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3篇
  免费   2篇
医药卫生   25篇
  2022年   1篇
  2018年   4篇
  2017年   2篇
  2012年   4篇
  2011年   2篇
  2010年   1篇
  2009年   3篇
  2005年   1篇
  2004年   2篇
  2003年   3篇
  2002年   1篇
  200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博来霉素诱导硬皮病小鼠模型及其抗体测定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9,自引:3,他引:9  
目的以博来霉素(Blm)诱导建立硬皮病小鼠模型并加以验证。方法将200μg/mLBlm100μL注射在C3H/He小鼠(C3H小鼠)背部皮下,每日1次,连续3周,建立硬皮病小鼠模型,并经皮肤、肺组织病理学及血清自身抗体检测加以验证。结果注射200μg/mLBlm3周的C3H小鼠,与对照组相比,注射区皮肤厚度明显增加(P<0.001),胶原纤维组织化学指数显著升高(P<0.0001),真皮出现均匀硬化表现;该小鼠肺泡间隔增厚,伴单一核细胞浸润,并可见肺组织小血管壁增厚;血清ANA阳性,间接免疫荧光法检测见细胞核呈粗斑点或细斑点状黄绿色荧光,有的斑点相互聚集成若干大斑点位于核中央,结合抗ENA抗体测定提示存在抗Scl-70抗体、抗着丝点抗体和抗U1-RNP抗体等。结论对C3H小鼠背部每日皮下注射200μg/mLBlm共3周,成功建立了硬皮病小鼠模型。  相似文献   
2.
3.
成纤维细胞是人体合成胶原的主要场所,探讨药物对成纤维细胞胶原合成的影响,是研究药物治疗胶原合成异常性疾病药理机制的重要步骤。国内治疗系统性硬皮病等胶原异常增生性疾病常选用活血化瘀中药[1]。李明等[2]报道多数活血化瘀中药对正常人皮肤成纤维细胞的增生具有抑制作用,但这些中药能否抑制该细胞的胶原合成尚不清楚。本实验拟观察活血化瘀中药对正常人皮肤成纤维细胞胶原合成的影响,为今后临床中药组方选择药物时提供参考。1材料与方法1.1材料1.1.1正常人皮肤成纤维细胞系的建立:在局麻下分别切取2例女性(25岁、40岁)、1例男性(47岁)…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丹参对系统性硬化病患者皮损高胶原合成成纤维细胞克隆Ⅰ型前胶原基因转录的调控。方法 采用系统性硬化病患者皮损和正常人皮肤胶原合成异质性成纤维细胞克隆,通过四甲基偶氮唑盐比色法,检测1 g/L丹参注射液及其主要水溶性单体(20 mg/L丹参素钠、5 mg/L丹酚酸B、5 mg/L原儿茶醛)和脂溶性单体(5 mg/L丹参酮ⅡA)对系统性硬化病和正常人高、低胶原合成克隆增殖活性(A490)的影响。利用瞬时转染、双荧光素酶报告基因技术,检测上述药物对克隆Ⅰ型前胶原α1链(COL1A1)基因近端启动区活性的调控。结果 在早期(≤3 d),丹参注射液及单体对成纤维细胞克隆增殖的抑制不显著(P > 0.05)。但随作用时间延长,它们对克隆增殖的抑制作用多逐渐增强,第5天,丹参注射液组与水溶性阴性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q′ = 3.22,P < 0.01);第7天,丹参注射液组、丹酚酸B组和原儿茶醛组与水溶性阴性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q′ 分别为4.74、3.03、2.56,P值均 < 0.05)。第5天和第7天,丹参酮ⅡA组与脂溶性阴性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值分别为2.22和2.15,P值均 < 0.05)。