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7篇
  免费   1篇
  国内免费   1篇
医药卫生   79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2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1篇
  2013年   2篇
  2012年   5篇
  2011年   3篇
  2010年   5篇
  2009年   8篇
  2008年   10篇
  2007年   6篇
  2006年   9篇
  2005年   4篇
  2004年   2篇
  2003年   6篇
  2002年   3篇
  2001年   1篇
  2000年   2篇
  1994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7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672 毫秒
1.
探讨功能性电刺激联合生物反馈盆底肌肉锻炼治疗女性压力性尿失禁的方式、效果,以期寻找女性压力性尿失禁较好的非手术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2.
原发性膀胱透明细胞腺癌是膀胱腺癌的一种罕见变异型[1],又称中肾样癌,临床上报道较少。我院自2005年至今共收治3例膀胱透明细胞腺癌患者,现报告如下。病例1,女,65岁。因"尿频、尿急1月余"入院。不伴发热、腰痛及肉眼血尿。门诊诊断为"泌尿系感染",行抗炎治疗,疗效欠佳。体检:浅表淋巴结无肿大,双肾区及输尿管走行区无压痛,膀胱区无压痛。B超检查示膀胱腔内一约  相似文献   
3.
目的检测FHIT基因在膀胱移行细胞癌中的异常甲基化及其表达,探讨其与膀胱移行细胞癌临床病理学的关系。方法收集膀胱移行细胞癌新鲜组织标本共49例和10例正常膀胱组织,采用免疫组织化学的方法(S-P法)检测FHIT蛋白表达,用甲基化特异性聚合酶链反应PCR(MS-PCR)方法研究膀胱移行细胞癌组织、正常膀胱组织中FHIT基因启动子区CpG岛甲基化状态。结果FHIT蛋白在正常膀胱组织均为阳性;FHIT蛋白在膀胱移行细胞癌中阳性表达率为47%(23/49),肿瘤不同分级中随恶性程度的增高,表达减少,Ⅰ级与Ⅲ级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不同临床分期中随分期的增高,表达减少,Tis~T1期与T2~T4期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49例膀胱移行细胞癌组织中,有8例发生了甲基化,阳性率为16%(8/49)。FHIT基因的异常甲基化和蛋白表达无相关性。正常膀胱组织FHIT基因启动子甲基化频率0(0/10)。结论FHIT基因与膀胱移行细胞癌的发生发展有关,FHIT蛋白异常表达可作为膀胱移行细胞癌肿瘤标志物。FHIT基因甲基化及表达缺失参与膀胱移行细胞癌的发生发展,且与其临床病理有一定关系,可能是影响膀胱移行细胞癌预后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FHIT基因蛋白在膀胱移行细胞中的表达特点及其与临床病理参数的关系。方法:用免疫组化S-P法检测62例膀胱移行细胞癌和10例正常膀胱组织中的FHIT蛋白表达。结果:FHIT蛋白在正常膀胱组织均为阳性;FHIT蛋白在膀胱移行细胞癌中阳性表达率为46.77%(29/62),肿瘤不同分级中随恶性程度的增高,表达减少,Ⅰ级与Ⅲ级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不同临床分期中随分期的增高,表达减少,Tis~T1与T2~T4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结论:FHIT基因与膀胱移行细胞癌的发生发展有关,FHIT蛋白异常表达可作为膀胱移行细胞癌肿瘤标志物。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膀胱癌并前列腺增生症患者同期施行经尿道膀胱肿瘤电切术及经尿道前列腺电汽化术的可行性.方法对同期施行经尿道膀胱肿瘤电切术及经尿道前列腺电汽化术的22例膀胱癌合并前列腺增生症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了回顾性分析.结果该组患者均顺利康复,无明显合并症,术后复诊,4例出现肿瘤复发,复发部位不位于前列腺窝.结论同期施行经尿道膀胱肿瘤电切术及经尿道前列腺电汽化术,安全,住院时间短,不会有前列腺窝的肿瘤种植.  相似文献   
6.
