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03篇
  免费   15篇
医药卫生   118篇
  2023年   1篇
  2021年   3篇
  2019年   2篇
  2017年   2篇
  2016年   5篇
  2015年   8篇
  2014年   11篇
  2013年   15篇
  2012年   11篇
  2011年   4篇
  2010年   4篇
  2009年   8篇
  2008年   9篇
  2007年   6篇
  2006年   6篇
  2005年   1篇
  2004年   7篇
  2003年   6篇
  2002年   1篇
  2001年   1篇
  2000年   3篇
  1998年   1篇
  1996年   2篇
  199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1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应用胸部仿真体模评价数字断层融合技术(digital tomosynthesis,DTS)不同重建方法对肺磨玻璃结节检出的影响。方法:对置入模拟结节的仿真体模进行DTS扫描后,采用位移叠加法(shift-add,SA)及滤波反投影法(filtered back projec-tion,FBP)2种方法分别重建图像。由2名放射科医师对阳性结节进行计数,分析2种方法对肺结节检出的影响。结果:FBP(thickness++)及SA对肺结节的总检出率分别为71.67%、26.6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FBP 5种重建模式中FBP(thick-ness)的结节检出率稍高于其它4种模式,5种模式的结节检出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DTS是CT及胸片的重要补充,FBP对肺结节检出优于SA。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成像参数对多层螺旋CT自动管电流调制(Automatic tube current modulation,ATCM)技术图像质量及辐射剂量的影响。方法:使用16层螺旋CT ATCM技术扫描辐射等效仿真人体模。变换定位像采集参数:球管角度,管电流和管电压;变换螺旋扫描采集参数:噪声指数(Noise index,NI),螺距,探测器准直方式和管电压。比较不同成像参数下的管电流、容积CT剂量指数(Volume CT dose index,CTDIvol)和图像噪声。结果:90°侧位定位像比0°正位定位像的CTDIvol高28.45%。随着定位像的管电流和管电压的增加,CTDIvol有一定的降低。图像噪声随NI的增加而增大,CTDIvol随着NI的增加而减小。螺距、探测器准直和管电压变化时图像噪声基本保持不变。螺距=0.938时CTDIvol最大,当螺距从0.562增大到0.938 时CTDIvol增加约6.44%;当螺距从0.938增大到1.375和1.750时,CTDIvol分别减少11.67%和23.05%。宽且厚的探测器准直方式,X线剂量利用效率高和辐射剂量低。随着管电压的升高,CTDIvol逐渐减小。结论:定位像参数必须标准化才能保证ATCM技术发挥其功效;合理选择成像参数才能保证图像质量的同时最大限度地降低辐射剂量。  相似文献   
3.
目的:评价双能量减影胸部成像在检出模拟肺部病变中的价值.方法:在仿真胸部体模中放置模拟网状、线状和结节病变结构,对其实施数字X线摄影(DR)的双能量减影成像.采集DR胸片、能量减影的软组织和骨骼胸部图像,4位放射医师分别对这3幅图像进行阅片评分,所有数据采用配对资料t检验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模拟网状、线状及大结节(直径≥1cm)结构在DR胸片和双能量减影胸片体模图像中,可见度两者无显著性差异(P>0.05).小结节(直径<1cm)模拟结构的两种成像方法比较,可见度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双能量减影胸部成像具有较高的敏感性,对肺部低对比小结构病变的检出率更高.  相似文献   
4.
数字减影CT血管造影术在颅内动脉瘤中的临床应用   总被引:27,自引:1,他引:27  
目的探讨一种快速有效的自动去骨技术——数字减影CT血管造影术(DSCTA)在颅内动脉瘤中的临床应用。方法对27例临床怀疑颅内动脉瘤患者按照DSCTA的扫描方法采集数据。即制定两组扫描参数相同的计划螺旋采集平扫与增强扫描。然后用增强数据逐层减去平扫数据,自动去除骨与脑组织,只剩下血管影像。由两位放射医师分别在工作站上行常规与减影的容积再现(VR),最大密度投影(MIP)和多平面重组(MPR)方法分析颅内血管。全部病例均行DSA检查。最后用四分法(4分很好;3分好;2分;可以接受;1分差)来评价DSCTA图像质量。结果27例患者中,DSA发现38个动脉瘤,DSCTA发现38个动脉瘤,常规CTA发现36个动脉瘤。DSCTA图像质量分析4分,6例(22.2%),3分,15例,(55.6%),2分,6例(22.2%);没有一例图像质量评为差或不能诊断。结论DSCTA能快速准确的自动去骨,更清晰显示颅内血管,特别是提高了颅底段血管的显示。  相似文献   
5.
