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4篇
  免费   1篇
医药卫生   25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2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1篇
  2012年   5篇
  2011年   1篇
  2010年   3篇
  2009年   4篇
  2008年   1篇
  200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 探讨耳后发际联合耳屏缘切口在腮腺上极良性肿瘤切除术的临床效果.方法 采用耳后发际联合耳屏缘切口对20例腮腺上极良性肿瘤行手术治疗并分析其疗效与美容效果.结果 20例患者腮腺上极良性肿瘤均被顺利完整切除,术中冰冻及术后常规病理报告均为良性.术后2例出现暂时性耳垂麻木,1例出现暂时性面神经颧支麻痹,1例发生术后涎瘘;所有病例无味觉出汗综合征、无术后出血、无皮瓣坏死等并发症,随访24~48月,未见复发,手术切口疤痕不明显,美容效果满意.结论 腮腺上极良性肿物切除术应用耳后发际联合耳屏缘切口术式安全、可行,切口隐蔽.  相似文献   
2.
【目的】观察电离辐射对血管内皮细胞增殖和纤维肌动蛋白(F‐actin )的影响,为探索颌骨放射损伤机制及其预防和治疗提供参考。【方法】对人脐静脉血管内皮细胞株分别予以0 Gy、4 Gy、8 Gy、12 Gy、16 Gy剂量单次照射,照射后立即转入37℃培养箱继续培养12 h、24 h、48 h ,采用酶联免疫检测仪检测细胞增殖情况,流式细胞仪检测细胞F‐actin的含量。【结果】不同剂量单次照射各组照射后细胞生长速度明显减慢,且与剂量呈负相关,剂量高于12 Gy时细胞生长几乎完全抑制;同时,细胞F‐actin的含量急剧下降,且呈剂量和时间依赖关系。24 h后F‐actin有所回升,但仍明显低于辐射前。【结论】电离辐射可降低血管内皮细胞中的F‐actin ,破坏细胞骨架,抑制细胞的增殖。  相似文献   
3.
目的 检测正常口腔黏膜、口腔黏膜白斑和口腔鳞状细胞癌(OSCC)中p53和增殖细胞核抗原(PCNA)表达,探讨p53和PCNA在OSCC癌变过程中的规律及相关性.方法 口腔黏膜白斑标本20例、OSCC标本31例及正常口腔黏膜10例,采用免疫组化SP法检测其p53和PCNA的表达,应用SPSS 11.0软件包对结果进行χ2检验、单因素方差分析和线性回归分析.结果 p53在正常黏膜组、白斑组与鳞状细胞癌组的表达率分别为0%、35%和77.4%,PCNA在上述三组中表达率分别为30%、70%和96.8%,两种表达的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53蛋白与PCNA表达呈正相关(P<0.01).结论 p53基因和PCNA表达水平均与OSCC发展进程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4.
5.
目的探讨cN0舌癌患者颈淋巴结转移的区域分布情况,为cN0舌癌患者颈淋巴清扫的术式选择提供参考。方法取61例cN0舌癌患者根治性颈淋巴清扫术后标本,收集各平面区域的淋巴结进行病理切片,分析其淋巴结转移情况及各区域的分布。结果 20例患者发现淋巴结转移,转移率32.8%,811颗淋巴结中62颗证实有转移,占7.6%。其中平面Ⅰ为11.0%(26/237),平面Ⅱ为8.2%(20/243),平面Ⅲ为6.0%(13/218),平面Ⅳ为3.5%(3/85),平面Ⅴ无淋巴结转移。结论 cN0舌癌患者仍有较高的颈淋巴结转移率,转移淋巴结主要分布于平面Ⅰ、Ⅱ和Ⅲ,少部分转移至平面Ⅳ,选用肩胛舌骨上颈淋巴清扫术最好扩展至平面Ⅳ。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鼻牙槽骨塑形器应用于完全性唇腭裂婴儿术前矫形的临床效果。方法通过对16例完全性唇腭裂婴儿进行术前鼻牙槽骨塑形矫治.记录治疗前后患侧鼻孔的宽度、高度,鼻小柱长度和上腭牙槽骨裂隙的变化,观察矫治效果。结果经过90~150d的治疗.9例双侧完全性唇腭裂婴儿和7例单侧完全性唇腭裂婴儿的鼻小柱长度和鼻孔宽度高度均有明显的改善.牙槽骨裂隙宽度和硬腭前部裂隙宽度均明显缩小。结论鼻牙槽塑形器能明显改善完全性唇腭裂婴儿的鼻翼和鼻小柱外观,减小牙槽骨和硬腭前部裂隙的宽度,有利于鼻部发育,减少手术难度,提高整复效果。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金属硫蛋白(metallothionein,MT)及铜/锌超氧化物歧化酶(Cu/Zn-SOD)在舌鳞癌组织和淋巴结中的表达及其意义.方法 用免疫组化方法,观察41例舌鳞状细胞癌组织和颈淋巴结中MT和Cu/Zn-SOD的表达、定位,并进行定量分析和比较.结果 舌鳞状细胞癌标本中,有淋巴结转移的原发病灶与无淋巴结转移的原发病灶MT和Cu/Zn-SOD表达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MT和Cu/Zn-SOD表达与肿瘤的分化程度和转移相关.  相似文献   
8.
