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5篇
  免费   0篇
  国内免费   7篇
医药卫生   82篇
  2019年   1篇
  2017年   1篇
  2013年   1篇
  2010年   3篇
  2009年   5篇
  2008年   7篇
  2007年   10篇
  2006年   9篇
  2005年   4篇
  2004年   11篇
  2003年   7篇
  2002年   8篇
  2001年   6篇
  2000年   1篇
  1999年   3篇
  1998年   1篇
  1997年   1篇
  1995年   1篇
  1991年   1篇
  198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8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本文就免疫剂卡介苗、短小棒状杆菌和干扰素等在表浅膀胱肿瘤治疗中的应用予以综述。  相似文献   
2.
显微镜下多血管炎6例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探讨显微镜下多血管炎 (MPA)常见的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的特点 ,分析经常发生误诊误治的原因及避免方法。方法 :回顾性分析 1998年以来我中心收治的 6例MPA患者的临床表现、实验室及病理检查、治疗及目前情况。结果 :6例患者中有 5例表现为急进性肾炎综合征 ,5例出现发热 ,2例出现咯血 ,P ANCA 3例 (+) ,均有不同程度的贫血。结论 :MPA临床上经常以急进性肾炎综合征起病 ,而且常伴全身多系统损害特别是肺部损害 ,是否得到及时有效的治疗往往大大影响患者的预后。  相似文献   
3.
强酸性电解水复用透析器对透析膜透析效率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姜惠芳  刘子栋 《海南医学》2007,18(1):103-104
目的 观察强酸性电解水消毒复用三醋酸纤维透析器对小分子溶质尿素清除指数(KT/V)利尿素清除率(urea removal ratio,URR)的影响,以及扫描电镜下不同复用次数透析膜内纤维蛋白假膜的形成和变化,探讨强酸性电解水复用透析器对尿素清除效率的影响.方法 14例规律血液透析病人随机分为2组,每组7例,A组为强酸性电解水复用实验组,B组为过氧乙酸复用对照组.两组分别于复用的0、1、3、5次观察各指标.结果 两组间不同复用次数的KT/V、URR相比无显著性差异.扫描电镜下过氧乙酸复用第4次可见少量纤维蛋白沉积,两种消毒剂复用第5次透析膜内均见纤维蛋白假膜形成,强酸性电解水复用者纤维蛋白假膜沉积累及的纤维束数量明显少于过氧乙酸复用者,且假膜的厚度薄得多.结论 强酸性电解水消毒复用5次透析器对尿素的透析效率无影响.  相似文献   
4.
目的观察高通量血液透析对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中分子物质的清除效果。方法28例维持性血透超过半年且每次脱水超过3kg患者,随机分组后分别进行高通量血液透析(n=14)和常规血液透析(n=14),每周透析2次,每次4.5小时。于透析前、透析结束时检测两组患者血清β2-MG、尿素氮(BUN)、肌酐(Cr)、ALB,进行比较。结果透析前,两组间血清β2-MG、BUN、Cr和ALB浓度无显著性差异;与透析前比较,透析后高通量透析组血清β2-MG、BUN和Cr浓度显著降低(P〈0.05),常规血液透析组只有血清BUN和Cr浓度降低,两组白蛋白的变化均无统计学差异;且透析后,与常规血液透析组相比,高通量透析组血清β2-MG浓度显著降低(P〈0.05),但血清BUN、Cr、ALB浓度和KT/V值无明显变化。结论高通量血液透析能有效清除中分子物质,且效果明显优于常规血液透析;同时对小分子物质的清除与常规血液透析具有同样的效果;并对ALB无明显影响。  相似文献   
5.
