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9篇
  免费   0篇
医药卫生   49篇
  2023年   1篇
  2020年   1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1篇
  2013年   4篇
  2012年   1篇
  2010年   4篇
  2009年   3篇
  2008年   3篇
  2007年   2篇
  2006年   5篇
  2005年   3篇
  2004年   7篇
  2003年   2篇
  2002年   1篇
  2001年   2篇
  2000年   2篇
  1999年   3篇
  1990年   1篇
  1987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4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1.
ABC转运蛋白及其介导的白血病多药耐药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白血病的治疗中临床多药耐药 (multidrugresistanceMDR)已成为阻碍其疗效的一个重要问题 ,对各种耐药机制作用的深入研究必将有利于提高化疗疗效。白血病的耐药性是指白血病细胞对化疗药物的不敏感 ,它可以是天然存在(内源性耐药 ) ,也可以是由抗癌药物所诱发 (获得性耐药 ) ,多药耐药是获得性耐药最重要的一种耐药形式 ,主要是指对已经接触过抗肿瘤药物无论在功能上或结构上都不相关的多种药物具有获得性耐药。目前认为 ,肿瘤耐药机制[1] 主要有 :( 1)药理耐药 ( pharmacologicalresistance) :指由机体对药物的影响所导致的耐药 ,如药…  相似文献   
2.
3.
本文报道375例白血病患者ABO血型分布。其中,O型143例(38.1%),A型126例(33.6%);B型85例(22.7%);AB型21例(5.6%)。发现一例急性粒细胞白血病患者的血型由A型变异为O型。并就血型与疾病的关系,血型变异的可能机理进行了引述讨论。  相似文献   
4.
例1,患者男,30岁。因乏力、腹胀一年半于1978年7月1日入院。患者曾于1977年1月起因头昏、乏力、腹胀,左上腹部有包块,在当地服中药无效,于同年9月15日入我院,确诊为慢性粒细胞白血病。给予马利兰每日6 mg,住院47天,缓解出院。出院后继  相似文献   
5.
海舒必治疗恶性血液病并发的重症感染30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相似文献   
6.
在临床治疗中,许多长期住院的慢性病患者因长期反复静脉穿刺,穿刺非常困难,受小儿头皮静脉穿刺的启示,我们采用了逆行静脉穿刺的方法。通常采用顺行(向心)静脉穿刺。从2006年1月起,我们对80例患者的手足端进行了逆行静脉穿刺(离心方向),取得了较好的穿刺效果,现介绍下:1 一般资料2006年1月-2006年11月在我科长期住院患者,选择了80例静脉穿刺在15天以上的患者,其中男50例,女30例,年龄39-91岁。病种为脑血管病。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用流式细胞仪检测CD55和CD59表型对诊断阵发性睡眠性血红蛋白尿(Paroxysmal nocturnal he—moglobinuria,PNH)的意义。方法:采用流式细胞技术测定20例健康体检者(对照组)、14例阵发性睡眠性血红蛋白尿(PNH组)、6例再生障碍性贫血-阵发性睡眠性血红蛋白尿综合征(AA-PNH综合征组)、21例再生障碍性贫血(AA组)患者外周血红细胞膜CD55和CD59标记率。结果:PNH组和AA-PNH组患者的CD55和C59标记率与对照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1,P<0.05);AA组CD55和CD59标记率与对照组相比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PNH组的CD55和CD59标记率与AA-PNH综合征组比较,虽然有差异,但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AA组CD55和CD59标记率与PNH组比较,均有显著性差异(P均<0.05)。结论:红细胞膜上糖基磷脂酰肌醇(Glyco-sylphatidylinositol,GPI)“锚”相关蛋白CD55和CD59的缺陷与PNH有密切关系。流式细胞技术测定红细胞膜上CD55和CD59可作为诊断PNH的有效检查方法。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呼吸内科重症患者的护理方法,以期提高呼吸内科重症患者的护理质量。方法对本院的59例呼吸内科重症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59例患者中,有53例经本文所述方法护理后痊愈或病情有所好转。结论呼吸内科重症患者的病情比较特殊,正确的护理方法能够极大地提高治愈率。  相似文献   
9.
对 9例以神经系统症状为首发表现的血栓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 (TTP)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总结 ,显示该病女性较多 ,起病急且易反复发作 ,临床表现为微血管血栓所致的多系统损害 ,初诊时并非同时出现五联征 ,多变性神经症状可为首发症状 ,脑CT提示TTP可并发缺血和出血性脑血管损害。  相似文献   
10.
目的分析急性双表型白血病(BAL)的临床、生物学特征及治疗疗效。方法对40例急性双表型白血病患者的临床和实验室资料,应用流式细胞术进行免疫分析,采用直接培养法或24/48h短期培养法G显带技术检测染色体。应用兼顾髓系和淋系的V(M)DALP方案联合化疗,Ph阳性患者部分加用伊马替尼治疗。结果符合急性双表型白血病诊断的40例,其中男26例,女14例,发病时WBC≥30×10^9/L者20例(50.0%),WBC≥100×10^9/L者6例(15.0%),合并肝、脾肿大者16例(40.0%),2例患者(5.0%)合并中枢神经系统白血病;以同时表达髓系和B系抗原者最常见,占72.5%,髓系和T系抗原共同表达者占25.0%,B系和T系抗原共同表达者占2.5%。急性双表型白血病患者中CD34阳性高表达占80.0%;对30例患者进行了染色体核型分析,正常核型者13例,占43.3%,异常核型者17例,占56.7%,其中9例(30.0%)Ph染色体阳性表达;40例患者完全缓解19例(47.5%),9例Ph染色体阳性患者完全缓解3例(33.3%)。结论急性双表型白血病高白细胞者多见,以表达髓系和B系抗原共表达者最常见,异常核型发生率高,Ph染色体阳性者多见,治疗效果较差,预后不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