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25篇
  免费   6篇
医药卫生   131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6篇
  2022年   11篇
  2021年   7篇
  2020年   4篇
  2019年   3篇
  2018年   5篇
  2017年   3篇
  2016年   2篇
  2015年   8篇
  2014年   6篇
  2013年   2篇
  2012年   3篇
  2011年   1篇
  2010年   12篇
  2009年   8篇
  2008年   5篇
  2007年   5篇
  2006年   5篇
  2005年   3篇
  2004年   5篇
  2003年   5篇
  2002年   1篇
  2001年   1篇
  2000年   2篇
  1998年   2篇
  1995年   1篇
  1994年   1篇
  1992年   1篇
  1991年   3篇
  1990年   1篇
  1988年   2篇
  1987年   1篇
  1986年   2篇
  1985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3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观察针灸对帕金森病(PD)小鼠中脑黑质部白细胞介素-17受体A/核因子κB(IL-17RA/NF-κB)信号通路相关分子表达的影响,探讨针刺改善PD症状的可能机制。方法:无特定病原体(SPF)级8周龄雄性C57BL/6小鼠随机分为空白组、模型组、针刺组、针刺艾灸组和雷沙吉兰组。1-甲基-4-苯基-1,2,3,6-四氢吡啶(MPTP)腹腔注射建立PD动物模型,模型组不治疗,仅作抓取固定;针刺组针刺百会、阳陵泉穴;针刺艾灸组在针刺组基础上艾灸关元穴;雷沙吉兰组给予雷沙吉兰溶液灌胃。观测各组小鼠总体转棒评分(ORP),采用免疫荧光染色技术检测各组小鼠中脑黑质部酪氨酸羟化酶(TH)和α-突触核蛋白表达,采用蛋白质免疫印迹法检测黑质致密部白细胞介素-17(IL-17)受体A及下游分子表达状况。结果:与空白组比较,模型组小鼠ORP评分和TH表达显著降低;与模型组比较,针刺组、针刺艾灸组ORP评分和TH表达量均显著升高(均P<0.05);与空白组比较,模型组小鼠黑质α-突触核蛋白荧光强度显著增高(P<0.05);模型组小鼠黑质p-核因子κB抑制剂α(IκBα)表达和p-IκBα/I...  相似文献   
2.
非遗忘型轻度认知功能障碍(na-MCI)包括多种认知损害,可由帕金森病、糖尿病、脑卒中等不同疾病原因导致。现就近10年针灸治疗na-MCI的临床和实验研究文献,归纳分析针灸治疗该病的治疗机制研究进展。通过检索国家知识基础设施数据库(CNKI)、中国学术期刊数据库(CSPD)及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CCD)、PubMed和Embase数据库中的相关文献,最终筛选得出针灸治疗na-MCI的24篇国内外有关机制研究的文献。总结得出针灸通过促进神经功能重构、提高神经可塑性和调控生物活性物质等途径改善认知功能的作用机制,并针对目前研究中的不足之处提出展望,希望更好地为临床针灸治疗na-MCI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3.
4.
目的评价低管电压迭代重建(IR)冠状动脉CT成像(CCTA)的质量和辐射剂量。方法选择接受低管电压CCTA检查患者50例,其中体质量指数<25kg/m2 25例(A组)和体质量指数≥25kg/m2 25例(C组),分别采用80kV和100kV管电压进行IR。另选与A组和C组性别、年龄和体质量指数相匹配的B组25例和D组25例患者接受标准管电压CCTA检查,分别采用100kV和120kV管电压,进行IR和滤波反投影(FBP)重建。分别比较A组IR与C组FBP重建以及B组IR与D组FBP重建的图像噪声、信号-噪声比率(SNR)、对比-噪声比率(CNR)、图像质量评分以及有效辐射剂量。结果与B组FBP重建比较,A组IR的CT值、图像噪声明显升高(P<0.05,P<0.01),有效辐射剂量明显降低(P<0.01),2组SNR、CNR及图像质量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D组FBP重建比较,C组IR的CT值、图像噪声、SNR及CNR明显升高(P<0.05,P<0.01),有效辐射剂量明显降低(P<0.01),2组图像质量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与标准管电压FBP重建CCTA比较,低管电压IR CCTA不仅能提供质量相接近的CCTA,而且有效辐射剂量降低约50%。  相似文献   
5.
目的 总结双源CT冠状动脉成像(CCTA)意外检出肺动静脉畸形(PAVM)的特点.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1年8月至2015年5月临床怀疑冠心病行CCTA检查的38153例患者的临床资料,总结意外检出PAVM的部位、形态及大小.结果 意外检出PAVM 8例,占0.21‰.共发现9个病灶,全部为单纯型,其中,病灶位于左肺上叶舌段3个,左肺下叶3个,右肺中叶2个,右肺下叶1个,且病灶多较小,直径5 ~ 22 mm.结论 CCTA上PAVM的意外检出率为0.21‰.患者临床症状不典型,CCTA检查冠状动脉未见有意义狭窄,扫描野内见肺静脉提前显影和/或畸形的肺血管时,影像医师应常规扩大扫描野评价是否存在肺血管病变.  相似文献   
6.
