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9篇
  免费   0篇
医药卫生   9篇
  2009年   1篇
  2007年   1篇
  2006年   3篇
  2005年   4篇
排序方式: 共有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
患者男性,76岁,双侧腋下斑块伴左侧斑块溃疡3年余。2001年4月,患者发现双侧腋窝各约2cm×2cm大小的红色斑块,瘙痒、轻微疼痛、表面溃破。数日后,右腋下斑块溃疡自行“痊愈”,而左侧腋窝斑块反复发生破溃。2003年6月,右腋下斑块又发生破溃且不再自行愈合,斑块面积逐渐扩大。2004年6月在院外做左侧斑块活检,其切片送我院病理科会诊,诊断为皮脂腺癌。继而,患者转入我院诊治。查体:见左侧腋窝有约5cm×6cm不突出皮面的红色斑块,形状不规则,表面有浅表溃疡,创面有白色分泌物。右侧腋窝斑块约4cm×3cm,淡红色,表皮完整,可见散在疣状增生物。双侧腋…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体外循环(CPB)时血小板(PL)的构象与功能变化以及血液麻醉对PL的保护作用.方法 人工血管材料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脂(polyethylene terephthalate,PET)表面处理后接枝牛血清白蛋白(BSA)成为PET-BSA.取PET和PET-BSA试片进行对比实验:(1)通过PL乳酸脱氢酶(LDH)的定量测定,计算材料表面吸附的PL量;(2)通过PL的膜糖蛋白GMP140单克隆抗体免疫学测定,计算材料表面活化的PL量;(3)在材料表面进行PL吸附实验,通过扫描电镜观察PL的形态.(4)选择体外循环心内直视手术30例随机分为抑肽酶组和对照组;检测转流中不同时期血液中FDP、PK、PLG和TXB2的量;记录24 h纵隔和心包引流量;电镜观察PL构象.结果 PET-BSA表面吸附的PL量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活化PL量仅为对照组的20%.扫描电镜显示白蛋白涂层吸附PL少;对照组PL呈重叠状且有伪足.血液麻醉组较对照组纤维蛋白溶解酶原(PLG)分解少,纤溶系统被抑制,PL结构被保护.结论 CPB时血浆蛋白彼此竞争吸附于血管壁上,然后PL与被吸附的血浆蛋白相互作用,PL与构象变化的纤维蛋白在其γ链C端结合位点上结合;同时PL被激活并暴露其CPⅡb/Ⅲa作用位点;构象变化的PL引发凝血的综合进展.抑肽酶的血液麻醉作用是对纤溶酶和激肽释放酶活化的抑制;保护PL结构中的GPⅡb免受破坏,保护了PL术后的凝血功能.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毛细血管内增生性肾小球肾炎并发肾病综合征的临床病理特点与发病机制。方法12例患者肾穿刺术后,标本经常规固定、包埋、切片,进行HE、六胺银、Masson和免疫荧光染色,其中3例予以电镜观察。结果肾小球系膜细胞、内皮细胞增生;小球内可见中性多核白细胞渗出。10例毛细血管襻和(或)灶性系膜区有免疫复合物沉积。3例上皮细胞足突融合消失,上皮下电子致密物沉积。结论EPGN发生大量蛋白尿的机制与肾小球滤过膜状态的改变关系密切,使其对蛋白的通透性大大增加。  相似文献   
4.
雌、孕激素受体和p53在胆囊癌中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雌激素受体(ER)、孕激素受体(PR)和p53在原发性胆囊癌发生、发展中的作用及相互关系,研究它们的表达与胆囊癌的组织学类型、分化程度、临床分期及预后的关系。方法:用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54例原发性胆囊癌组织中ER、PR和p53的表达水平。结果:54例原发性胆囊癌组织中ER、PR和p53阳性表达率分别为38.9%、37%和48.1%。p53的阳性表达与胆囊癌分化程度、临床分期密切相关,ER与PR的表达呈正相关,PR阳性的患者的累积生存率明显高与阴性者,临床分期和神经浸润与胆囊癌患者的预后有关。结论:p53的表达与胆囊癌分化程度、临床分期有关,ER与PR的表达呈正相关,PR的表达与临床分期和神经浸润与胆囊癌患者的预后有关。  相似文献   
5.
目的介绍抑癌基因胰腺癌缺失基因(DPC4)的改变与胰腺癌的发展及预后的关系。方法复习近几年的相关文献,进行综述。结果抑癌基因DPC4位于18号染色体上,其编码产物为Smad 4蛋白。Smad 4蛋白是转移生长因子-β信号传导通路的中心分子。所有生物学效应都是Smad 4蛋白与不同的Smads蛋白相互作用的结果。约有50%的胰腺癌发生DPC4基因的缺失或失活.DPC4基因的表达缺失与胰腺癌的发展及预后有密切关系。结论抑癌基因DPC4的改变与胰腺癌的发展及预后有密切关系,但仍需进行深入研究。  相似文献   
6.
