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0篇
  免费   0篇
医药卫生   10篇
  2023年   1篇
  2021年   2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2篇
  2016年   2篇
  2013年   1篇
  201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
目的:探讨实施恒河猴(Rhesus monkey,Rh)血型系统相容性输血在血液科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本院2019年6月至2020年11月105例需输血治疗患者的血液样本和210例献血者血液样本,将输血患者行交叉配血实验,常规按ABO和RhD配血纳入对照组,加行Rh血型系统C、E、c、e配血则纳入实验组,观察Rh抗原分布、Rh血型表型分布、不规则抗体阳性率及分布情况.结果:105例血液样本中RhD阳性91例,占86.67%,RhD阴性14例,占13.33%,其中RhD阳性患者中以C、e抗原占比最高,RhD阴性患者中则以c、e占比较高;在Rh血型抗原表型分布中以CCDee、CcDEe占比最高,分别为27.62%、20.95%;ccdEe最少,占0.95%;行交叉配血实验发现实验组不规则抗体阳性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在不规则抗体阳性类型中以抗-E占比最高,抗-C,抗-Ce、抗-Ec占比较少.结论:血液科实施Rh血型系统相容性输血可明显减少产生免疫抗体的风险,降低输血不良事件的发生,同时,有助于完善Rh血型系统相容性输血体系.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临床输血病例中出现的自身抗体合并同种抗体引起的血型正反定型不符、不规则抗体筛查阳性及交叉配血不相合时的处理方法。方法采用自身抗体合并同种抗体病例EDTA抗凝血标本做血型鉴定、不规则抗体筛查及交叉配血。结果一例病例的自身抗体影响正定型结果判定,造成正反定型不符;两例病例的自身抗体合并同种抗体均造成不规则抗体筛查阳性及交叉配血不相合。结论结合临床病例基本信息,运用多种方法进行血型鉴定,不规则抗体筛查及交叉配血,选择最适合的血液用于病人抢救生命。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2010年类风湿关节炎(RA)分类标准和评分系统中,实验室指标对非典型及早期RA诊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观察98例RA组、41例其他自身免疫性疾病组和20例对照组关节受累情况和滑膜炎持续时间,并检测其血液类风湿因子(RF)和抗环瓜氨酸肽抗体(ACCP),C反应蛋白(CRP)和红细胞沉降率(ESR)指标。结果 RA组ACCP、RF、CRP和ESR检测结果显著高于其他自身免疫性疾病组和对照组(P〈0.05);血清学指标ACCP/RF联合评分与临床诊断的相关性高于CRP/ESR联合评分(r=0.884 vs 0.373),且高于总评分(r=0.884 vs 0.830),其临床应用价值与2010年新分类标准相当(AUC=0.946 vs 0.958,P=0.563)。结论在非典型及早期RA的诊断中,ACCP/RF的联合评分具有重要的临床运用价值,而CRP/ESR评分也是不可或缺的辅助诊断指标,尤其是对临界评分病例的早期诊断。  相似文献   
4.
目的了解区域中心医院输血治疗的适应证与不良反应情况,以提高临床科学合理用血水平。方法收集1家省域中心城市三甲医院2017—2018年的3 027例住院输血病历资料,回顾性调查其临床用血情况,包括患者输注各种成分血的比例,以及输血适应证、输血不良反应发生情况,使用SPSS19.0软件对数据做统计学分析。结果 2017—2018年,该三甲医院输血患者共计3 027人次,红细胞用量最多的是消化科[26.03%(2 188 U/8 405.5 U)],血浆用量最多的是肝胆科[33.71%(46 900 U/139 110 U)],血小板用量最多的是血液科[100%(71 U/71 U)],冷沉淀用量最多的是胸外科[6.56%(176 U/378 U4)。按疾病分类,贫血红细胞用量最多[24.32%(2 044 U/8 405.5 U),急性炎症血浆用量最多[32.49%(32 680 mL/139 110 mL),慢性疾病冷沉淀用量最多[46.56%(176 U/378 U)],而血小板用量最多[47.89%(34 U/71 U)则是血小板降低原因待查。本组输血不良反应发生率1.02%(31/...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不规则抗体及血栓弹力图(TEG)在胃癌患者输血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2021年5月至2022年10月在绵阳市第三人民医院行手术治疗的126例胃癌患者一般临床资料,将采用不规则抗体指导输血者纳入对照组(n=59),将TEG检测指导输血者纳入观察组(n=67)。