C臂锥形束CT以C臂旋转运动、平板探测器采集和计算机重建技术进行血管造影和软组织成像,实现了二维摄影、透视与三维CT影像的有效结合,在头颈部、腹部血管及肿瘤介入治疗和非血管介入治疗领域具有独特优势。本文对C臂锥形柬CT的基本理论及在介入放射学中的应用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CT图像后处理技术在豌豆骨X线摄影特殊体位设计中的应用.方法:选择30例既往的腕部CT检查病例,对其CT影像进行后处理重建,在腕部MIP影像中,分别测出A、B两名医师和高级放射技师C观察豌豆骨侧位的最佳投影角度,并进行统计学处理.结果:A、B、C3组数据具有较好的一致性,最佳的豌豆骨侧位X线摄影投射角度为腕关节侧位外旋(24.43±3.44)°,经验证具有较好的临床应用效果.结论:CT图像后处理技术可用于普通X线摄影技术的体位设计中,使其更进一步完善.  相似文献   
7.
目的:响应国家新医改中关于首诊下沉的要求。探讨以医院为中心,辐射周边,建立远程医疗系统。方法通过“TOGAF”法对系统进行科学的需求分析和体系架构设计。结果建立集远程会诊、远程诊断、远程教育于一体的远程医疗系统。结论系统的设计、建设与应用有积极的示范作用和意义。  相似文献   
8.
目的:比较双轴旋转冠脉造影(XperSwing)术与常规冠状动脉造影(CCA)术的临床应用效果和辐射剂量,评价2种冠脉造影技术的差异性及临床价值。方法:收集行临床冠脉造影检查患者30例,其中CCA组20例,XperSwing组10例,分析2组患者检查的透视时间、对比剂用量和图像质量评分。应用中国人仿真胸部体模模拟XperSwing技术及CCA检查环境,将热释光个人剂量计(TLD)布放于仿真胸部体模的主要组织器官,测量各组织器官的吸收剂量,计算2种冠脉造影技术的有效剂量。结果:与CCA组比较,XperSwing组患者的对比剂用量减少27.74%(P<0.05),透视时间和图像质量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XperSwing组仿真胸部体模各组织器官平均吸收剂量低于CCA组(P<0.05);XperSwing组有效剂量(4.94 mSv)低于CCA组(5.57 mSv)。结论:XperSwing 术可满足冠脉造影图像质量要求,并可有效降低冠脉造影的对比剂用量和辐射剂量。
  相似文献   
9.
吴奇华  曾勇明 《重庆医学》2012,41(9):890-891,894
目的探讨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三维导航技术在颅内动脉瘤介入治疗中的价值。方法应用三维导航技术,评价86例颅内动脉瘤介入治疗患者DSA三维导航技术的应用效果。结果 86例颅内动脉瘤患者均行旋转DSA,在三维导航技术引导下,84例完成颅内动脉瘤的栓塞治疗;2例定位失败,未完成治疗,成功率为97.67%。结论三维导航技术能提高颅内动脉瘤介入治疗成功率,缩短治疗时间,降低辐射剂量,是一种有效的介入治疗辅助技术。  相似文献   
10.
随着CT技术的迅速发展,患者CT检杏次数以及每次检查所受辐射剂量都有显著增加[1].据美国医学会统计资料显示:美国1980年CT检查人数360万,1998年增至3 300万[2].英国CT检查人次占所有放射检查的4%,但占总辐射剂量的40%[3].我国CT绝对数已居世界第三位[4].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