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1篇
  免费   0篇
  国内免费   1篇
医药卫生   12篇
  2020年   1篇
  2012年   2篇
  2010年   1篇
  2008年   1篇
  2006年   2篇
  2004年   2篇
  2002年   2篇
  200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阻滞区脊神经反射对判断和预防下肢肌肉运动障碍的意义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目的:探讨硬膜外镇痛时脊神经反射改变对判断运动神经阻滞的意义。方法:成年男性患者110例,随机分为11组,每组10例,术后双盲法硬膜外注人“止痛液”8~10mL:R1~R5组为1.0,1.5,2.0,2.5,3g/L罗哌卡因,B1~B5组为1.0,1.5,2.0,2.5,3g/L布比卡因,N组为盐水。注药前后记录:视觉模拟评分(VAS);阻滞区健侧运动神经反射变化指令运动变化。结果:全部110例硬膜外麻酵,术后注药后出现下列变化:①VAS评分:R1组(4.6&;#177;0.6)cm,R2组(3.1&;#177;0.7)cm,R3组(2.9&;#177;0.8)cm,R4组(2.3&;#177;0.7)cm,R5组(2.1&;#177;0.9)cm及B1组(5.1&;#177;1.1)cm。B2组(4.2&;#177;1.3)cm,B3组(3.3&;#177;1.2)cm,B4组(1.2&;#177;1.1)cm,B5组(0.5&;#177;0.4)cm与N组(9.1&;#177;0.6)cm比较,均P<0.001。②反射:R1~2及B1~2组与N组比较P>0.05,R3~R5及B3~B5组与N组比较P<0.05或<0.01。(驱动:R1~3及B1~2组与N组比较P>0.05,R4~R5及B3~B5组与N组比较P<0.05或<0.01。全组指令运动负性肌力改变出现率为38.2%,对应脊神经反射减弱或消失改变出现率为49.1%。结论:低含量罗哌卡因或布比卡因用于腰段硬膜外止痛时,1.5g/L以上均出现不同指程度运动阻滞,阻滞区脊神经反射改变与运动阻滞同步出现并且更为敏感,可作为临床示警性指标。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罗哌卡因及布比卡因腰段硬膜外止痛的合适浓度,比较二者运动阻滞的差异.方法下肢手术硬膜外麻醉成年男性患者90例,随机分为9组,每组10例, 术后双盲法硬膜外注入"止痛液" 8~10 ml:R1~R4组为0.1%,0.15%,0.20%,0.25%的罗哌卡因,B1~B4组为0.1%,0.15%,0.20%,0.25%的布比卡因, N组为生理盐水对照组.注药前后记录: VAS;健侧阻滞区下腹壁、提睾、膝腱反射、跟腱反射及髋、膝、踝关节运动的变化.结果 VAS的改变:R1~4及B1~4各组与N组比较,均P<0.0l; 反射及运动变化比较: R1及B1组与N组比较,P>0.05,R2~R4及B2~B4组与N组比较,P<0.05或<0.01;二种局麻药对应组的反射和运动变化比较,P>0.05.结论 0.10%~0.15%的罗哌卡因或布比卡因是合适的低位硬膜外止痛浓度,0.20%以上浓度有明显运动阻滞;在避免运动神经阻滞方面,低浓度罗比卡因并未表现比布比卡因有特别的优越性.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右美托咪啶对神经外科手术患者术中血流动力学的影响。方法择期行后颅窝手术、全凭静脉插管全麻的患者40例,随机分成生理盐水组(C组)和右美托咪啶组(D组),每组20例。麻醉诱导气管插管后,D组静脉泵注右美托咪啶0.8μg·kg-1·h-1,C组泵注等量生理盐水。术中持续泵注丙泊酚、瑞芬太尼,按需追加维库溴铵维持麻醉,BIS值维持在40~55。分别于麻醉诱导前(T0)、麻醉诱导后即刻(T1)和诱导后15min在(T2)、切皮时(T3)、切皮后10min(T4)、颅骨钻孔时(T5)和术毕(T6)记录HR、SBP、DBP、BIS值,统计麻醉维持中丙泊酚和瑞芬太尼的用量。结果 T1、T2时两组SBP均较T0时下降,T2时两组HR也下降(P均<0.05);T3时,C组HR明显高于D组(P<0.05),两组SBP均明显上升,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T5时,C组HR、SBP明显高于D组(右美托咪啶;神经外科;丙泊酚;瑞芬太尼;血流动力学(P<0.05);T6时,两组HR均升高,且C组较D组升高明显(P<0.05),C组SBP较T0时明显增高(P<0.05),D组SBP较T0时略降低,两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麻醉维持中丙泊酚和瑞芬太尼用量,D组较C组分别降低30.93%(P<0.01)和7.69%(P<0.05)。结论麻醉维持中辅助用右美托咪啶0.8μg·kg-·1h-1,可使神经外科手术患者术中血流动力学更平稳,并降低丙泊酚和瑞芬太尼用量。  相似文献   
4.
