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3篇
  免费   0篇
医药卫生   13篇
  2021年   2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2篇
  2016年   1篇
  2013年   4篇
  2012年   1篇
  2011年   1篇
  201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1.
2.
目的比较亲友互助献机采血小板者与志愿无偿献机采血小板者再次献血的意愿,分析两者是否存在差异。方法自行设计调查表,对两类人群进行调查询问。调查内容包括献血者的一般情况,如性别、年龄、职业、文化程度、是否愿意再次献血等。共发出调查表4131份,收回3981份,有效调查表3820份,有效率95.95%。将调查结果录入电子表格进行统计分析。结果亲友互助献机采血小板者再次献机采血小板的意愿低于志愿无偿献血小板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志愿无偿献血小板者为献血的主要人群,亲友互助献机采血小板者可作为血源不足时的补充,部分亲友互助献机采血小板者可通过招募再次献机采血小板。  相似文献   
3.
目的分析本市无偿献血者不同献血量的人口学特征及在不同献血点400 mL全血献血率之间的差异,为今后血液的采集,动员和献血点设置提供依据。方法根据采血地点、出车频率及献血者基本人口学特征,回顾分析2016年度成都地区全血献血者数据。结果 2016年174 231名献血者捐献了183 857袋全血,其中单次献血者164 605人,200 mL占1.89%,300 mL占41.76%,400 mL占56.35%。400 mL全血献血率固定献血点72.69%明显高于移动献血点35.10%(P0.01),郊县固定献血点79.75%明显高于市区67.77%(P0.01),固定献血点中献血车76.44%明显高于献血屋59.92%(P0.01),移动献血点中郊县400 mL全血献血率最高为71.69%(P0.01)。400 mL献血量献血者在性别,年龄段,职业,文化程度,献血频数和民族之间,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2016年度成都地区固定献血点共计46个,其中郊县共有20个街头献血点,出车603次,日均采集55人次(20 785 mL)。市区共有11个街头献血点,出车1 157次,日均采集42人次(15 567 mL)。郊县献血屋9个,开放353 d,日均采集19人次(6 769 mL),市区献血屋6个,开放1 520 d,日均采集10人次(3 395 mL)。移动采血点共计304个,累计出车714次。市区献血点开放天数超过郊县,但郊县献血点日采集量超过市区。结论成都地区400 mL全血献血率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优先动员男性,年龄段在45—60岁,低学历,重复献血的易捐献400 mL的群体,提升400 mL献血率。对400 mL率高的献血点,多增加采血车次和延长工作时间。增加400 mL采集率,在不增加检验和成分制备工作量的同时,达到了既增加血液采集量又提高临床输血安全的双赢局面。  相似文献   
4.
目的:分析成都地区医疗机构红细胞类、血浆类血液制品的退回情况.方法:收集2013-2019年成都地区医疗机构红细胞类、血浆类血液制品的退回数据,按类别、数量和原因进行统计分析.结果:2013-2019年,成都地区发放红细胞类血液制品共1245911袋,退回1125袋,平均退回率为0.09%,前3位退回原因依次为DAT阳性、抗筛阳性和脂肪血;发放血浆类血液制品共1144041袋,退回4485袋,平均退回率为0.39%,前3位退回原因依次为漏袋、絮状物、脂肪血.结论:成都地区医疗机构红细胞类、血浆类血液制品退回涉及多方面原因,应在血液制品制备、运输等各个环节加强落实《血站技术操作规程》《临床输血技术规范》相关要求,并根据不同退回原因采取针对性措施,以减少退回率.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成都市无偿献血者中脂肪血的人群分布情况及其影响因素.方法 选择2013年3月1日至2014年3月1日于成都市血液中心某采血组献血的13 726人次献血者为研究对象.采用比浊图片法判断献血者脂肪血的发生情况.采用单因素分析和非条件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法研究不同人口统计学特征[性别、年龄、文化程度、婚姻状况、职业、人体质量指数(BMI)]、献血季节、献血次数对脂肪血发生的影响.结果 本组13 726人次献血者所捐献血液中,脂肪血为990人次,脂肪血发生率为7.2%(990/13 726).其中,重度乳糜的脂肪血为351人次,占2.6%(351/13 726),中度乳糜的脂肪血为639人次,占4.7%(639/12 727).男性献血者脂肪血发生率为9.3%(632/6 799),高于女性的5.2%(358/6 927),并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 =20.85,P<0.05);已婚献血者脂肪血发生率为10.4%(551/5 290),高于单身者的5.2%(439/8 436),并且差异亦有统计学意义(x2=127.17,P<0.05).不同年龄段、文化程度、职业、BMI、献血季节、献血次数的献血者脂肪血发生率比较,差别均有统计学意义(x2=24.37、61.91、23.53、101.39、10.41、11.52,P<0.05).非条件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性别(OR=1.71,95%CI:1.48~1.91,P<0.05),年龄(OR=1.20,95%CI:1.09~1.33,P<0.05),职业(OR=0.96,95%CI:0.94~0.98,P<0.05),BMI(OR=1.71,95%CI:1.53~1.90,P<0.05)及献血季节(OR=0.91,95%CI:0.86~0.98,P<0.05)是献血者发生脂肪血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 成都市献血者脂肪血的分布具有明显倾向性,主要集中在男性、肥胖、35岁以上的献血人群,应针对这部分献血人群采取相应措施,最大程度的避免不合格血液采集,有效降低脂肪血的发生率,减少血液资源的浪费.  相似文献   
6.
