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4篇
  免费   0篇
医药卫生   24篇
  2022年   1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1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1篇
  2013年   2篇
  2011年   2篇
  2009年   4篇
  2008年   1篇
  2007年   2篇
  2006年   3篇
  2005年   1篇
  2004年   2篇
  2003年   1篇
  200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原发性骶骨肿瘤手术切除16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沈杰  姚浩群 《实用癌症杂志》2006,21(5):529-529,532
原发性骶骨肿瘤比较少见,早期症状较轻,难以发现,且晚期手术困难,死亡率高。我院自2001年至2006年共收治原发性骶骨肿瘤18例,手术治疗16例,取得了较好的临床效果,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周期性区域阻断大剂量动脉灌注化疗的可行性及其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对19例骨肉瘤患者周期性区域阻断大剂量动脉灌注化疗前活检病理标本和化疗后手术切除的病理标本分别应用DNA原位末端标记法、免疫组化S-P法检测骨肉瘤细胞凋亡及Survivin蛋白表达,同时记录患者化疗前后的临床疼痛症状、邻近关节功能及患肢瘤体的最大周径。结果 化疗后骨肉瘤细胞凋亡指数为15.47%,明显高于化疗前的7.21%。化疗后Survivin阳性表达率(42.1%)较化疗前(78.95%)明显减少,患者疼痛症状明显减轻,邻近关节功能改善。瘤体最大周径缩小。结论 周期性区域阻断大剂量动脉灌注化疗可以诱导骨肉瘤细胞凋亡的增加。降低骨肉瘤组织Survivin蛋白的表达,是骨肉瘤综合治疗的有效措施之一。  相似文献   
3.
液氮冷冻治疗仪辅助建立兔股骨头缺血性坏死模型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为股骨头缺血性坏死(avascular necrosis of the femoral head,ANFH)的治疗研究建立动物模型。方法:40只健康大白兔建立双侧股骨头骨缺损模型,并用液氮冷冻治疗仪将股骨头冷冻坏死,术后2、4、6、8周处死兔子各4只,对兔子股骨头进行大体标本观察及取股骨头摄X线片。结果:(1)大体标本观察显示,术后2周时可见头部规整、光滑,未见明显塌陷;术后4~6周可见软骨面剥离;术后8周可见骨修复与骨吸收同时存在,股骨头有变小,有轻度塌陷改变,软骨呈苍白色,骨质脆。(2)X线检查示,术后2周可见骨密度有所增加,骨小梁结构完整;术后4~6周可见骨密度增加,骨小梁结构出现紊乱;术后8周可见骨小梁结构紊乱,软骨下囊性变。结论:液氮冷冻建立的兔ANFH模型适合模拟临床治疗的研究。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个体化改良Abumi椎弓根螺钉置入技术在下颈椎临床应用的效果.方法 对9例须行下颈椎后路椎弓根固定术的患者,术前行薄层三维CT检查,并对图像进行分析、测量,确定手术椎体椎弓根进钉的投影点及角度;采用改良的Abumi椎弓根螺钉置入技术置入颈椎椎弓根螺钉;术后再行三维CT扫描,观察每个椎体椎弓根螺钉置入的准确性.结果 9例患者下颈椎共置入48枚椎弓根螺钉;术后CT复查优37枚,良6枚,差5枚,成功率89.6%,无并发症发生.结论 利用个体化改良Abumi椎弓根螺钉置入技术在下颈椎徒手置入颈椎椎弓根螺钉安全、可靠,适合于在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5.
骨不连与延迟连接的治疗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姚浩群  许鸿照 《中医正骨》2001,13(11):50-52
骨不连与延迟连接又称骨折的不愈合和迟缓愈合 ,是一种临床上常见的骨科并发症。据统计 ,约 5 %~ 10 %的骨折可因各种原因发生骨折的迟缓愈合和不愈合〔1〕。传统植骨加内固定的治疗方法单一 ,疗效不甚理想。近年来许多学者在此方面作了大量的探索 ,治疗手段不断更新 ,疗效不断提高 ,现就其治疗进展情况作浅要综述如下。1 机械固定与刺激方法Pauwel强调骨不连的治疗是一个力学问题 ,在坚强的固定下骨不连组织将转化为骨。机械固定正是利用这一原理 ,在骨折端正确复位的前提下 ,利用机械力使断端紧密接触 ,或施予压力 ,缩短了骨细胞爬行的…  相似文献   
6.