目的应用多层螺旋CT(MSCT)对心房颤动(房颤)及非房颤患者左心房及其毗邻结构形态学进行对比研究。方法房颤组人选44例拟行导管消融治疗的阵发性房颤患者,对照组入选42例无房颤的患者。通过MSCT成像检查,观察食道同左心房和肺静脉(PV)的关系。并测量左心房容积,PV口直径,食道紧贴心房部的水平径、垂直径,食道同各PV口的距离等。结果房颤组患者左心房容积显著大于对照组。食道位于左心房后部中线偏左,房颤组食道同左心房接触的水平径和垂直径均显著大于对照组。除右上肺静脉外,两组中肺静脉开口距食道的距离无显著差别。结论房颤患者的左心房较非房颤患者明显增大,同食道的接触面积也增大。这些解剖改变可能增加射频消融手术时出现心房一食道瘘的潜在风险。  相似文献   
7.
冠状静脉窦形态学的多层螺旋计算机断层摄影术研究   总被引:17,自引:0,他引:17  
目的:探讨多层螺旋计算机断层摄影术(multislice spiral CT,MSCT)对评价国人冠状静脉窦形态学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因各种原因行MSCT冠状动脉成像的患者,符合健康成人标准,进行三维容积图像重建。测量冠状静脉窦的长度、窦口的直径及其主要属支的数目、直径、属支与冠状静脉窦之间的夹角和冠状静脉窦的变异情况。结果:200例观察者均可见其主要分支。心中静脉99%(198例)汇入冠状静脉窦;大的左心室后静脉发现率为70%;左心房斜静脉和心小静脉出现率为54%(108例)、23%(46例);冠状静脉窦长度21~60(平均为35.61±8.16) mm;窦口直径:6.5~17.5(平均为10.01±3.61)mm;心脏静脉异常占22例(11%),包括:膨大、肌桥、迂曲、成角及汇入左侧心腔等。结论:MSCT是诊断冠状静脉窦及其分支变异的新方法。对于指导冠状静脉窦电极的置入有潜在的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8.
双语教学实施效果的调查启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了解涉外班双语教学的效果,进一步寻求提高双语教学效果的途径。方法2009年9月自制调查问卷对我校开展双语教学的4个班学生进行了调查和访谈法,共发放调查问卷240份,收回230份。了解学生对双语教学的认知情况及影响双语教学效果的相关因素,并对结果进行分析。结果94%的学生认为双语教学开展有必要,41%的学生对双语教学效果给予肯定。学生普遍认为教师在双语教学过程中的地位是非常重要的。授课过程中,应该多关注学生的内在需求和压力。结论选择恰当的时机开展双语教学,提高教师对于双语教学的认知水平,采用先进的教学手段和灵活多变的教学方式将有利于提高学生对双语教学的兴趣和效果。  相似文献   
9.
目的通过观察大鼠脑出血后神经细胞凋亡与Bcl-2、Bax蛋白表达的动态变化及槲皮素的干预作用,探讨槲皮素可能的神经保护作用及机制。方法以雄性健康SD大鼠通过自体血注入法制备大鼠脑出血模型,并随机分为假手术组、脑出血模型组、槲皮素低剂量组、槲皮素高剂量组,共4组,每组30只;槲皮素低剂量组和槲皮素高剂量组分别给予槲皮素10、50 mg/(kg·d)腹腔内注射,假手术组和脑出血模型组给予同等体积生理盐水腹腔内注射,每日1次,连续7 d;各组大鼠分别在术后第6小时、1天、2天、3天、7天通过前肢放置试验评分法评估神经功能缺损,采用TUNEL法检测血肿周围神经细胞凋亡,采用Western blot法检测血肿周围Bcl-2和Bax蛋白的表达情况。结果与模型组比较,槲皮素低剂量组在脑出血后第3天、7天及槲皮素高剂量组在第2天、3天、7天的前肢放置试验评分和Bcl-2蛋白表达均明显增加(P<0.01);与模型组比较,槲皮素低剂量组在第3天、7天及槲皮素高剂量组在第1天、2天、3天、7天的神经细胞凋亡率和Bax蛋白表达均明显降低(P<0.01)。结论槲皮素能减轻脑出血后神经功能损伤,其机制可能与上调Bcl-2蛋白表达,下调Bax蛋白表达,从而减少神经细胞凋亡有关。  相似文献   
10.
多层螺旋CT在椎动脉起源异常诊断中的应用价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探讨多层螺旋CT(MSCT)在椎动脉起源异常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2003年1月~2008年1月,400例临床可疑或诊断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的患者接受椎动脉MSCT检查,对椎动脉CT原始图像进行重组。[结果]MSCT检出椎动脉起源异常17例(4.3%),其中左椎动脉起源于主动脉弓15例(9例合并左椎动脉行径异常,5例合并左椎动脉发育不良,2例合并单干椎动脉形成基底动脉);左椎动脉起源于左颈总动脉1例,合并左椎动脉行径异常;右椎动脉起源于右颈总动脉1例,合并右椎动脉行径异常、右椎动脉发育不良和迷走右锁骨下动脉。[结论]MSCT是无创诊断椎动脉起源异常的优良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