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52篇
  免费   14篇
  国内免费   18篇
医药卫生   384篇
  2024年   3篇
  2023年   8篇
  2022年   5篇
  2021年   6篇
  2020年   11篇
  2019年   7篇
  2018年   7篇
  2017年   5篇
  2016年   4篇
  2015年   5篇
  2014年   13篇
  2013年   10篇
  2012年   9篇
  2011年   20篇
  2010年   26篇
  2009年   13篇
  2008年   16篇
  2007年   21篇
  2006年   12篇
  2005年   20篇
  2004年   37篇
  2003年   70篇
  2002年   18篇
  2001年   19篇
  2000年   10篇
  1999年   3篇
  1998年   1篇
  1997年   2篇
  1996年   2篇
  199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8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1.
2.
免疫 PCR不是用酶标记抗体 ,而是用DNA标记抗体 ,利用电泳区带反映试验结果 ,从理论上可检测到数个抗原分子。应用免疫 PCR检测丙肝抗体 ,同时与常规ELISA方法进行比较。结果发现此方法比常规ELISA法高 3个数量级 ,增加了丙肝抗体的检出率。因此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本院门诊及住院肝炎患者血清 15 1份进行了试验 ,丙肝抗原片段NS3、NS4、core以包被液 5 0 0 μl 0 .4μg包被Eppendof管 ,4℃过液 ,用TBS洗涤 3次 ,然后每孔加ETBS 37℃ 90min封板 ,洗涤 5次 ,洗涤液为TETBS 4℃保存备…  相似文献   
3.
目的在中国健康成年志愿者中评价单次静滴甲磺酸加替沙星氯化钠注射液的安全性、耐受性.方法根据新药临床试验指导原则设计试验方案,并获得伦理委员会批准.受试者须自愿签署知情同意书.选择48名18~50岁健康成人,经体检及实验室检查均在正常范围内.用区组随机化设计方法,将受试者随机分配至100mg、200mg、300mg、400mg、500mg、600mg、700mg、800mg剂量组中,每组6名,男女各半.观察指标为临床症状体征,实验室指标包括心电图、脑电图、血常规、凝血功能、尿常规、肝功能、肾功能、电解质等.严密观察记录试验期间发生的不良事件.结果各组入选受试者体检及实验室检查各项指标测定值均在正常范围,条件均衡,具较好可比性.给药后体温、呼吸频率、脉搏、血压、血常规、尿常规、肾功能、电解质、心电图、脑电图等未见有临床意义的改变.试验中未见严重的临床不良反应,只发现3例次可能与药物有关的轻度-过性不良反应,分别表现为面部瘙痒、皮疹、GOT或GPT升高.结论健康受试者单次静滴甲磺酸加替沙星氯化钠注射液,最大剂量至800mg,比较安全、耐受性较好.推荐临床使用剂量为400mg/次/日.  相似文献   
4.
目的:研究中国健康成年男性志愿者单剂静滴甲磺酸加替沙星注射液的药代动力学。方法:按药物临床试验管理规范(GCP)指导原则设计试验方案。选择9名受试者分别依次单刘静滴100,200和400mg的甲磺酸加替沙星注射液后,应用HPLC测定血药浓度,采用3P97软件进行数据处理,求出药代动力学参数。结果:受试者分别给药后,药-时曲线符合二房室模型,主要药代动力学参数C_(max)分别为1.10±0.19,2.17±0.33和3.16±0.47mg·L~(-1);t_(1/2)β分别为7.42±1.99,8.41±2.72和8.46±2.83h;AUC_(0-∞)分别为4.45 ±0.71,11.10±1.81和23.03±3.83mg h·L~(-1)。原形药主要经肾排泄,48h尿药累积排泄率分别为(43.08±15.79)%,(51.33±23.69)%和(45.67±18.22)%。结论:9名静滴甲磺酸加替沙星注射液后,药-时曲线符合二房室模型。提示甲磺酸加替沙星在100~400mg剂量内药物体内过程基本呈线性动力学特征而无饱和性,主要排泄途径为肾脏。  相似文献   
5.
目的研究中国健康成年志愿者单剂口服甲磺酸加替沙星片的药代动力学。方法按GCP指导原则设计试验方案,选择9名健康受试者分别依次单剂口服200、400、600mg三个剂量的甲磺酸加替沙星片后,应用HPLC测定血药浓度,采用3P97软件进行数据处理,求出药代动力学参数。结果受试者分别给药后,药-时曲线符合二房室模型,主要药代动力学参数Cmax分别为(2.028±0.362)mg/L、(3.749±0.446)mg/L、(4.876±0.569)mg/L;t1/2β分别为(7.489±0.806)h、(7.063±0.890)h、(7.735±0.8701)h;AUC0-t分别为(12.24±1.51)mg·h/L、(26.02±3.38)mg·h/L、(39.22±6.57)mg·h/L;原型药主要经肾排泄,48h尿药累积排泄率分别为(61.90±7.70)%、(60.90±5.70)%和(58.74±13.49)%。结论9名健康受试者分别口服给药后,药-时曲线符合二房室模型,甲磺酸加替沙星在200~600mg剂量范围内药物体内过程呈线性动力学特征而无饱和性,主要排泄途径为肾脏。  相似文献   
6.