比较两组血常规[血红蛋白、白细胞计数(WBC)、红细胞计数(RBC)、血小板计数(PLT)]及凝血功能指标[凝血酶原时间(PT)、促凝血酶原激酶时间(APTT)、凝血酶时间(TT)、纤维蛋白原(FIB)、D-二聚体(D-D)]情况,并比较两组输血不良事件情况、肝肾功能指标。结果 不规则抗体检查发现,59例共检出10例抗筛阳性(16.95%),主要包括Diego、MNSs、Rh、Lewis、Duffy; 67例患者经TEG检查发现凝血反应时间(R值)提示缺乏凝血因子1例,凝固时间(K值)提示纤维蛋白原高凝亢进5例,最大振幅(MA值)提示缺乏凝血因子5例,凝血综合指数(CI)提示血液低凝2例。术后,观察组WBC、PT、APTT、TT、D-D水平(11.05±1.19)×109/L、(10.54±1...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输血科信息化管理建设前后对输血科质量管理的优化效果。方法比较本院输血科进行信息化建设前后,输血环节质量以及临床合理用血情况。结果通过比较,使用信息化管理后输血不合格率低于使用信息化管理前,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输血科进行信息化建设以来,大大的优化了输血流程,减少了输血过程中出现的纰漏,提高了临床用血的合理性,安全性,为抢救患者的生命争取了时间。  相似文献   
7.
目的克隆小鼠IL-33基因(mIL-33)cDNA构建其真核表达质粒,并转染EL-4细胞检测其表达。方法提取小鼠脑与肺组织总RNA,经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扩增小鼠IL-33基因cDNA,酶切后插入pcDNA-3.1构建其真核表达载体pcDNA-mIL-33,重组质粒转染EL-4细胞,RT-PCR与ELISA法检测目的基因表达。结果 pcDNA-mIL-33中插入的DNA序列测定结果与mIL-33 cDNA序列一致,重组质粒转染EL-4细胞后检测到相应基因表达。结论成功克隆小鼠IL-33基因cDNA,并构建其真核表达质粒。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和分析输血工作中不规则抗体筛查与交叉配血两者之间的关系及阳性原因,并对各种情况下的临床输血提出建议。方法对我院在2013年6月至2015年6月期间收治的输血患者进行不规则抗体筛查和交叉配血实验,并对两者的关系进行分析和总结。结果 8627例输血患者中,不规则抗体筛查与交叉配血均为阴性8404例,占97.42%;不规则抗体筛查与交叉配血的阳性率合计为2.58%,其中不规则抗体筛查阳性患者32例,占0.37%。结论分析不规则抗筛和交叉配血阳性结果的原因时,应结合患者病情、血清学结果、用药情况、输血史等方面筛选适合的血液,对保障输血安全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重症监护室(ICU)患者红细胞(RBC)输注后血清血红素水平对其预后的预测价值.方法 选取2017年6月至2019年12月绵阳市第三人民医院ICU收治的138例需输血治疗的患者,根据30 d预后结果分为生存组及死亡组.两组患者一般资料及血液学指标进行比较,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影响患者预后的相...  相似文献   
10.
目的分析血小板抗体筛查在弥散性血管内凝血(DIC)患者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选取2017年1月至2018年5月我院按国际止血与血栓协会积分系统(ISTH)诊断的DIC患者68例为研究对象,另纳入同期无输血史的外科择期手术患者60例作为对照,对比其血小板抗体阳性率,并将观察组按照血小板输注次数分为A、B、C组,比较3组血小板抗体阳性率,分析血小板抗体阳性对其输注后血小板增高指数(CCI)、输注效果的影响。结果观察组血小板抗体阳性率25.00%高于对照组5.09%(P<0.05);观察组中,A组血小板抗体阳性率低于B、C组(P<0.05);血小板抗体阳性者输注后24hCCI值低于血小板抗体阴性者,A组输注后24hCCI值高于B、C组(P<0.05);血小板抗体阳性者血小板输注有效率35.29%低于血小板抗体阴性者66.67%(P<0.05);相关性分析表明,DIC患者血小板输注次数、血小板抗体阳性率与输注后24hCCI值呈负相关(r=-0.376、-0.431,P<0.05)。结论血小板抗体筛查在DIC中应用价值较高,随输注次数增多,血小板抗体阳性率增加,而CCI减少,且血小板抗体同血小板输注有效率有一定关联。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