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9篇
  免费   2篇
医药卫生   31篇
  2014年   1篇
  2010年   1篇
  2009年   1篇
  2007年   3篇
  2006年   7篇
  2005年   4篇
  2004年   2篇
  2003年   2篇
  2002年   2篇
  2001年   1篇
  2000年   5篇
  1992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3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探讨经桡动脉途径冠状动脉造影及介入治疗的临床特点、疗效及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经桡动脉途径行冠状动脉介入286例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286例患者穿刺成功277例,成功率96.85%;失败9例,其中4例锁骨下动脉过度迂曲畸形,2例肱动脉局部狭窄病变,3例局部小血肿形成。术后发生右前臂肿胀1例,严重血管痉挛1例,严重造影剂过敏2例。结论经桡动脉途径的冠状动脉造影及介入治疗具有操作简便、安全性高、并发症少的特点,有望成为冠状动脉介入治疗的常规途径。  相似文献   
2.
目的 联合多个炎症指标探讨脂联素在冠心病心绞痛中的保护作用.方法 检测了51例稳定性心绞痛病人,45例不稳定心绞痛病人和正常对照24例的血清脂联素、C反应蛋白、肌钙蛋白Ⅰ以及血浆纤维蛋白原的水平.结果 不稳定性心绞痛组与健康对照组比较四项指标差异显著(P<0.01),而不稳定性心绞痛组与稳定心绞痛组相比.脂联素、纤维蛋白原、C反应蛋白有显著差异(P<0.05);不稳定心绞痛组脂联素与C反应蛋白呈明显负相关(r=-0.554,P<0.001),而与其它指标无显著相关;稳定性心绞痛组脂联素与其它指标亦无显著相关.结论 脂联素在冠心病心绞痛中可能起一定保护作用;脂联素水平低.可较好预测不稳定心绞痛的发生.  相似文献   
3.
国内对Rapamycin涂层支架治疗冠状动脉闭塞临床应用的报道较少,作自2003年1至12月共实施Rapamycin涂层支架植入术80例,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4.
目的:研究急性心肌梗死(AMI)后联合使用阿司匹林和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或血管紧张素Ⅱ受体拮抗剂(ACEI)对病死率的影响。方法:对116例AMI伴心力衰竭(心衰)病人进行随访(平均随访253d)以确定转归,回顾性分析AMI病人有关病史及治疗措施,进行Cox多因素生存分析及卡方分析。结果:阿司匹林、ACEI与AMI病死率独立相关。未用阿司匹林和ACEI组、单用阿司匹林或ACEI组、阿司匹林与ACEI合用组病死率分别是89.3%、62.2%、35.3%,3组之间差异有显著性。结论:阿司匹林与ACEI合用比单用更有助于降低AMI病死率。  相似文献   
5.
目的:分析比较冠状动脉痉挛性心绞痛(CSA)与稳定型心绞痛(SAP)患者的临床特点及生化标志物,加深对冠脉痉挛性心绞痛的认识。方法对比15例CSA患者和18例SAP患者的临床表现、心电图、冠脉造影结果及生化标志物。结果 CSA组患者年龄显著小于SAP组患者(P〈0.05),其余冠心病传统危险因素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CSA组患者胸痛多发生于静息或夜间。CSA组和SAP组中有意义的狭窄患者分别为10例(66.7%)和18例(100%),两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接受血运重建者(包括支架植入及CABG)分别为7例(46.7%)和16例(88.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CSA更多发生于有明显狭窄的冠状动脉。CSA组患者外周血白细胞计数明显高于SAP组患者(P〈0.05),两组间hsCRP水平无显著差异(P〉0.05)。结论与SAP相比,CSA常发生于年龄较轻的吸烟患者,传统的危险因素如高血压、糖尿病、高血脂在两组间无明显差异。CSA患者胸痛多发生与静息或夜间。CSA组有较低的合并冠脉狭窄比例及较低的接受血运重建比例。CSA更多发生于有明显狭窄的冠状动脉。炎症可能是CSA的发病机制之一。  相似文献   
6.
目的:研究阿司匹林和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ACEI)联合使用对急性心肌梗塞(AMI)患者病死率的影响。方法:对1994年1月至2005年6月期间267例AMI病人进行随访(平均605天)以确定转归,回顾性分析AMI病人有关病史及治疗措施,进行Cox多因素生存分析及卡方分析。结果:阿司匹林(OR=0.46,P<0.05)、ACEI(OR=0.42,P<0.01)与AMI病死率独立相关。未用阿司匹林及ACEI组、单用阿司匹林组、单用ACEI组病死率分别是68.8%、32.5%、35.3%,阿司匹林与ACEI合用组病死率14.8%,与前三组有显著差异(P<0.05~<0.0001)。结论:阿司匹林与ACEI合用更能降低AMI病死率。  相似文献   
7.