丹参注射液、丹参酮ⅡA和原儿茶醛抑制系统性硬化病和正常人成纤维细胞克隆中COL1A1近端启动区的活性(P < 0.01),前两种药优先下调系统性硬化病高胶原合成克隆中COL1A1近端启动区的活性,COL1A1近端启动区在系统性硬化病高、低胶原合成克隆中的活性水溶性阴性对照组为12.019 ± 0.830和5.388 ± 0.480,丹参注射液组为4.445 ± 1.061和2.856 ± 0.597,F = 31.78,P < 0.01;脂溶性阴性对照组为14.155 ± 0.672和4.299 ± 0.252,丹参酮ⅡA组为9.638 ± 0.854和3.192 ± 0.450,F = 24.10,P < 0.01。结论 丹参可抑制系统性硬化病高胶原合成成纤维细胞克隆Ⅰ型前胶原基因的转录,其单体丹参酮ⅡA和原儿茶醛可能发挥主要作用。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系统性硬化病(SS)患者皮损成纤维细胞单克隆Ⅲ型前胶原基因的转录特性及丹参对其的调控。方法 构建含有人Ⅲ型前胶原α1链(COL3A1)基因不同长度转录调控序列的重组质粒,利用瞬时转染、双荧光素酶报告基因技术检测其在SS患者皮损和正常人皮肤胶原合成异质性成纤维细胞克隆中的活性,并筛选出COL3A1近端转录调控靶序列。再通过转染、报告基因测活技术测定丹参注射液及其主要单体(丹参素钠、丹酚酸B、原儿茶醛和丹参酮ⅡA)对SS和正常人胶原合成异质性成纤维细胞克隆COL3A1近端启动区活性的调控。应用SPSS15.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基因转染、测活实验中,phCOLH30.1活性的比较采用t检验;丹参干预实验中,phCOLH30.1活性的比较采用双因素方差分析,若两因素存在交互作用,再进行单因素方差分析;若无交互作用,去除交互项,检验主效应。结果 6个COL3A1转录调控序列中,近端启动区-96 bp ~ +16 bp在SS组和正常对照组不同成纤维细胞克隆具有最高或较高的活性,且其活性与克隆的胶原合成能力呈正相关。丹参注射液下调COL3A1近端启动区在SS组(阴性对照组高、低胶原合成克隆COL3A1近端启动区相对活性分别为3.879 ± 0.309和2.150 ± 0.262,丹参注射液组分别为2.261 ± 0.619和1.462 ± 0.291,与阴性对照组相比,P均 < 0.01)和正常对照组高、低胶原合成克隆中的活性(阴性对照组分别为3.039 ± 0.271和2.223 ± 0.247,丹参注射液组分别为1.681 ± 0.263和1.121 ± 0.361,与阴性对照组相比,P均 < 0.01)。丹酚酸B下调COL3A1近端启动区在SS组高胶原合成克隆中的活性(为2.309 ± 0.524,与阴性对照组高胶原合成克隆相比,P < 0.01)和在正常对照组高、低胶原合成克隆中的活性(分别为2.126 ± 0.320和1.976 ± 0.362,与阴性对照组相比,P < 0.05)。丹参酮ⅡA仅下调COL3A1近端启动区在SS组高胶原合成克隆中的活性(2.975 ± 0.666,阴性对照组为5.379 ± 0.238,P < 0.01)。丹参素钠、原儿茶醛对COL3A1近端启动区在成纤维细胞克隆中的活性无抑制作用。结论 SS成纤维细胞高胶原合成克隆的Ⅲ型前胶原基因在转录水平即被激活并能被丹参注射液、单体丹酚酸B和丹参酮ⅡA抑制。  相似文献   
6.
维细胞克隆所占的比例(50.0%)高于正常对照组(12.5%),SS组成纤维细胞克隆的平均COL1A1mRNA水平显著高于正常对照组(t=3.690,P<0.01).5个COL1A1上游转录调控序列中-174~+42 bp在SS组和正常对照组不同成纤维细胞克隆均具有最强启动活性.COL1A1转录调控序列的活性与成纤维细胞克隆的COL1A1mRNA水平呈正相关.结论 SS高胶原合成的成纤维细胞克隆的COL1A1基因在转录水平即被激活.  相似文献   
7.
