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65篇
  免费   15篇
  国内免费   4篇
医药卫生   184篇
  2012年   3篇
  2011年   3篇
  2010年   2篇
  2009年   3篇
  2008年   3篇
  2007年   9篇
  2006年   4篇
  2005年   5篇
  2004年   6篇
  2003年   9篇
  2002年   18篇
  2001年   11篇
  2000年   28篇
  1999年   18篇
  1998年   8篇
  1997年   7篇
  1996年   7篇
  1995年   3篇
  1994年   8篇
  1993年   1篇
  1992年   14篇
  1991年   5篇
  1990年   3篇
  1989年   3篇
  1988年   2篇
  198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8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2 毫秒
1.
目前普遍认为乙肝病毒主要在肝细胞内复制,为此我们对慢性乙肝病人肝穿活检检测肝细胞内 HBsAg、HBcAg、并将 HBc-Ag 分为阳性与阴性组,分别用干扰素与无环鸟苷进行抗病毒治疗,并与血清病毒复制指标作对比观察。材料与方法一、病例选择慢性乙肝病人37例,年龄20~48岁,病程1~10年,血清 HBsAg、HBeAg 长期  相似文献   
2.
以猪心肌线粒体为材料,应用免疫转印技术检测抗心肌线粒体ADP/ATP载体自身抗体。结果表明,扩张型心肌病患者血清中存在抗心肌线粒体30kd多肽抗体。检测的特异性为100%,敏感性为52.38%。  相似文献   
3.
】 目的 探讨庚型肝炎病毒(HGV)的流行情况及HGV感染后的临床特征。方法 运用RT-PCR法检测210例肝炎患者血清HGV RNA。结果 HGV感染率为9.5%,其中HGV与HBV、HCV的合并感染率分别为6.7%、15%,非甲-戊型肝炎中检出3例10%。将HGV与HBV、HCV混合感染与HBV、HCV单纯感染的肝功能损害程度进行对比分析,结果显示二组无显著性差异。结论 HGV的致病力较弱,可能不是非甲-戊型肝炎的主要病因,乙肝、丙肝患者合并HGV感染后,病情未见明显加重。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索乙型肝炎病毒诱导的抗β1-肾上腺素能受体抗体致病作用及机制. 方法 乙型肝炎病毒4次接种小鼠(n=30),并记录心电图.ELISA法检测抗体,光镜下观察心肌和肝脏的病变.免疫荧光显示该抗体与豚鼠心肌细胞能否结合.辛酸提取法提纯小鼠IgG.膜片钳技术观察抗体对豚鼠心肌细胞电生理特性的影响. 结果 小鼠该抗体的产生与乙型肝炎病毒接种有关.实验小鼠心脏和肝脏未出现明显的组织病理改变,但6只小鼠可出现束枝传导阻滞、窦性停博、室性早搏等心律失常,其抗体均阳性.免疫荧光显示抗体能与豚鼠心肌细胞结合.该抗体使APD20、APD50、APD90分别延长36.46%、29.63%和12.40%,且使L型钙电流峰值增加(49.67±16.01)%. 结论 乙型肝炎病毒诱导小鼠产生的抗β1-肾上腺素能受体抗体可导致多种心律失常的发生,该抗体介导心肌细胞L型钙电流增加可能是其致心律失常的机制之一.  相似文献   
5.
干扰素治疗对慢性乙型肝炎患者外周血Tc和Ts细胞的影响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目的 探讨干扰素治疗慢性乙型肝炎患者外周血Tc和Ts细胞状态的影响。并分析干扰素疗效与Tc和Ts细胞变化的关系。方法 用双重染色免疫细胞学技术检测32例干扰素治疗慢性乙型肝炎患者外周血Tc和Ts细胞。结果 有21例患者达到完全或部分应答标准。其中9例为完全应答。12例为部分应答。11例无应答;干扰素治疗结束时产生完全或部分应答组,Tc细胞水平较正常对照组均显著增高,Ts细胞水平均显著低于正常对照组;完全应答与部分应答组之间Tc和Ts细胞间的差异无显著性;无应答组Tc与完全或部分应答组相比,差异无显著性,而Ts细胞均显著高于后两组。结论 慢性乙型肝炎患者干扰素治疗可以导致患者体内Tc和Ts细胞水平发生变化。其中尤以Ts细胞的变化更为明显。Ts水平的改变可能与干扰素抗病毒疗效的关系更为密切。  相似文献   
6.