目的联合多个炎症指标探讨脂联素在冠心病心绞痛中的保护作用。方法检测了51例稳定性心绞痛病人,45例不稳定心绞痛病人和正常对照24例的血清脂联素、C反应蛋白、肌钙蛋白I以及血浆纤维蛋白原的水平。结果不稳定性心绞痛组与健康对照组比较四项指标差异显著(P<0.01),而不稳定性心绞痛组与稳定心绞痛组相比,脂联素、纤维蛋白原、C反应蛋白有显著差异(P<0.05);不稳定心绞痛组脂联素与C反应蛋白呈明显负相关(r=-0.554,P<0.001),而与其它指标无显著相关;稳定性心绞痛组脂联素与其它指标亦无显著相关。结论脂联素在冠心病心绞痛中可能起一定保护作用;脂联素水平低,可较好预测不稳定心绞痛的发生。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主动脉瓣钙化与冠心病的临床意义。方法选取156例经胸心脏彩超明确的主动脉瓣钙化并行冠状动脉造影的患者,冠脉造影明确冠脉病变情况,并记录血管病变支数、Gensini评分,同时记录年龄、性别、血压、血脂以及吸烟史、糖尿病史等一般情况。另选取110例无主动脉瓣钙化并行冠状动脉造影的患者作为对照组。比较两组冠心病发生率、冠脉病变严重程度。Logistic回归分析年龄、性别、血压、血脂以及吸烟、糖尿病与主动脉瓣钙化对冠心病的预测价值。结果主动脉瓣钙化患者冠心病发病率较对照组明显增高(91.03%vs65.45%,P<0.01),而且主动脉瓣钙化患者严重病变冠心病多见,三支血管病变比例和Gensini评分均高于无主动脉瓣钙化患者(P<0.05)。冠心病患者主动脉瓣钙化检出率明显高于非冠心病患者(66.36%vs26.92%,P<0.01),多元回归分析发现主动脉瓣钙化为冠心病的独立预测因子(P<0.05)。结论主动脉瓣钙化患者有更高的冠心病发病率,并且严重冠脉病变多见,主动脉瓣钙化可以作为冠心病无创评估的一个参考指标。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射频消融(RFCA)治疗老年人室上性心动过速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采用常规方法射频消融治疗80岁以上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PSVT)患者14例,其中慢径消融治疗房室结折返8例、旁路消融5例、线性消融房扑1例。结果80岁以上的高龄老年PSVT患者14(男11,女3)例,年龄8087(83.7±3.0)岁。主要并发症有高血压病、高脂血症、冠心病、慢性喘息型支气管炎、肺气肿、脑梗死、糖尿病、肥厚性心肌病和主动脉瓣狭窄等。先行冠状动脉造影术4例;髂动脉迂曲,选择对侧动脉或使用长血管鞘跨过迂曲部位消融成功3例;术中发生心衰1例,在导管操作及电生理检查中诱发房颤(AF)2例;主动脉瓣狭窄应用直接穿间隔法后消融1例;在放电时出现Ⅱ度房室传导阻滞1例,放电时出现Ⅰ度房室传导阻滞(PR间期大于0.24 s)2例。穿刺点出现血肿1例。14例患者均首次消融均成功,其中2例复发,再次消融成功。术后共随访624月,均未复发,也无传导阻滞等严重并发症发生。结论射频消融治疗高龄老年人室上性心动过速是有效、安全的。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急性前壁心肌梗死患者aVR导联ST段变化的临床意义。方法首次急性前壁心肌梗死患者75例,均经再灌注治疗及冠状动脉造影,依据心电图aVR导联ST段变化将病例分为抬高组、无偏移组和下移组。结果前降支再灌注TIMI分级0~1级在ST段抬高组、无偏移组、下移组分别为15例(78.9%)、31例(91.2%)、21例(95.5%),后两组与ST段抬高组比较有显著差异(P<0.05)。相对2~3级血流也类似情况,ST段抬高组与后两组比较有显著差异(P<0.01),犯罪血管为左主干病变的ST段抬高组、无偏移组、下移组分别为4例(21.1%)、1例(2.9%)、3例(13.6%),有显著差异(P<0.01);病变范围为前降支近端至S1,病变范围为前降支近端至D1,三组无明显差异,多支病变和侧支循环形成2级以上ST段抬高组与无偏移组,下移组与无偏移组均有显著差异(P<0.05);早期临床情况显示ST段抬高组和ST段下移组的血清BNP和cTnI明显高ST段无偏移组(P<0.05);ST段抬高组和下移组行CABG和IABP应用明显高于无偏移组(P<0.01),而左室射血分数(LVEF)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急性前壁心肌梗死患者如果aVR导联ST段抬高或下移可能提示有严重的左主干病变,左前降支病变或严重的多支病变,且有大面积的心肌梗死,心肌收缩功能损害明显,应用IABP或急诊CABG比率增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