患者男,51岁,2002年9月发热数天后,面部,双耳及小腿先后发出红色皮疹伴触痛,予泼尼松治疗后皮疹消退,但停药不久皮疹复发,收入院,1个月内体质量下降3kg,平素体健,体检:体温38.5℃,双颌下数个黄豆大淋巴结,质中,活动度尚可。双眼睑,面颊,耳,胫前见大小不一的鲜红色水肿性斑块,边界清,表面呈细小颗粒状突起,触痛明显  相似文献   
8.
系统性硬皮病是以皮肤硬化和内脏器官纤维化为主要表现的自身免疫病,病因与发病机制不明,病理基础为血管病变、免疫异常激活及组织纤维化等.越来越多的研究表明,血管病变可能是系统性硬皮病发病的始发事件,包括小血管痉挛、内膜增生和血管减少等.概述近年来系统性硬皮病相关血管病变的研究进展,包括促血管新生因子(如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基质细胞衍生因子1)和抗血管新生因子(如内皮抑素、正五聚蛋白3)及其受体(如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受体和尿激酶型纤溶酶原激活物受体)的紊乱、血管内皮祖细胞和血管内皮细胞数量和功能的异常、血管紧张性的调节失衡以及血小板及其释放物的功能异常等方面.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以脂膜炎为皮肤表现的皮肌炎的临床、病理特点.方法 收集2012年10月至2016年7月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皮肤科诊治的9例以脂膜炎为皮肤表现的皮肌炎患者的资料,分析其临床与病理特征.结果 9例中女6例,男3例,年龄28~73岁.9例患者脂膜炎皮损均表现为触痛性斑块或结节,分别发生在臀、股、腰、背、腹、上肢和腮部,先于、晚于或与皮肌炎特征性皮损和肌肉损害同时发生,其中1例脂膜炎先于皮肌炎特征性皮损30年发生.皮损组织病理示基底细胞液化变性,真皮血管周围及脂肪小叶和间隔内以淋巴细胞、浆细胞为主的炎性浸润,可有脂肪细胞坏死、钙化和膜囊性改变,血管壁纤维素样坏死和管腔闭塞.脂膜炎先于皮肌炎特征性皮损发生的2例患者曾被数次误诊为狼疮性脂膜炎和深部硬斑病.多数患者对联用糖皮质激素和免疫抑制剂的治疗反应良好,但伴脂肪膜性坏死者,对治疗反应差.结论 皮肌炎的脂膜炎表现具有一定组织学特征,与皮肌炎典型皮损的发生可不同步,在皮肌炎典型损害前出现易被误诊,持续跟踪随访对确诊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0.
目的:研究3种促/抗纤维化细胞因子-转化生长因子β1(TGF-β1)、结缔组织生长因子(CTGF)和干扰素γ(IFN-γ)对系统性硬化病(SS)患者皮损成纤维细胞(Fb)克隆胶原基因转录的调控。方法:采用含有人Ⅰ型、Ⅲ型前胶原α1链(COL1A1,COL3A1)基因近端转录调控序列的重组质粒,利用瞬时转染、双荧光素酶报告基因技术检测TGF-β1、CTGF和IFN-γ对SS患者皮损和健康人皮肤胶原合成异质性Fb克隆COL1A1和COL3A1近端启动区活性的调控。结果:TGF-β1(5μg/L)上调COL1A1近端启动区在SS患者和健康人Fb克隆及COL3A1近端启动区在健康人Fb克隆中的活性;CTGF(20μg/L)上调COL1A1、COL3A1近端启动区在SS患者和健康人Fb克隆中的活性,且在SS患者Fb优先上调COL3A1近端启动区在低胶原合成克隆中的活性。IFN-γ(100μg/L)上调COL3A1近端启动区在SS患者低胶原合成Fb克隆中的活性,未发现其显著改变COL1A1近端启动区在SS患者和健康人Fb克隆、COL3A1近端启动区在健康人Fb克隆中的活性。结论:在胶原基因转录水平,SS高胶原合成Fb克隆对外源性细胞因子的反应呈现下降趋势;IFN-γ不抑制SS和健康人Fb克隆COL1A1和COL3A1近端启动区的活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