乙型肝炎病毒感染是引起肝纤维化的最常见病因之一,目前对肝纤维化的发病机制研究已深入到分子水平,但临床治疗手段仍相对滞后。研究表明,双环醇可以清除实验动物肝细胞内的自由基,保护肝细胞膜和线粒体,减轻肝脏炎症损伤,防止肝纤维化[1]。我们将双环醇应用于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肝纤维化的治疗,观察其对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患者肝组织内转化生长因子β1(transforming growthfactor-β1,TGF-β1)和Ⅰ、Ⅲ型胶原水平的影响。1资料和方法1.1病例选择及治疗20例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患者均为2003年3月至2005年4月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协和…  相似文献   
7.
33例均为HBsAg、HBeAg及抗HBc三项阳性(部分伴HBcAg、DNA P或HBV DNA阳性)。病理报告慢性小叶性肝炎6例,慢性持续性肝炎27例.应用Southern Blot法共查肝内HBV DNA25例,其中阳性13例(52%),包括游离型9例,游离十整合型2例,整合型2例,应用双桥PAP法共查HBsAg及HBcAg23例,其中HBsAg阳性15例(65.2%),HBcAg阳性11例(43.8%)。提示肝内HBV DNA及HBcAg阳性组各项旰脏病变检出率在50%以上,项目(7项)比阴性组(5项)为高,并与血中DNAP、HBV DNA复制指标及ALT异常率相一致,肝内HBV DNA游离型及游离十整合型各项肝脏病变检出率也比整合型为高。因而,慢乙肝肝脏病变持续存在,与乙肝病毒复制有关,抗病毒治疗应予重视。  相似文献   
8.
对正常人骨髓细胞进行分离、培养、接种Dane'S颗粒,按6h、24h、72h、1周及2周不同培养时间,取其上清液分别进行ALP、AcP、5’—NT活性检测,并作扫描及透射电镜观察。结果显示ALP及5’—NT膜标志酶活性在不同培养时间的动态变化与扫描电镜观察到的细胞膜损伤情况相一致;ACP属溶酶体酶,其活性的动态变化与透射电镜观察到细胞器损伤情况相一致。  相似文献   
9.
干扰素联合病毒唑对慢性丙肝患者正负链HCV RNA的影响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探讨干扰素联合病毒唑对正、负链丙型肝炎病毒 RNA(HCV RNA)的影响.方法 23例患者,依据 HCV RNA 及抗-HCV 阳性,肝功能反复不正常,病程持续1年以上,其他肝炎病毒标志阴性,被诊断为慢性丙型肝炎(CHC).其中,13例接受联合抗病毒治疗,即α-干扰素300万 U,皮下注射,每周3次,治疗3个月;和病毒唑1g,于干扰素治疗的第1个月,同时静脉滴注,1次/d,治疗1个月.10例单用干扰素治疗3个月(用法同上).作为对照.其血清及周围血单核细胞(PBMCs)中正、负链 HCV RNA 用套式反转录—聚合酶链反应技术检测.结果联合抗病毒组中,9例(69.23%)异常的 ALT 降至正常,5例于治疗停止后第24周复发,4例为完全应答者;而单用干扰素组,分别为6例(60%)、4例(66.67%)和2例(33.335).两组间无明显差异(P>0.05).治疗结束时,联合抗病毒组的血清正链阳性率由92.31%降至38.46%(P<0.05),PBMCs 的负链阳性率由76.92%降至38.46%(P<0.05);而单用干扰素组,分别为100%降至50%(P<0.05)和90%降至40%(P<0.05).但组间无差异(P>0.05).复发见于治疗前后 PBMCs 中正链 HCVRNA 持续阳性的患者.结论病毒唑似不能增加干扰素的疗效.血清 HCV RNA 的阴转并不意味着 HCV 的完全清除,因而用它判断疗效及病情转归有一定的局限性.因此,同时检测血清及 PBMCs 中正、负链 HCV RNA,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10.
345例慢性肝炎均同步进行HDAg、抗HD-IgM及其它肝炎病毒指标检测,结果HDV阳性者32例。检出率为9.3%,其中CAH(9.2%)、LC(18.2%)、CSH(25%)发生率高于CPH(7.1%)。并观察到32例中HBV阴性3例,其中2例伴有CMV或HCV CMV阳性,病情较轻,余29例均为HDV及HBV为主及伴其它肝炎病毒指标共二项或三项或三项以上阳性者,病情均较重,呈活动性表现达50%以上。32例中HDAg、抗HD-IgM双阳性14例,病情活动而较重,HBV高复制型多,其次为单纯HDAg阳性者(10)例,而单纯抗HD-IgM阳性者8例,以HBV低复制型为主,病情较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