目的固定献血者比招募的新献血者更安全,且更具成本效益。我们调查高频献血人群,探讨献血服务质量评估、献血动机、献血满意度与献血忠诚度间的影响关系,以便提高献血者忠诚度。方法研究2016年1—10月捐献单采血小板>10次的献血者,邀请其参加问卷调查。问卷涉及献血动机、献血服务质量评估,献血满意度,献血忠诚度等。结果共有210献血者符合要求(男性90%,女性10%)。26—35岁(39.5%)和自由职业(38.6%)献血者最多,文化程度分布较均匀。发出210份问卷,收回144份。采用结构方程模型和模型整体拟合优度分析,得出模型与数据的拟合程度很好。卡方统计值与自由度之比为1.941,近似均方根误差为0.081,增值拟合指数(IFI)、非规范拟合指数(TLI),拟合度指数(CFI)的值都>0.90,均处于可以接受的范围。各路径中除献血动机到献血忠诚度外,其他都达到显著性水平。质量评估对献血满意度、献血动机、献血忠诚度影响总效果依次为0.692,0.463,0.713。结论总效果影响最大的是献血服务质量评估对献血忠诚度的影响。献血服务质量评估对献血满意度、献血动机、献血忠诚度均有显著...  相似文献   
7.
目的 通过对献血者感染乙型肝炎以及丙型肝炎病毒危险因素的研究,探讨血液接触行为的危险性.方法 对485例HBsAg检测阳性、305例抗-HCV抗体检测阳性的献血者及1 581例两者检测阴性的献血者进行病例对照研究,应用多因素条件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与感染乙肝病毒、丙肝病毒有关的血液接触危险行为,并对危险行为的人群归因危险度(PAR)进行估计.结果 筛选出6个与乙肝病毒感染有关的血液接触危险行为:10年前肌肉注射史、乙肝家族史、使用共用剃刀、穿耳环孔史、牙科治疗史、针灸史,其人群归因危险度分别是0.449,0.066,0.251,0.092,0.129,0.038,综合人群归因危险度为68%;7个与丙肝病毒感染有关的危险行为:使用共用剃刀、输血史、乙肝家族史、纹身史、牙科治疗史、穿耳环孔史、10年前肌肉注射史,其人群归因危险度分别是0.351,0.024,0.089,0.063,0.163,0.078,0.149,综合人群归因危险度是62%.结论 献血人群感染乙肝、丙肝病毒的血液接触危险行为有使用共用剃刀、乙肝家族史、输血史、10年前肌肉注射史、纹身史、牙科治疗史等,避免以上血液接触危险行为,可减少感染乙肝、丙肝病毒的几率.  相似文献   
8.
目的:研究使用普通运血箱和冷源包装红细胞制品,在长距离运输过程中维持冷链的可行性。方法:选择普通湿冰、水袋、普通运血箱隔离红细胞制品并观察温度变化。结果:运输组A和运输组B的箱内温度与对照组比较差别有统计学意义,运输组C的箱内温度与对照组比较差别无统计学意义。结论:普通运血箱结合自制湿冰、水袋的方式储存红细胞悬液,能够满足其要求。  相似文献   
9.
[目的]建立对献血者使用共用剃刀的干预模式并评估其效果。[方法]把575名献血者随机分成干预组与对照组,通过个体干预及定期回访对干预组进行干预并对效果进行评价。[结果]献血者干预前后行为与认知发生了显著变化,干预后干预组84.6%、对照组40.6%的献血者拒绝在理发店使用共用剃刀。干预后干预组对有关疾病的概念、传播途径及预防知识的提高程度明显好于对照组(OR=6.05;95%CI=3.95,9.26)。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干预、婚姻、对共用剃须刀传播经血传播疾病的认知程度是献血者使用共用剃刀的主要影响因素。[结论]行为干预模式能有效的促使献血者改变使用共用剃刀的习惯,长期效果有待于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10.
目的:了解在校大学生性态度、性行为现状及其主要相关因素,为高校针对性地进行性健康教育提供参考依据。方法:采用自行编制的大学生性态度、性行为现况调查问卷,以多阶段随机整群抽样方法,对长沙市某综合性高校在校大学生进行调查。结果:共调查在校大学生1832名,232人(12.7%)发生过插入性行为,其中119人(51.3%)曾采取避孕措施,避孕方法主要以避孕套(71.6%)为主,其次为体外射精(33.0%)、服用避孕药(27.0%)、安全期避孕法(21.3%)。首次性行为的平均年龄为19.0±1.7岁,最小年龄13岁,最大年龄22岁;大学生对自慰性行为和婚前性行为的接受程度较高,分别为59.0%和42.8%;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吸烟(OR=1.677)、饮酒(OR=1.314)以及家庭人均年收入越高(OR=2.143)可以正向预测大学生的性观念;性观念开放程度(OR=3.910)、恋爱(OR=23.666)、吸烟(OR=2.492)、饮酒(OR=1.868)可正向预测大学生的插入性行为,而大学前同父母生活在一起(OR=0.634)对其起到负向预测作用。结论:大学生对婚前性行为接受的比例较高;其家庭背景、性观念、恋爱及不良的生活习惯对大学生性行为具有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