60s深呼吸8次法与传统吸氧去氮法比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对全麻插管诱导前60s深呼吸8次法与传统吸氧去氮法进行比较。方法:20例气管插管患者随机分为吸氧去氮组(3MIN组)与60s深呼吸8次组(8DB组),入手术室后在呼吸空气情况下采集动脉血气标本测定血气分析,并记录SpO2值。3MIN组采用完全密闭面罩,氧流量10L,麻醉机活瓣旋开以15次/min频率自然呼吸3min。8DB组在相同条件下在60s内深呼吸8次。吸氧结束时记录SpO2和动脉血的血气分析,在相同条件下快诱导插管,插管后在无呼吸状态下保持气管导管开放,记录各例患者SpO2降至97%、95%,93%的时间,在SpO2降至93%时采集动脉血标本测定血气分析。结果:3MIN组患者SpO2降至97%、95%、93%各时点的时间均与8DB组相近(P〉0.05);3MIN组吸氧后PaO2与8DB组相近(P〉0.05),SpO2降至93%时两组PaO2相近(P〉0.05);3MIN组吸氧后PaCO2降低值与8DB组相近(P〉0.05),PaO2降至93%时3MIN组PaCO2与8DB组相近(P〉0.05)。结论:全麻诱导前的给氧方法中,60s深呼吸8次法与传统吸氧去氮法比较有相同的优点。  相似文献   
5.
目的观察不同剂量的布比卡因腰麻在痔切除术中的麻醉效果。方法选择ASAⅠ~Ⅱ级,拟在腰麻下行痔切除术男性患者150例,随机分A、B、C三组,每组50例,腰麻剂量分别为0.5%布比卡因1 ml(5 mg)、0.5%布比卡因1.5 ml(7.5 mg)和0.5%布比卡因2 ml(10 mg)。记录麻醉起效时间、最高阻滞平面及所需时间、下肢运动阻滞程度、伤口痛觉恢复时间,运动恢复时间、排尿恢复时间、血流动力学变化、尿潴留发生率及其它不良反应等。结果三组患者均获得了满意的麻醉效果。痛觉阻滞起效时间和最高阻滞平面所需时间A组最慢,C组最快,三组间均有显著性差异(p<0.05)。运动阻滞程度A组明显减轻,与B、C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痛觉和下肢运动恢复时间及排尿功能恢复时间A组最短,C组最长,三组间均有显著性差异(p<0.05)。尿潴留发生率A组和B组均低于C组(p<0.05)。结论对于痔切除术,小剂量布比卡因5 mg进行腰麻可获得满意的麻醉效果,具有恢复快、尿潴留发生率最低的优势,建议首选。对其他短时的会阴部手术该麻醉也适用。  相似文献   
6.
目的:对曲马多的超前镇痛和常规术后镇痛进行比较,并探讨曲马多超前镇痛应给予多少剂量为最佳。方法:60例择期于全身麻醉下行上腹部手术的患者,ASAⅠ~Ⅱ级,年龄20~66岁,体重48~72kg,分为4小组:1~3组为超前镇痛组(PA1~PA3组),第4组为术后镇痛组(C组),每组15例。PA1~3组分别于术前静脉给予曲马多1.5mg/kg(PA1组)、2mg/kg(PA2组)及2.5mg/kg(PA3组);C组于术后静脉给予曲马多2mg/kg,术后患者静脉接镇痛泵。记录手术结束后2、4、8、16、24h和32h的疼痛程度,采用视觉模拟评分(VAS评分);各时点曲马多的用量;术前、术毕及术后8h和24h的血糖。不良反应为嗜睡、恶心、呕吐等。通过这些指标观察PA组与C组的镇痛效果有无不同;观察各PA组之间有无区别。结果:PA2组及PA3组各时点的VAS评分及总用药量低于C组(P<0.05),血糖的波动较小(P<0.05)。PA2组及PA3组各时点的VAS评分及总用药量以及血糖的波动低于PA1组(P<0.05)。所有组均无明显的不良反应发生。结论:曲马多超前镇痛对上腹部手术患者的镇痛效果优于常规术后镇痛。镇痛药的首次剂量不应低于2mg/kg。  相似文献   
7.