患者男性,76岁,双侧腋下斑块伴左侧斑块溃疡3年余.2001年4月,患者发现双侧腋窝各约2 cm×2 cm大小的红色斑块,瘙痒、轻微疼痛、表面溃破.数日后,右腋下斑块溃疡自行"痊愈",而左侧腋窝斑块反复发生破溃.2003年6月,右腋下斑块又发生破溃且不再自行愈合,斑块面积逐渐扩大.2004年6月在院外做左侧斑块活检,其切片送我院病理科会诊,诊断为皮脂腺癌.继而,患者转入我院诊治.查体:见左侧腋窝有约5 cm×6 cm不突出皮面的红色斑块,形状不规则,表面有浅表溃疡,创面有白色分泌物.右侧腋窝斑块约4 cm×3 cm,淡红色,表皮完整,可见散在疣状增生物.双侧腋下无肿块,表面未见到副乳腺.双侧乳腺无肿块.无副乳腺和乳腺癌病史及相应表现.经随访,患者一般情况好,无复发或转移.  相似文献   
7.
目的检测E-cadherin和MMP7在胆囊癌组织中的表达情况,探讨其与局部浸润、远处转移及预后的关系以及两者的相关性。方法用免疫组化SP法检测63例胆囊癌中E-cadherin及MMP7的表达,10例慢性胆囊炎作为对照。结果癌组织中MMP7阳性率明显增高,其阳性表达与胆囊癌的TNM分期、肝浸润及淋巴结转移有关(P〈0.05);癌组织中E-cadherin阳性表达率下降,阳性信号紊乱,呈点状、短线状,其表达降低与肿瘤分期、淋巴结转移及神经浸润有关(P〈0.05)。Speaman相关分析表明,MMP7与Bcadk曲在胆囊癌组织中的表达呈负相关(P〈0.05)。生存分析提示MMP7阳性表达、肿瘤TNM分期及神经浸润与术后生存率有关。结论MMP7表达升高与Bcadherin表达降低是胆囊癌恶性生物学指标之一;MMP7与E-cadherin的表达呈负相关;MMP7的表达可以提示胆囊癌患者的预后,并可为胆囊癌患者的抗基质金属蛋白酶治疗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8.
胆囊癌肉瘤的临床及病理学观察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通过观察3例胆囊癌肉瘤的临床病理学特点及免疫组化表型,结合文献探讨胆囊癌肉瘤的发生、组织学特点、鉴别诊断及预后。方法采用光镜及免疫组化LSAB法对3例胆囊癌肉瘤标本进行观察分析。结果3例胆囊癌肉瘤患者均为成年女性。肿瘤呈菜花状或息肉状突入腔内,表面有坏死出血,肿瘤平均直径为55cm。光镜下胆囊癌肉瘤由上皮源性恶性肿瘤及间叶源性恶性肿瘤混合组成,上皮成分多表现为腺癌或鳞状细胞癌,间叶成分则表现多样。免疫组化显示上皮源性恶性成分表达上皮细胞标记(如CK),而不表达间叶组织标记(如vimentin、SMA、CD68),间叶成分根据构成不同而表达不同的间叶组织标记,但不表达上皮细胞标记。术后随访,2例复发,3例存活时间分别为20天、8个月和9个月。结论胆囊癌肉瘤是一罕见的高恶性肿瘤,多发生于中、老年女性,由癌和肉瘤两种成分混合组成,需要与肉瘤样癌及癌伴间叶成分化生鉴别,其预后主要与肿瘤分期有关。  相似文献   
9.
目的检测p53、E—cadherin和MMP7在胆囊癌组织中的表达情况,探讨它们与胆囊癌的发生、发展、局部浸润、远处转移及预后的关系,以及它们之间的相关性。方法用免疫组化法(SP法)检测54例胆囊癌组织中p53、E—cadherin和MMP7的表达情况。结果54例原发性胆囊癌组织中p53、E—cadherin和MMP7阳性表达率分别为48.1%、59.3%和94.4%。p53过度表达与胆囊癌分化程度、临床分期有关;E—cadherin表达下降或完全丧失与临床分期、神经浸润及淋巴结转移有关;MMP7表达升高与临床分期、分化程度、肝脏浸润、神经浸润及淋巴结转移有关。相关分析表明MMP7与E—cadherin的表达呈负相关。生存分析提示MMP7的阳性表达、肿瘤TNM分期、肝脏浸润、神经浸润及淋巴结转移与术后生存率有关,Cox多因素分析表明TNM分期、神经浸润与胆囊癌患者的预后有关。结论p53、MMP7及E-cadherin可作为胆囊癌重要的恶性生物学指标;MMP7与E—cadherin的表达呈负相关;MMP7的表达可提示胆囊癌患者的预后,并可为胆囊癌患者抗基质金属蛋白酶治疗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