单次静滴D-聚甘酯注射液在中国健康人体的安全性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在中国健康成年志愿者中评价单次静滴D-聚甘酯注射液的安全性与耐受性。方法用区组随机化设计,选择18~50岁健康成人36名,随机分至50~300mg共6个剂量组,每组6人,男女各半。观察试验期间发生的药物不良事件,及临床症状、体征、实验室指标变化。用方差分析进行数据统计处理。结果各组入选受试者给药前各项指标测定值均在正常范围。给药后血常规、尿常规、肝、肾功能、电解质、心电图和脑电图等检查均在正常范围内。其中有5例受试者出现给药侧手部肿胀,1例出现头晕、冷汗等可能与药物相关的轻度一过性药物不良反应。试验中未见严重的药物不良反应。结论单次静滴D-聚甘酯注射液,最大剂量至300mg比较安全,耐受性较好。  相似文献   
7.
甲磺酸加替沙星片治疗急性细菌性感染的细菌学疗效   总被引:6,自引:2,他引:6  
目的评价甲磺酸加替沙星片治疗急性细菌性感染疾病的细菌学疗效. 方法以盐酸左氧氟沙星片为对照药,采用多中心随机盲法阳性对照平行试验设计方法,评价甲磺酸加替沙星片治疗急性细菌性感染的细菌学疗效. 结果甲磺酸加替沙星片组和盐酸左氧氟沙星片组细菌分离阳性率分别为77.42%和80.99%;两组细菌清除率分别为 97.92%和97.96%;对不同致病菌感染有效率分别为83.33%~100%和80%~100%;以上结果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纸片药敏试验结果表明加替沙星、左氧氟沙星、氧氟沙星、环丙沙星和司帕沙星的细菌敏感率分别为93.81%、93.30%、91.24%、84.54%和87.11%;从MIC90结果看,加替沙星对多数致病菌的抗菌活性略强于左氧氟沙星. 结论甲磺酸加替沙星片具有良好的细菌学疗效.  相似文献   
8.
磷霉素与替考拉宁对90株革兰阳性球菌的联合药敏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评价磷霉素与替考拉宁对90株革兰阳性(G )球菌的体外联合抗菌效应. 方法采用棋盘法设计,微量肉汤稀释法测定;测定不同浓度组合的抗菌药物对90株临床分离的革兰阳性球菌的联合药敏,计算FIC指数并判定联合效应;FIC≤0.5为协同作用,0.52为拮抗作用. 结果磷霉素与替考拉宁联合应用后,其MIC50显著降低;FIC指数分布:FIC≤0.5占60.00%~93.30%;0.52为0. 结论磷霉素与替考拉宁联合用药后,对革兰阳性球菌基本表现为协同作用和相加作用,并以协同作用为主,无关作用较少,无拮抗作用.  相似文献   
9.
头孢地尼与其他6种β-内酰胺类的体外抗菌活性研究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目的 比较头孢地尼与头孢克肟、头孢克洛、头孢呋辛、头孢拉定、头孢氨苄、阿莫西林对临床常见致病菌的体外抗菌活性。方法 采用琼脂平板稀释法测定最低抑菌浓度 (MIC)。结果 头孢地尼对金黄色葡萄球菌、表皮葡萄球菌的敏感率分别为 73 3%、90 % ,抗菌活性显著强于头孢克肟 ;对肺炎克雷伯氏菌的活性与头孢克肟相似 ,强于受试第一代、二代头孢菌素 ;对大肠埃希氏菌活性强于其他 6种抗生素 ;对变形菌活性与头孢克肟相似。阴沟肠杆菌、柠檬酸杆菌属对受试药物耐药性均较高 ,其中头孢地尼和头孢克肟的敏感率 40 %左右 ,较其他 5种抗生素为强。结论 头孢地尼对大部分革兰氏阳性及革兰氏阴性菌具有较强的抗菌活性。  相似文献   
10.
目的:在中国健康成年志愿者中评价单次皮下注射重组人胰高血糖素类多肽-1(7-36)[rhGLP-1(7-36)]的安全性、耐受性。方法:根据GCP设计试验方案,并获得伦理委员会批准。受试者须自愿签署知情同意书。选择42名18~50岁健康成人,将受试者随机分至0.10~0.45mg7个剂量组,每组6名,男女各半,分别接受单次皮下注射rhGLP-1(7-36),进行临床和实验室检查,考察药物耐受性。结果:单次皮下注射rhGLP-1(7-36)耐受性试验中,各组受试者各项指标测定值均在正常范围内,条件均衡,具较好可比性。因剂量至0.30mg时,不良事件(恶心、呕吐)在该组发生率超过50%,故于该剂量组试验完成后终止了下一剂量组试验,仅有4个剂量组共24名健康受试者完成了本试验。24例受试者完成的4个剂量组耐受性试验中,给药后实验室检查未见有临床意义的改变。试验中出现10例(共15例次)可能与药物有关的不良反应,如头晕、恶心、呕吐等,但均可耐受,且为一过性反应,于给药后1h内自行消失。其中,不良反应主要发生在0.25、0.30mg组(共7例12例次),而低剂量组(0.10、0.20mg)仅有3例发生轻度不良反应。15例次不良反应中,头晕、恶心有10例次,呕吐有5例次;整个试验过程未见严重不良事件。结论:24名中国健康成年受试者分别单次皮下注射rhGLP-1(7-36),最大剂量至0.20mg,比较安全、耐受性较好,为最大耐受剂量。而单次给药剂量至0.25mg或0.30mg则不良反应发生率较高,最大耐受剂量为0.20mg。建议单次用药剂量不宜超过0.20mg。在Ⅱ期临床试验中需严密观察恶心、呕吐这些与药物可能有关的不良反应及其发生机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