过程中的实践效能。方法采用整群抽样的方法,以无锡市二院2010年10月-2011年12月新招聘的202名新毕业护士为培训对象,根据培训目标制定系统的规范化培训方案,通过设立多个培训基地,采取阶段量化培训、全程“夜自习”管理、一对一导师带教以及实境培训和情景模拟相结合的方式,强化年轻护士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基本技能和提高人际沟通能力,培养敏锐的临床观察力和评判性思维能力,并对规培计划完成情况及培训效果进行评价与考核。结果通过实施“年轻护士素质提高行动”,促进了202名年轻护士自我效能感和核心能力的培养,自我效能感培训后(2.69±0.40)分显著高于培训前(1.73±0.51)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3.59,P<0.01);护士核心能力培训后的护士总得分(137.21±25.42)分较培训前(118.53±19.28)分上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5.87,P<0.01);理论与技能成绩分别从培训前的(81.18±6.12),(81.58±3.22)分上升到培训后的(89.36±4.34),(87.98±5.52)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t分别为3.37,2.86;P<0.01);护理综合满意度从2011年的院87.6%显著上升至2012年的94.9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5.86,P<0.01);通过实施情景模拟教学,普遍提升了年轻护士的临床综合能力。结论“年轻护士素质提高行动”实施体系通过精心设计、合理实施,科学评价,能够提高年轻护士的综合能力,是一种值得推广应用的培训方法。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小密封瓶在治疗冠状动脉造影术后假性动脉瘤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选择64例本院收治的冠状动脉造影术后假性动脉瘤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其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32例。对照组患者采用弹力绷带包扎局部,观察组患者在此基础上应用小密封瓶加压动脉穿刺处。采用汉密尔顿焦虑量表( HAMA)评价两组患者的焦虑症状,比较两组治愈时间、住院时间及术后满意度情况。结果观察组患者治愈时间、住院时间、焦虑症状积分分别为(2.7±0.6) d,(4.8±1.6) d,(1.9±0.8)分,均低于对照组的(5.4±1.3)d,(7.2±2.1)d,(2.7±1.1)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值分别为10.668,5.142,3.327;P<0.01);观察组患者满意度93.6%,对照组为65.6%,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7.819,P<0.01)。结论弹力绷带包扎局部联合小密封瓶加压动脉穿刺处能缩短冠状动脉造影术后假性动脉瘤患者的治愈时间及住院时间,促进术肢恢复,缓解焦虑症状,提高患者满意度,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5.
张春晓  赵世娣  周静怡 《全科护理》2021,19(36):5130-5133
目的:分析ABCD护理分级联合主动气道加温湿化干预对急性肺炎症状的改善效果及焦虑抑郁(HAD)评分的影响.方法:选取2019年1月—2020年12月医院呼吸科收治的120例急性肺炎病人进行研究,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两组,对照组(n=60)行常规护理及主动气道加温湿化干预,观察组(n=60)实施主动气道湿化及ABCD分级护理干预,对比两组病人干预前后的症状、焦虑抑郁及睡眠质量的改善情况.结果:经过干预,观察组咳嗽消失时间、发热消失时间、胸痛消失时间、咳痰消失时间、肺啰音消失时间、呼吸困难消失时间均短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值分别为7.394,6.572,7.458,7.855,6.994,6.507,P均<0.05);随访时,观察组的焦虑、抑郁(HAD)评分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值分别为7.641,7.432,P均<0.05);干预后,观察组病人的睡眠质量评分(4.21±1.05)分低于对照组(7.95±1.38)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8.395,P<0.05).结论:主动气道加温湿化与ABCD护理分级干预联合应用可有效改善急性肺炎病人的症状体征,改善焦虑、抑郁负性心理,提高睡眠质量,有利于促进病人康复.  相似文献   
6.
目的:观察前列地尔联合神经节苷脂治疗急性脑梗死的疗效。方法:连续性收集2010年1月至2013年12月无锡新区凤凰医院神经内科收治的急性脑梗死患者96例,随机分为2组,联合用药组50例和对照组46例。在基础治疗上,治疗组应用前列地尔联合神经节苷脂治疗,对照组单用神经节苷脂,2周为1个疗程;观察两组患者治疗前后临床疗效、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日常生活能力变化及认知功能评分的差异。结果:联合用药组2周后总有效例数为47,对照组为34,联合用药组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联合用药组比对照组的神经功能缺损评分明显降低,而日常生活能力评分、患者认知功能明显提高,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前列地尔联合神经节苷脂治疗急性脑梗死疗效确切,比单独使用神经节苷脂治疗效果更好。  相似文献   
7.
为满足功能障碍群体对生活自理、自立的迫切渴求,高技术含量的智能护理床不断得以开发利用。目前国内三级甲等医院多存在床位使用紧张的问题,病房内空间的合理有效使用十分重要。多数医院规定患者的物品必须放置在医院配备的床头柜内。但床头柜不仅使用空间狭小,而且每次拿取物品不方便:同时为提高患者卧床的舒适度、满足治疗需要。需协助患者改变床头、床尾的高度,这加重了医护人员或患者家属的劳动强度。本研究根据医院的实际情况研制了一款智能带桌板的护理床,现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全程护理干预对纤维支气管镜检查病人影响。方法:选择从2007年2月1日至2009年10月31日在我院行纤维支气管镜检查的520例病人,随机分为全程组和常规组。对全程组进行全程护理干预,常规组按传统方法进行护理,将护理结果进行对比。结果:全程组平均检查时间比常规组缩短了15分钟;并发症发生率降低了0.77%;病人满意度提高了16.8%。(P均〈0.05)。结论:全程护理干预既能提高工作效率,减少并发症,又能提高满意度。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非语言交流在冠心病监护病房(Coronary Care Unit,CCU)重症患者护理工作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15年4月~2016年2月,于本院CCU病房住院的92例重症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45例和对照组47例,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健康宣教、饮食指导等,护理过程中的交流以语言交流为主。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采用非语言交流护理,包括仪表管理、表情交流、辅助工具运用、身体姿势及手势交流等。采用护理满意度问卷、焦虑自评量表(self-rating anxiety scale,SAS)、抑郁自评量表(self-rating depression scale,SDS)及生活质量量表(Medical Outcomes Study Short Form-36,SF-36),分别对2组患者满意度、焦虑抑郁及生活质量情况进行比较。结果观察组满意度评分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护理干预后SAS及SDS评分均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观察组SAS及SDS评分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2组护理干预后SF-36量表8个维度评分均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观察组SF-36量表8个维度评分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CCU重症患者护理过程中运用非语言交流,能提高患者满意度,改善焦虑、忧郁的心理状态,并提高其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脑电双频指数(BIS)监测联合Ramsay镇静评分在预防ICU患者非计划性气管拔管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选择93例神志清醒的气管插管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法将患者分为实验组47例与对照组46例,实验组采用BIS监测联合Ramsay镇静评分进行镇静管理,对照组采用Ramsay镇静评分进行镇静管理,对2组患者气管插管期间非计划性拔管发生率进行比较.结果 实验组非计划性拔管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结论 BIS监测联合Ramsay镇静评分比单纯Ramsay镇静评分法更适合于气管插管患者的镇静管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