Hoffmann Ⅱ外固定支架治疗胫骨近远端骨折的初步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Hoffmann Ⅱ外固定支架在高能量损伤胫骨近远端骨折治疗中的使用及其效果。方法 从2003~2004年收治胫骨近远端骨折患者16例,均采用Hoffmann Ⅱ外固定支架治疗。对合并有关节内骨折的病例首先强调关节面的解剖复位,包括韧带复位、经皮撬拨、小切口直视复位,空心螺钉固定或Schanz针的终极固定,然后选择理想的入针点置入外固定架Schanz针,C臂监视下调整力线和对位,安装外固定架。结果经过4~20个月随访,平均13.8个月。16例骨折全部愈合,平均愈合时间3.3个月。其中15例患者膝、踝关节功能正常,l例膝关节伸约5度,屈约30度。2例针道渗出稍多。结论 利用间接复位、有限内固定技术结合外固定支架固定是治疗胫骨近远端高能量损伤的一种较理想方法。  相似文献   
7.
<正>随着颈椎病及颈椎间盘突出症发病率的逐年升高,需手术治疗的病例亦逐渐增多,与之相关的手术并发症越来越受到众多骨科医师的关注。Robinson和Smith提出从颈椎前方行椎间盘摘除、椎间盘植骨融合术以来,国内外颈椎前路手术例数日益增多,但由于颈部解剖复杂,手术难度大,并发症较多。手术并发症一般与手术过程及重建方式有关,亦与少  相似文献   
8.
目的 研究和比较氧化铝陶瓷和高分子聚乙烯磨损颗粒在动物体内诱导型一氧化氮合酶(iNOS)和过氧亚硝基阴离子(ONOO^-)表达的变化,探讨其在人工假体无菌性松动病理过程的意义。方法 昆明小鼠72只,随机均分为3组,构建小鼠air—pouch动物模型。实验组分别注射氧化铝陶瓷颗粒悬液3ml(A组)和高分子聚乙烯颗粒悬液3ml(B组),对照组注射磷酸盐缓冲盐水3ml。分别于注射后第3、7、14d后各处死8只,取出air-pouch囊壁组织。光镜下观察囊壁组织病理变化,细胞计数反映炎性细胞浸润和增殖程度,免疫组化染色法观察iNOS及ONOO-体内生成标志物硝基酪氨酸(NT)的表达与分布。结果 光镜下实验组(A组和B组)可见大量巨噬细胞浸润和增殖,均存在iNOS、NT染色阳性细胞,而对照组未见明显组织细胞反应,仅见极少数染色呈阳性的细胞;与对照组相比,实验组细胞计数和iNOS、NT阳性细胞率差异均有显著性(P〈0.01);各时间点细胞计数B组均高于A组(P〈0.05);第14天时,B组iNOS、NT阳性细胞率明显高于A组(P〈0.01);各时间点iNOS的表达与NT的表达呈正相关(r=0.623,P〈0.05)。结论 两种磨损颗粒均能诱导iNOS、ONOO^-的表达,并且高分子聚乙烯颗粒高于氧化铝陶瓷磨损颗粒;过量的内源性NO和ONOO^-可能与假体周围无菌性松动有关。  相似文献   
9.
10.
脊髓型颈椎后纵韧带骨化症的手术治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比较分析不同手术入路治疗脊髓型颈椎后纵韧带骨化症的疗效及并发症.[方法]回顾性分析本院自2005年1月~2009年3月56例脊髓型颈椎后纵韧带骨化症患者的手术人路、手术方式、手术时间、出血量、手术疗效及其并发症.[结果]56例患者随访20个月~6年,平均3.8年;前路手术25例,手术时间为(220.00±35.82)min,术中出血量为(280.00±127.48)ml,术前JOA评分8.36±1.41,术后JOA评分13.52±2.00,改善率为61.92%±16.46%,并发症发生7例;后路手术21例,手术时间为(118.57±22.20)min,术中出血量为(414.29±200.71)ml,术前JOA评分8.23±1.67,术后JOA评分13.19±1.97,改善率为58.57%±15.36%,并发症发生5例;前后联合手术10例,手术时间为(309.00±51.09)min,术中出血量为(760.00±337.30)ml,术前JOA评分7.40±1.07,术后JOA评分13.70±1.64,改善率为66.60%±13.29%,并发症发生3例;三组病例术中出血量、手术时间行组间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但三组术前JOA评分、术后JOA评分、术后改善率、手术并发症发生例数行组间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脊髓型颈椎后纵韧带骨化症前、后路或前后联合入路手术疗效均良好,手术并发症发生率均比较高,因此脊髓型颈椎后纵韧带骨化症的手术入路选择,除了要全面考虑患者病情,同时必须兼顾自身技术特点及条件,只要能够安全地对脊髓进行充分减压,维持或重建颈椎的稳定性,三种治疗方案均是可以选择的治疗手段,但前后联合人路手术时间长、出血量大,宜慎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