目的:研究低浓度罗哌卡因低位硬膜外术后镇痛的合适浓度。方法:选择下肢手术硬膜外麻醉男性患者60例。硬膜外术后止痛与观察于术后4小时进行,随机分6组,双盲法注入“止痛液”8-10ml,A、B、C、D、E及F组分别为:0.1%、0.15%、0.20%、0.25%、0.30%罗哌卡因及生理盐水。注药前及注药后30分种记录VAS;阻滞区健侧运动神经反射变化;阻滞区的健侧指令运动变化。结果:VAS评分:A、B、C、D及E组与F组比较均P<0.01;阻滞区运动神经反射减弱或消失;阻滞区指令运动减弱或消失。结论:0.15%罗哌卡因是较合适的低位硬膜外止痛浓度。  相似文献   
8.
目的:比较全麻插管诱导前传统吸氧去氮法与30s深呼吸4次法的差别。方法:20例气管插管全麻病人随机分为吸氧去氮组(3min组)与30s深呼吸4次组(4DB组),所有病人入手术室后在呼吸空气情况下采集动脉血气标本做血气分析,并记录动脉血氧饱和度(SpO2)值作为基础值。3min组采用完全密闭面罩,氧流量10L,麻醉机活瓣旋开以15次/min频率吸氧3min。4DB组在相同条件下在30s内深呼吸4次。吸氧结束后即刻记录SpO2和采集动脉血做血气分析。随后两组在相同条件下快诱导插管,插管后保持病人无呼吸状态下保持气管导管开放,记录各例病人SpO2降至97%、95%、93%的时间,并在SpO2降至93%时采集动脉血标本测定血气分析。结果:SpO2降至97%、95%、93%各时点的时间3min组均明显长于4DB组(P<0.05)。吸氧后动脉血氧分压(PaO2)值3min组明显高于4DB组(P<0.05)。吸氧后动脉血二氧化碳分压(PaCO2)值两组相近,但SpO2降至93%时3min组PaCO2值明显高于4DB组(P<0.05)。结论:全麻诱导前的给氧方法中,传统吸氧去氮法较30s深呼吸4次法有更多的优点。  相似文献   
9.
10.
目的探讨不同的术后镇痛方法对老年患者认知功能的影响的差异性,为提高老年患者术后生活质量,减轻认知功能扰乱提供依据。方法选择行腹部手术患者64例,年龄60岁以上术前无明显认知障碍,不合并脑血管疾患,无呼吸功能障碍,无肝肾功能障碍。实施连续硬膜外麻醉,随机分为2组,每组32例。经硬膜外自控镇痛组(PCEA组):术后先给0.25%罗哌卡因6ml+吗啡1~1.5mg+氟哌利多1.25mg负荷镇痛剂量,尔后用100m10.25%罗哌卡因+吗啡5mg+氟哌利多2.5mg作术后2dPCEA。持续注入速率2.0ml/h,PCEA量1.0ml/次,锁定时间为15min。经外周静脉自控镇痛组(PCIA组):吗啡1.0mg/ml+氟哌利多0.2mg/ml,负荷镇痛剂量5.0ml,PCIA量1.0ml/次,持续注入速率1.0ml/h,锁定时间为15min。分别于术前、术后1d和3d进行认知功能测定。结果两组患者术后自控镇痛,其疼痛视觉评分无差异,均达到满意效果。术后1dPCIA组有近半数患者认知功能测试异常,与PCEA组比较:P〈0.01,PCIA术后镇痛对认知功能改变更加明显。由此说明,术后镇痛单从认知功能改变考量,PCEA较PCIA优越。结论PCIA与PCEA应用于老年患者下腹部手术术后镇痛,均能达到满意的术后镇痛,但PCIA影响术后认知功能较PCEA明显。因此,术后镇痛选用PCEA较PCIA优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