目的 揭示人单核细胞共刺激分子在异种免疫反应中的表达及其作用机制.方法 从猪的主动脉分离血管内皮细胞(PEC)并培养扩增;从人单个核细胞(PBMC)中纯化CD4+T淋巴细胞和单核细胞.建立PEC和人PBMC混合培养体系,培养后收集细胞,然后加入荧光标记的单克隆抗体,通过流式细胞术检测CD14+单核细胞表面共刺激分子表达情况.为了检测淋巴细胞增殖反应以及阻断共刺激分子对PEC免疫反应的作用,在PEC和人PBMC混合培养体系中分别加入抗CD154、CD80和CD86单克隆抗体.在培养的最后24 h加入同位素,于培养结束后收集细胞并经同位素计数仪进行检测.纯化的单核细胞经PEC刺激后与CD4+T淋巴细胞共培养来研究这些单核细胞诱导CD4+T淋巴细胞的增殖以及阻断共刺激分子的作用.结果 PEC和人PBMC混合培养后可检测到PBMC对异种PEC的高度免疫增殖反应;流式细胞术检测到PBMC中的CD14+单核细胞表面无CD40和CD80的表达,但表达CD86,经PEC刺激后,CD14+单核细胞膜表面显著上调CD40和CD80蛋白分子的表达,CD86表达上调.与未经刺激的单核细胞相比较,经PEC刺激后的单核细胞和CD4+T淋巴细胞共培养后可诱导CD4+T淋巴细胞明显增殖,抗人CD154、CD80、CD86单克隆抗体可以阻断CD4+T淋巴细胞对PEC的增殖反应.结论 人CD14+单核细胞在异种免疫反应过程的间接抗原提呈和共刺激信号传导中发挥重要作用,通过上调其共刺激分子的表达与CD4+T淋巴细胞共刺激分子CD154和CD28相互作用形成第二信号,并诱导CD4+T淋巴细胞对PEC的增殖反应;阻断共刺激分子可抑制异种细胞免疫反应.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血管内皮细胞(VEC)内核转录因子-κB(NF-κB)通路在CD40-CD154相互作用诱导VEC活化中的作用.方法 应用重组人肿瘤坏死因子α(rhTNF-α)和重组人γ干扰素(rhIFN-γ)刺激人主动脉VEC,通过流式细胞仪(FACS)检测CD40和粘附因子表达水平;通过表达CD154的细胞株D1.1和VEC共同培养后,观察VEC粘附因子的表达水平;通过抗CD154单克隆抗体阻断CD40-CD154间的反应;应用NF-κB阻断剂BAY11-7082观察阻断NF-κB通路后对CD40-CD154诱导VEC活化的影响.结果 未活化的VEC膜表达低水平的CD40、CD54和CD106,但不表达CD62E,经白细胞介素刺激后可上调这些蛋白分子的表达水平.D1.1细胞株和VEC共同培养后可诱导VEC活化并上调CD62E、CD54和CD106的表达水平;抗CD154抗体可阻断CD40-CD154间的反应所诱导的VEC活化;NF-κB阻断剂可阻断rhTNF-α诱导的VEC活化以及CD40-CD154间的反应所诱导的VEC活化.结论 VEC中CD40和T淋巴细胞中CD154之间的相互作用在诱导VEC活化过程中起重要作用;CD40-CD154相互作用并通过NF-κB通路诱导VEC活化;NF-κB通路阻断剂可抑制VEC活化.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血液透析(Hemodialysis,HD)中静滴5%碳酸氢钠溶液对预防糖尿病病人及严重动脉硬化病人所出现的透析相关症状的效果。方法 选择20名高危病人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两组。A组:行常规碳酸氢盐透析(透析液HCO_3~- 35mmol/L);B组:在行常规血透同时,从静脉管路端滴注5%的碳酸氢钠溶液200~250ml。观察两组病人透析中可耐受脱水速度,有无透析相关症状并记录次数和需要处理的措施和药物剂量次数等、持续监测血压变化和透析效率KT/V、URR。结果 B组病人在使用小苏打后出现透析相关症状的次数明显减少(P<0.05);B组因出现症状采取处理措施的比例为17.5%、A组为93.2%(P<0.05)。透析连续三天的外周血生化检查示B组的酸碱状态优于A组,并维持至下次透析前。结论 常规碳酸氢盐透析在保持正常的酸碱平衡状态方面对糖尿病病人及严重动脉硬化病人是不足的。通过补充5%碳酸氢钠溶液,可减少透析相关症状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8.
任万军  李燕  刘子栋 《中国血液净化》2004,3(11):590-591,594
目的探求治疗尿毒症性周围神经病的有效方法.方法将46例尿毒症性周围神经病行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随机分为血液灌流组和血液透析滤过组,血液灌流组在每周2次常规血液透析(HD)的同时,接受每周1次HD 血液灌流(HP)治疗;血液透析滤过组行每周1次常规HD治疗,接受每周2次血液透析滤过(HDF)治疗,治疗前、治疗1个月时分别观察两组患者周围神经病的临床症状、神经反射改善情况及正中神经、胫神经、腓总神经的感觉神经传导速度(SCV)3项指标.结果两组经过1个月的充分透析后,其临床症状、神经反射,正中神经、胫神经、腓总神经SCV均较治疗前有所改善,而血液灌流组SCV的改善程度显著优于血液透析滤过组(P<0.05).结论尿毒症性周围神经病患者在常规HD治疗的同时接受HP或HDF治疗能有效地改善其周围神经病变.  相似文献   
9.
瘦素与慢性肾功能衰竭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肾脏是瘦素的主要清除器官,同时瘦素又可对肾脏功能产生直接作用,影响慢性肾功能衰竭患者的疾病进程。高瘦素血症与尿毒症患者的厌食、营养不良及心血管疾病密切相关。不同透析方法对瘦素的清除作用不同。肾移植患者高瘦素血症可能影响其长期建立起来的免疫平衡状态。  相似文献   
10.
内瘘是血液透析的重要血管通路,包括移植血管内瘘,内瘘除了出血、感染等这些常见临床问题外,最棘手的问题是内瘘功能的丧失(血流量太少不能达到透析最低要求或血流终止),尤其是随着慢性透析患者透析时间越来越长,内瘘远期并发症越来越多,主要碰到棘手问题就是内瘘功能丧失。内瘘功能丧失主要是由于各种并发症造成暂时或永久性的内瘘的功能丧失。造成内瘘功能丧失的原因传统的看法是由于内瘘吻合口狭窄或血管瘤形成或血栓形成等因素造成的内瘘功能的丧失,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