目的研究正常口腔黏膜、口腔扁平苔藓(OLP)和口腔鳞状细胞癌(OSCC)中幽门螺杆菌(Hmylori)感染情况及其与p53蛋白和p16蛋白表达的关系.探讨H.pylori感染与OLP和OSCC的相关性。方法OLP标本23例、OSCC标本50例和正常口腔黏膜标本10例,采用免疫组化sP法检测其H.pylori的感染、p53蛋白、p16蛋白的表达.应用SPSS13.0软件包对结果进行卡方分析检验.单因素方差分析和线性回归检验分析。结果正常口腔黏膜组织组、0LP组及0SCC组中H.pylori阳性率分别为0、47.8%和48.0%,正常口腔黏膜组与OLP组和OSCC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7.17.P=0.013;X^2=8.00,P=0.004);OLP标本中H.pylor/阳性组和阴性组p53蛋白表达率分别为45.5%和16.7%,p16蛋白表达率为分别36.4%和66.7%,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3.86,P=0.043:X^2=3.89,P=0.048);OSCC标本中H.pylori阳性组和阴性组p53蛋白表达率分别为91.7%和84.6%,p16蛋白表达率为分别20.8%和30.8%,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X^2=0.58,P=0.669;x2=0.65,P=0.526)。结论H.pylori感染与OLP和OSCC存在一定的相关性。H.pytori感染在OLP和OSCC发生、发展中的作用有待于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9.
口腔小涎腺肿瘤37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分析口腔小涎腺肿瘤的临床特点,探讨其诊断方法和治疗原则。方法对1992—2006年间收治的37例小涎腺肿瘤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37例口腔小涎腺肿瘤,良性肿瘤12例,占32.43%;恶性肿瘤25例,占67.57%。良性肿瘤中的混合瘤多见,占良性肿瘤的66.67%。恶性肿瘤中以腺样囊性癌为多,占恶性肿瘤的32.00%,手术加放疗者占恶性肿瘤的64.0%,5年生存率为75.0%。结论小涎腺肿瘤中恶性肿瘤多于良性肿瘤。外科手术是口腔小涎腺肿瘤的主要治疗方法。对于良性小涎腺肿瘤,足够的安全边界是减少复发的关键;对于恶性肿瘤,早期诊断及规范治疗是提高生存率的关键。术后辅助放疗可降低恶性肿瘤复发率。  相似文献   
10.
目的调查评价网络来源中文唇腭裂健康教育信息的特点及可读性。方法运用3个搜索引擎以“唇裂”、“腭裂”和“家庭信息”3个关键词在网络上搜索。将每次搜索时排前25位的网站下载下来,对网站的内容及专业性进行分析,并使用中文“灰雾指数”(the fog index)对其内容的易读性进行评价。所有数据进行简单的描述性统计分析。结果初次调查回馈的点击率超过240896次。去掉重复的网站,共有65个网站被评估。这些网站主要来源于健康医疗医药网站或者整形美容网站,仅提供有关唇腭裂的一般常识,内容简单,专业性不强,而且置入大量广告。只有3个来自大学或医院等非盈利性机构的唇腭裂网站,提供比较详细的唇腭裂畸形序列治疗信息,且不置入广告。各个网站内容的灰雾指数为7.44~13.64,平均9.24,为初中三年级学生的阅读水平。结论各网站为唇腭裂家庭提供的信息从内容、数量到质量都差别很大,具有专业水准且通俗易懂的唇腭裂健康教育中文网站仍然缺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