经尿道汽化电切术治疗8例小于50岁的前列腺增生症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较低年龄前列腺增生症患者经尿道前列腺汽化电切术(TuVP)的治疗经验。【方法】应用TUVP治疗50岁及以下前列腺增生症患者8例。【结果】手术均获成功,术后症状明显改善,无严重并发症,术后3个月随访1例发生逆行射精。【结论】TUVP治疗较低年龄前列腺增生症安全、简便,疗效满意,但对射精功能的影响临床应予重视。  相似文献   
7.
老年大鼠骨骼肌肌源细胞的纯化及培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老年大鼠骨骼肌肌源细胞纯化及培养方法。【方法】取老年雌性SD大鼠前肢肱三头肌,用胶原酶和Dispase进行消化,采用差速贴壁的方法纯化骨骼肌肌源细胞,用含20%胎牛血清的HamsF10培养基进行培养,α-骨骼肌肌动蛋白(-αsarcometric actin)免疫细胞化学染色进行细胞鉴定。【结果】成功地分离培养了老年大白鼠的骨骼肌肌源细胞。【结论】采用差速贴壁的方法可以成功纯化骨骼肌肌源细胞,为肌源细胞自体移植治疗压力性尿失禁打下了基础。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P53、mdm2蛋白表达与膀胱移行细胞癌 (TCC)生物学行为的关系。    方法 :用免疫组织化学S -P法检测 59例膀胱TCC组织中P53、mdm2蛋白的表达。结果 :膀胱TCC组织中P53蛋白阳性表达率为 54 .2 % ,低分化、浸润性癌组织中P53蛋白阳性表达明显高于高分化、浅表性癌组织 (P <0 .0 5) ,mdm2蛋白阳性表达率为 47.5 % ,高分化、浅表性癌组织中mdm2蛋白阳性表达明显高于低分化、浸润性癌组织 (P <0 .0 0 5)。P53和mdm2蛋白表达呈负相关 (P <0 .0 5) ,P53蛋白阳性表达组 3年成活率低 ,复发率高 (P <0 .0 5)。结论 :P53和mdm2异常表达在膀胱TCC发生发展中起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后腹腔镜肾切除术治疗无功能性肾结核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2008年9月至2011年9月为32例肾结核患者行后腹腔镜结核性肾切除术。术中使用超声刀游离肾脏与输尿管,阻断肾蒂,切除的肾脏放入肾袋取出。手术前、后均行正规抗结核治疗。结果:32例手术均获成功,无一例中转开放手术。手术时间90~200 min,平均130 min;术中出血量30~140 ml,平均60 ml;术后住院5~9 d,平均7.1 d;术中、术后无明显并发症发生。结论:后腹腔镜肾切除术治疗结核性无功能肾安全、有效、微创,为肾结核的手术治疗提供了新途径。术前需积极进行抗痨治疗,术中科学、合理、仔细操作。  相似文献   
10.
目的加强对原发性输尿管癌的认识,提高对原发性输尿管癌的诊断及治疗水平。方法回顾性分析21例输尿管癌患者的临床资料,比较术前彩超、泌尿系CT成像(CTurography,CTU)和输尿管镜检等诊断符合率情况,讨论术前检查方法的差异。所有患者均行手术治疗,术后常规行膀胱灌注治疗,评估治疗后情况,总结原发性输尿管癌的诊断及治疗经验。结果所有患者的术后病检结果均为输尿管癌。比较术前彩超、CTU和输尿管镜检等检查结果表明,CTU和输尿管镜检诊断符合率明显高于彩超,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CTU和输尿管镜检对输尿管癌的诊断符合率均较高,两者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B期输尿管癌患者尽早手术,术后获得较好的预后。结论对于输尿管肿瘤患者,应联合进行CTU和输尿管镜检查,早发现、早治疗,尽可能采取肾、输尿管全长及膀胱袖状切除术,条件许可时,可采用组合腔镜技术。术后规律随访并膀胱灌注腔内化疗,有利于预防输尿管癌术后膀胱癌复发,改善输尿管癌的预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